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净土教思想的发展
(一)台湾佛教净土发展
(二)印光大师对台湾净土思想的影响
(三)印光大师念佛法门的思想内容
(四)净土宗教理思想的不彰
台湾净土宗与各宗派之关系
净土教未来的发展与忧虑
------------------------------
我们现在要谈的所谓“台湾佛教的发展”,主要是界定在国民政府来台之后的发展为主的,台湾佛教在这来台的五十年发展当中,确实是有其转折点可寻的。
(一)台湾佛教净土发展
首先,所谓大陆的传统丛林佛教传到台湾以后,融合了本地所谓斋教、及日本式的佛教,而形成融合体。斋教一般亦称为龙华派,其教理固然含有净土思想及净土修行,但并不是佷深刻和明显,基本上它是属于一种混合民间信仰的类佛教;日本佛教则主要是以禅宗为主,虽然也有日本净土宗,但论及兴盛和组织化,在记录上所看到的,还是以禅宗为主。到目前为主,在日本本土,虽然净土宗也有很大的团体存在,但是较为庞大的佛教组织仍属各个禅宗支派。在这种情况之下可知,日本佛教在台湾的影响,属于净土宗的部份并不明显。
因此,如果要论及台湾过去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内容,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显然极大部份都是在大陆法师们,随着国民政府来台之后,才渐渐弘扬进来的。这可以从台湾念佛的道场比比皆是,有不少大陆来台的长老所领导的大道场,经常举办打佛七、教导念佛法门的事实中看出来。此外例如由李炳南老居士来台湾后所创立,直到现在影响力仍然颇强的居士团体,也是以弘扬净土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台湾佛教由于大陆法师来台后,主要都是在弘扬净土思想,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台湾佛教继承了,至少是民国以来中国传统净土教的思想内容,这是我们根据历史及事实所看到的。
这当中有几位重要的人物是必须注意的,早期推动台湾念佛最为着力,成效也最为明显的法师,他甚至骑着脚踏车环岛弘法,并且成立莲社,还度了「原住民」念佛的,正是学人的师公—煮云法师。而台湾(乃至南洋一带)至今仍在推行的所谓“精进佛七”,正是由他老人家最早提倡的,佛七当中皆要求过午不食,且一天拜一千拜,这些都学人在十多年前煮云法师亲自主持的佛七中,仍然如此规定。可见在当时年青一代的出家法师当中,他熊是净土教的主要推动者。从这些事相上看,也可以说他正是台湾净土宗的主要奠定者。当时净土法门及精进佛七能够如此风行,他老人家朴朴风尘的努力与付出,是功不可没的。
煮云法师是在大陆出家,由于国共内争的因缘,而脱掉僧服随军来台,后来在军医院提旱退伍后又再重新出家,他早年曾读过焦山佛学,可算是中国传统佛教的代表。再者,他又推动净土宗,也可以算是台湾净土佛教信仰,继承大陆净土宗思想的典型和证据,更可以说是早期台湾佛教的一个重要指针!
因此,台湾净土教思想的主要内容,若从这样的历史演化根源来看,它的主流很显然,应该是从中国尚未分裂前的传统中国净土教思想所衍生出来的。历史因缘如此,就我个人学习的经验、所感觉的也是这样的过程。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像广钦老和尚、忏云老法师等,这些大陆来台的长老们长期推动的成果。再者,若就思想的层面看,以学人亲近过这些长老的经历来说,确实感觉到,思想的根源受到印光大师的影响很大,因此就传承来讲,台湾净土思想渊源于大陆佛教,是没有疑议的。
(二)、印光大师对台湾净土思想的影响
若是如此,那么大陆佛教净土思想传承于印光大师的内容又是如何呢?台湾佛教的净土宗,受到印光大师的影响可说非常大,前面提到的煮云老法师,他的影响层面主要是属于通俗性的,还不算太大。然而像忏云、妙莲等老法师,乃至已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等,对印光大师的推崇,可说都到了极点。尤其李老居士所创之佛教莲社,更是四处印制印光法师之《文钞》、《法语》等,使大师的《文钞》到现在仍为修净土者所重视,就是一个明显的实例。大师思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几乎已是台湾净土宗的主流
那么,印光大师的思想内容又是什么呢?考察其思想的主要背景,我们可以发现乃是以藕益大师的思想为主轴,从他老人家推崇藕益是「两百年来第一人」,乃至认为其所注之《弥陀要解》,即使是弥陀再世,重新批注《弥陀经》也不过如此等等,看出他对大师的推崇备至。同时,两人的思想都偏向天台教理思想,对净土教的认知可说是完全一致的。虽然藕益大师是更全才,包括学戒律、修密、参禅及对各种教理广泛的涉猎研究,但不并失其在净土宗被推崇的地位,因此印光大师和藕益大师在思想上可说是前后一脉相承的。
上面的论证确实了印光大师对台湾佛教净土宗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就可以从了解大师的思想是什么当中,看出台湾佛教思想的主轴是什么了。印光大师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敦伦尽份,佛儒一致」的佛教思想。事实上,大师并不特别强调戒律,从他被邀请在灵严山担任导师时,与被邀请去讲戒的慈舟老和尚,为了要不要过午不食而辩论这点来看可以证朋。这就今天学戒者的标准来看,还真有点匪夷所思,他以一代大师的身分,竟然公开辩论这一件事情。可见其对戒律的看法,不似现在台湾所谓恢复原始佛教戒律传统的专业型态度,两者对恢复戒律持守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再从其《文钞》当中可看出,至少当他在劝导白衣修行时,主要是用“敦伦尽份”与“专心念佛”这两件事来涵盖佛法修行的,至于持戒的部份,当然从来没反对,但也没有着力的加以推行。因此,他的佛教净土思想虽然也谈到持戒,并不是现今一些研究戒律的出家人所认知到的,严谨持戒的概念。事实上,他是用“敦伦尽份”的概念来代替在家人的持戒要求的。
(三)、印光大师念佛法门的思想内容
何谓敦伦尽份?
