..續本文上一頁,至于念佛的理論如何、相應的方法如何,其與大乘實相的教理又如何相配合等等問題,則少有人給予專注或弘揚。這一切,也正代表了目前臺灣淨土教的氣質,如此的特質導致很多的知識分子帶著懷疑的眼光,乃至不能很深刻地信仰淨土的教法,這正是學人個人所看到的臺灣淨土教之內容,僅提供大家參考。
(四)、淨土宗教理思想的不彰
至于臺灣念佛法門的思想水平又是如何呢?一向以來的本土淨土教思想,誠如前述,總是通俗的法會式弘揚多過深刻化的教理研究,直到今天,老一輩的淨土弘揚大德們,亦大致不離此模式。若要再深入地說明淨土教的深刻內涵,對于我們今天大部份的淨土宗行者而言,恐怕是不容易的。即如藕益大師將淨土教理的講解,和天臺實相觀相結合所留下來的《彌陀要解》一書,在佛學院或在念佛道場中被講解的次數有多少呢?不提《彌陀要解》,只提《彌陀要解》中的(五重玄義)一部份,其被提出來講解的,又有多少呢?這些內容已屬後期精要強調淨土教理和信仰的最重要典藉,可是五十年來,在臺灣的淨土教界中,卻仍鮮少被人提出講解。擺在眼前最多的,仍只是淨土教的方便通途法門居多,可是關于成佛原理、修行方法、內在修持理路、淨土修行次第及如何與傳統中國大乘實相的思想理論相結合?等等問題,則一向很少受到應有的關注、提倡、誘導和解說。在這數十年中,無論出家人或在家人,幾乎就只知道嘴皮上的念佛,結果蠻幹了五十年的佛七與各類講經共修以求一心一亂,卻一直不曉得念佛的原理是什麼?好象念佛就是動嘴皮而已,五十年匆匆過去了,如今我們看到多少念佛較有成就的人出現呢?過去就讓他過去吧,但末來的五十年,還可不可以像今天這樣念佛念不出成績呢?
最近,我與一位佛學院畢業的同學談過,他甚至到山上專心念佛,念了叁七二十一天,當問及念佛的道理時,如「念佛時爲什麼沒有具足信願?爲何無法達到一心不亂?是方法不對?還是其它條件不足?和阿彌陀佛的感覺是什麼?你用什麼樣的心在念佛呢?」就淨土的信仰而言,在時下佛學院畢業比丘中,他算是非常難得的了,可是當問到此類敏感問題時,既使佛學院畢業僧也一樣答不上來。可見今日臺灣大部份人念佛(大陸恐怕也如此居多吧?),似乎就只知道悠悠忽忽地信仰諸如:「這句佛號的功德很大,我好好念就可以了。」之類的,基本淨土信條而已。這樣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可是純靠“信仰”所建立的修行基礎,除非是善根極其深厚的人,否則很難長期堅固地念下去。再加上修行理論的不清楚,不但容易造成盲修瞎煉,而且也容易引起別人對淨土教法的懷疑。長期以來,教內一直有人引經論,而強調淨土法門不過是“怯懦”衆生的“救贖法門”而已(只見其被下根之相,而未見其攝中、上根之理),多少也是淨土深義一直未能顯揚所造成的。
所以長期以來,很多淨土教的人就被修禅的人譏爲「不了心法」,當然,如印光大師之類的淨宗大德確實也說過:念佛不假參禅、不求開悟、乃至持戒有漏失也沒有關系,因爲彌陀法門是橫超直入…等等之類的話。這樣的勸修固然有其道理和用意,但這並不意謂著,出家人就可以藉此放逸,可以不對淨土教理深學多聞,這種想法是不適當的!看到今日的漢傳佛教,之所以會如此教理不彰、實修淺薄,淨土宗行者(占多數)思想的消極與被動,是有不少責任在的。如果淨土行者都是這種概念的話,那麼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分野差不多就要不存在了。持戒可以不必那麼嚴謹、精進、教義也可以不必研究、探討,乃至于生活當中時時處處都可以念佛,這樣的角度和條件,幾乎就和居士一樣,已使得臺灣佛教的出家人和在家人內在的分野越來越少了。既使讀了佛學院,了解一點「念佛修行」的道理,但真要實修時卻使不上力來,只因爲念佛的內在原理並沒有被深刻提倡!以上是對漢傳淨土思想內容了解後,再進入對現況的反省而提出的感言,這當中並無惡意評判之意。畢竟這也是時代因緣所造成,並無所謂對或不對的問題,但站在對佛教承先啓後的角度看,這些卻都是我們必須清楚明白的地方。
來臺初期,連佛教要立足于臺灣都沒有辦法,更何況要闡明深刻的淨土教道理?因此在早期也只能先以通俗的方式來啓信、發願,教彼人趕快求往生,以迅速獲得淨土教之利益爲訴求。當然,淨土教的本義也正是如此,可是如果無視于時代因緣的轉變,一再只對這最後目標的提倡,而忽視了念佛原理和方法過程的闡明、及通途道佛法思想的提升,則不但影響了臺灣其它宗派佛教,乃至臺灣整體佛教思想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淨土教本身的弘揚。因爲越來越多人只知道念佛,卻不知道內在的道理,當這種情形遇到外來佛法進入,而它們又有很好的“表面效益”時(如南傳、藏傳佛教的傳入),就會漸漸流失淨土原有的信衆,因爲廣度不夠、深度不足。這可以說是臺灣五十年來,淨土宗應該深刻警覺的地方!