敦伦尽份的部份是藉儒助佛,以两者合一的方式来教导大众,所谓以儒助佛,就是个人的人际、态度、社会道德的部份需要持守儒家的修养,这个部份后来转到居士佛教身上后,就倍加被推崇了。因为就居士立场而言,哪有什么太深的戒律好谈的呢?世俗人须要特别注重的,只是世间人伦的关系而已,当然在中国也只有儒家思想最适宜了。因此李炳南居士特别推崇儒学的概念,当然也是受到印光大师思想的影响。但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大师就不注重出家的戒律,或是不注重出家人的教导,只是比较遗憾是大师的家乡口音及弘法因缘,使得他极大部份思想的理解,事实上都是透过他写给别人﹙大部份都是白衣﹚的一些信函,或是应景式的序文中被认知的,而那些序文往往都是在家人请他执笔的为多,信件也是以写给在家居士占大部份,因此其思想很显然地就偏向对在家人说法。所以,虽然我们所看到的文献较为偏向如此,但我们却也不能说印光大师真正的思想就一定是倾向世俗,或儒佛合一的。
个人曾经听过一位老法师辗转传言,有关印光大师的一则故事。在民国初年,有一位大学毕业的出家人,出家时自言要念佛,因此和同参道友谈及发愿要到普陀山觐见大师。旁人劝他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印老相当严厉,且只是教人念佛而已,问了也是白问。但这位出家人却认为,即使只是教人念佛,也要亲自听闻所言才肯信受。后来见面顶礼之后,大师和气地问这位出家人从何处来?以前做过什么?知道这个人是大学毕业生,而且能够讲经时,印光大师即出乎意料之外地,要这个人好好地研究经典,多发心讲经。这个人当场就很怀疑,因为种种说法都说印老只教人念佛,但是印老就是教他要讲经,要用心研究教理。从这个例子我们很显然地可以看到,其实他对出家人有不一样的教导和看法,不像一般在家人所转述的印光大师那么刻板的,只是教人把世间人伦作好而已。其实印光大师当然也具备一般出家人的上求下化见解,只因为他所度化的大都是在家人,同时,面对民国二十年前后,那种外国入侵的战乱时局,社会动荡的不安,因此其所提倡的净土教比较倾向于「末法时期,应该早日求度、得度」的概念也只是大师应时与药的方便施设,这种态度和藕益大师其实也是相类似的。
然而这种状况并不能作为一种常态,而将大师的净土教法单一化看待,现在很多人不了此义执事废理,提倡“只要念佛,其它一切皆可拋”的修行观,既不了解祖师设教的苦心,而且也僵化了佛教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妥而且也极易引起人们对净土法门的误解。旱期台湾佛教所面对的弘法环境正又是以居士为多情况,因此长期以来所提倡的净土教导就不是倾向完整出家人态度的净土宗,而是一种比较倾向于白衣化的净土宗。虽然这也号称是继承于印光大师的思想教理,但学人个人并不认为那些是印光大师的唯一净土思想风格,充其量不过只是其思想的一部份而已。而这个部份因为当年时代的需要,及其所留下来的文献内容,大部份是对白衣的弘法信件之故,再加上四、五十年代的大力弘扬,而使得台湾净土宗思想一直存在着白衣化(浅薄化)与儒教化的性格。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居士化净土教的弘扬绝对不好,站在缘起的角度视之,这也只不过是台湾佛教演化的一种必然过程而已,然而以一个承先启后的心情来说,善知因缘知所改革却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既然台湾净土佛教继承于大陆净土教,而这其中又以继承于印光大师的思想为主要,而大师的主要思想又一向被解读为倾向于白衣的净土教,所以台湾佛教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内容,其实是比较倾向白衣净土教的已如前述。然而白衣净土教的教义一向是以“发愿”和“启信”为主,而对于念佛的内在根本深义,以及广泛大乘深义的教理则鲜少结合。常常打佛七时,主七和尚总是强调「万缘放下、好好念佛、求一心不乱」即可…
《台湾净土教思想的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