臺灣淨土宗與各宗派之關系
(一)臺灣淨土宗與人間關懷
臺灣淨土與人間佛教的關系肯定是最爲密切的,因爲淨土教直接承認任何人的生死大事,透過淨土法門都可以解決,這種說法很激勵人心。「參禅」,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透過參禅,解決生死大事;「學教」亦複如是,乃至傳統思想裏的「修密」或其它教派都不能對一個佛弟子保證:「你按照我這個方法行,就必定能解脫生死。」
如果人間佛教包括往生問題的現實關懷的話,淨土教至少在往生問題上,是紮紮實實的關懷到了,對于一個完全沒有念佛、不懂佛法的人,要如何用一種法門讓他在臨命終能夠安頓?是參禅、跑香、數息還是觀察無常?那是不可能的事,而淨土法門在這一件事情上,就特別強調臨終關懷與臨終助念,讓即將往生的人不會孤獨、恐懼,更能提起正念憶佛、念佛,這確實提供了一個強大而完備的人間關懷功能。
那麼,難道淨土宗只提供對人間臨命終的關懷嗎?其實淨土宗對現世的念佛得利、念佛得輕安、念佛得安穩、念佛得大信心等等,一樣可以在所強調的“現世關懷”中,獲得強大的助益。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障礙時,如果他能夠信仰淨土法門,就能憶念這一切世事皆如夢幻泡影,而真正的故鄉是在極樂世界。當他作這樣的轉想時,就不會太過度執著于現世的得與失,也比較能夠了解現前一切事物的如實相,而將心安置在「阿彌陀佛」的正知世界裏。對于世間的名利,若是追求不到起瞋惱,或是追求到而起貪染時,若了解即使在娑婆世界作了轉輪聖王,也不值在極樂世界得一粒沙。能看到極樂世界一粒沙,表示就可在極樂世界,更能任運「花開見佛悟無生」,那麼就能分身十方度化衆生,何必還在娑婆世界做轉輪聖王呢?這樣的正念,可以使人對求之不得的瞋惱煎熬獲得消解。
所以,當淨土法門提供了一個佛願的救度時,其實是幫助了很多人現世的關懷和當生超越的生死機製,當然要論及是否有其消極面,淨土法門並不是要人靜靜坐在那裏念佛什麼事都不管。淨土經典中還是會提醒你現世發菩提心,多爲衆生服務,只是這一切都不必太執著。淨土法門使我們了解到,修行中所做的一切自利利他功德,無非一都是在莊嚴佛土,既然是在莊嚴佛土,就應該把心放在極樂世界,所謂「善知方便度衆生,巧把塵勞爲佛事」又雲「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爲報佛恩」,這也正是淨土法門的真義,而不是將心放在極樂世界,身卻在娑婆世界放逸。在信願念佛之外,一個真正得益的淨宗行者,更會任運地生起積極奉獻塵剎的願行,這也正是淨土法門大乘的功用與深義所在。
或許有人會懷疑,因爲他所看到淨土的修行根本就不是這樣,在家人念佛就像出家人一樣,任何事連妻兒都不管了;出家人念佛,又什麼事都學、都忙,像個世俗人一樣,所謂僧不僧、俗不俗讓人感到很反彈。乃至像上面所提淨土法門積極的部份,甚至有人還會說,那不過是學人個人的看法而已。也許真是我個人的看法,但是爲何會有這種看法呢?難道不是因爲淨土教理本來就含有這樣的義理在其中嗎?因爲沒有將淨土法門與大乘佛法的通途義理結合一致,因此淨土法門才空有大乘佛法之名?而不能發揮大乘法門的大用。再就理上說,其實淨土法門更是與中道實相相應的?也像在哪裏?只是因爲這些內在的義涵長期以來一直缺乏有力的提醒,淨土教才會變成現在這個理念不清的狀況,這都是有因果關系的。
至于爲何我會說它負有積極面呢?因爲我個人看到未來的佛教,就理上來說,淨土教應該不壞傳統,或向來中道實相的大乘真理,如果人人能依大乘真義來修淨土教,應該就會修行出一個積極面的淨土教來,這正是淨土教與人間佛教有著密切關系的內在原因。
(二)、淨土宗與律學
淨土教並不是讓我們因爲有一個可以往生的保證,就可以因此而打混犯戒。前面談到往生,其實往生重點在于臨終時的「往生正願現前」,臨終要如何正願現前呢?那就必須臨死之時,其余習是向著正念的,而要余習向于正念,那最起碼是生前不能造太多的惡。若生前禁戒不守,則臨終惡業(往生障礙)現前,哪可能有好的余習和正念呢?因此爲了臨終不因造惡業而障正念,戒經有謂:持戒清淨,臨終無有恐懼,生死無有恐懼。所以,持戒本來就能幫助人們念佛得往生利益的。依此而論,淨宗教人念佛求生,本來也是要我們和律學相應的,並不是隨便可以犯戒還大而不慚的說:「我們念佛的人可以不用持戒」,戒爲一切佛法實修之基,乃至參禅者也不應存有“修禅不必持戒”的想法。
(叁)、淨土宗與禅宗思想
此兩者就比較有「離」與「即」的關系,在永明延壽禅師傳述的《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的內容裏,就極力的強調禅淨應該合流而修,這當然也有調和當時禅、淨互爭的時代意義在。但是他超越了這樣表面的意涵,而更進一步地,從教理和修行的內涵看出禅淨是可雙修的真正概念。以天臺教理的認知來說,天臺宗認爲淨土教確實是有禅的內容和深刻大乘實相思想義意的。其念佛的修行主張依實相心念佛,所謂「一念妄想當下就是實相」,這種觀念是天臺一向有的正見,將這種觀念應用于念佛,可以說就是天臺宗的看家本領。同時也可以看出來,這種念佛理念其實是通于禅法的,所以依天臺宗作爲媒介,其實禅與淨是可以融合的。如果純參禅的人沒有天臺的思想背景,可能在實修的立場來看,禅淨雙修是會有隔礙(入手方法差異太大),趙州所謂「念佛一句漱口叁天」,指的並非教理上的沖突,而是要學人在修道的操作方便上,避免叁心二意。既是參禅就必須如貓捉鼠、念茲在茲,如何還分心去念佛?所以祖師這才說要“漱口叁日”。因此就操作的立場來講,禅淨要雙修的話,是必須要再討論的,因爲兩者固然在相實理論的深刻面來講是一致的,但在操作上,入手的理路是有所不同的。
不過再怎麼說,兩者雖然在實際的操作上有所不同,但是思想的背後,依止中道實相的部分是一樣的。當然,修行的結果還是不同的,因爲淨土教並不以求得現世的開悟爲目的,而是以現世臨終正願現前往生極樂爲其主要目的。雖然我們也可以透過參禅,在臨終起正念而回向往生,但這畢竟不是參禅的主要目標,參禅要求的是現世的現見實相,兩者目標並不相同。因此要論兩者關系的同異,完整的說其實是有同有異。即方法和終極目的雖不相同,但內在依准的教理,以天臺宗的角度來看,可以說都是相通的。
叁、淨土教未來的發展與憂慮
若要指出臺灣淨土教未來發展的憂慮,應該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現階段推動者過度只強調信願的部份,把淨土宗導向過度世俗化狹隘的層面,讓淨土教無法擁有更寬廣的教理基礎和修行內涵,甚至造成僧俗不分的情況,正是目前臺灣淨土宗發展最值得我們憂慮的地方。
未來當然要努力改變此種狀況,首先必須深化淨宗教理內涵,其次則是將其修行的階次性更具體化,而不要唯一化。因爲修淨土法門有很多的修行方法,單就念佛法門就有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四種,雖然持名念佛被認爲是最好、最方便有效的,可是就在持名當中,還是有其不同之法:當持佛名號時,如果沒有信願力的正觀與增,則持名也只是“持名”而已,念佛的力量和功德乃是微弱的。依于此學人曾提出「帶理念佛」的概念。所謂帶理念佛並不是指參「念佛是誰」的參禅念佛,而是對所念的每一句佛號,都能正念的認知其乃來自于一念現前的清淨心(這是一念叁千的那一念“心”),而所念的佛號還念入現前的這一念清淨心中去。而所謂的極樂世界,既在十萬億佛國土之外,卻也不隔方寸,這正是用天臺「一念叁千」的概念來念佛的。每一句佛號在這種帶理念佛的持念當中,是重如泰山的。這就是淨土教在修行的方法方面,應該要加以深化(配合天臺教觀)的例子。
淨土思想雖是諸佛度生的特異方便道,但《華嚴經》雲:「方便即是究竟」,因此我們爲了廣大的佛教中興及自利利他之目的,更應該將淨土教理和通途道的大乘佛法甚深思想銜接上。諸如:憑什麼十念佛名即可往生?極樂世界是如何成就的?彌陀願力爲何能攝受我?像這些淨土教的甚深道理,實在應該架構在一個更通途的大乘佛法思想當中,學人個人以爲它如果能朝向與天臺教理相結合,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因爲今日漢傳佛教的天臺法脈,基本上還命若遊絲的存在,而兩者的教理及思想影響中國佛教都相當深遠,淨土教若能和天臺相結合,必能對漢傳佛教有更大的幫助,而淨土教法也必能得到更廣大的弘揚。
至于要如何相結合呢?就是透過天臺教理來解釋淨土教,這是相當可以嘗嗜的事,而且古來祖師也已作得相當多了,如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傳燈大師的《淨土生無生論》及《彌陀圓中鈔》等,都是與天臺教理相結合的淨土理論著述。天臺家有很多行者後來都是修淨土的,很多的著述也都是采取這樣的態度,這應該就是未來淨土教思想一個很可以發展的方向。
《臺灣淨土教思想的發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