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臺灣淨土教思想的發展

  臺灣淨土教思想的發展

  

  (一)臺灣佛教淨土發展

  (二)印光大師對臺灣淨土思想的影響

  (叁)印光大師念佛法門的思想內容

  (四)淨土宗教理思想的不彰

  臺灣淨土宗與各宗派之關系

  淨土教未來的發展與憂慮

  ------------------------------

  我們現在要談的所謂“臺灣佛教的發展”,主要是界定在國民政府來臺之後的發展爲主的,臺灣佛教在這來臺的五十年發展當中,確實是有其轉折點可尋的。

  (一)臺灣佛教淨土發展

  首先,所謂大陸的傳統叢林佛教傳到臺灣以後,融合了本地所謂齋教、及日本式的佛教,而形成融合體。齋教一般亦稱爲龍華派,其教理固然含有淨土思想及淨土修行,但並不是佷深刻和明顯,基本上它是屬于一種混合民間信仰的類佛教;日本佛教則主要是以禅宗爲主,雖然也有日本淨土宗,但論及興盛和組織化,在記錄上所看到的,還是以禅宗爲主。到目前爲主,在日本本土,雖然淨土宗也有很大的團體存在,但是較爲龐大的佛教組織仍屬各個禅宗支派。在這種情況之下可知,日本佛教在臺灣的影響,屬于淨土宗的部份並不明顯。

  因此,如果要論及臺灣過去淨土宗的主要思想內容,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顯然極大部份都是在大陸法師們,隨著國民政府來臺之後,才漸漸弘揚進來的。這可以從臺灣念佛的道場比比皆是,有不少大陸來臺的長老所領導的大道場,經常舉辦打佛七、教導念佛法門的事實中看出來。此外例如由李炳南老居士來臺灣後所創立,直到現在影響力仍然頗強的居士團體,也是以弘揚淨土爲主。所以,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臺灣佛教由于大陸法師來臺後,主要都是在弘揚淨土思想,因此我們可以確定臺灣佛教繼承了,至少是民國以來中國傳統淨土教的思想內容,這是我們根據曆史及事實所看到的。

  這當中有幾位重要的人物是必須注意的,早期推動臺灣念佛最爲著力,成效也最爲明顯的法師,他甚至騎著腳踏車環島弘法,並且成立蓮社,還度了「原住民」念佛的,正是學人的師公—煮雲法師。而臺灣(乃至南洋一帶)至今仍在推行的所謂“精進佛七”,正是由他老人家最早提倡的,佛七當中皆要求過午不食,且一天拜一千拜,這些都學人在十多年前煮雲法師親自主持的佛七中,仍然如此規定。可見在當時年青一代的出家法師當中,他熊是淨土教的主要推動者。從這些事相上看,也可以說他正是臺灣淨土宗的主要奠定者。當時淨土法門及精進佛七能夠如此風行,他老人家樸樸風塵的努力與付出,是功不可沒的。

  煮雲法師是在大陸出家,由于國共內爭的因緣,而脫掉僧服隨軍來臺,後來在軍醫院提旱退伍後又再重新出家,他早年曾讀過焦山佛學,可算是中國傳統佛教的代表。再者,他又推動淨土宗,也可以算是臺灣淨土佛教信仰,繼承大陸淨土宗思想的典型和證據,更可以說是早期臺灣佛教的一個重要指針!

  因此,臺灣淨土教思想的主要內容,若從這樣的曆史演化根源來看,它的主流很顯然,應該是從中國尚未分裂前的傳統中國淨土教思想所衍生出來的。曆史因緣如此,就我個人學習的經驗、所感覺的也是這樣的過程。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像廣欽老和尚、忏雲老法師等,這些大陸來臺的長老們長期推動的成果。再者,若就思想的層面看,以學人親近過這些長老的經曆來說,確實感覺到,思想的根源受到印光大師的影響很大,因此就傳承來講,臺灣淨土思想淵源于大陸佛教,是沒有疑議的。

  (二)、印光大師對臺灣淨土思想的影響

  若是如此,那麼大陸佛教淨土思想傳承于印光大師的內容又是如何呢?臺灣佛教的淨土宗,受到印光大師的影響可說非常大,前面提到的煮雲老法師,他的影響層面主要是屬于通俗性的,還不算太大。然而像忏雲、妙蓮等老法師,乃至已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等,對印光大師的推崇,可說都到了極點。尤其李老居士所創之佛教蓮社,更是四處印製印光法師之《文鈔》、《法語》等,使大師的《文鈔》到現在仍爲修淨土者所重視,就是一個明顯的實例。大師思想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它幾乎已是臺灣淨土宗的主流

  那麼,印光大師的思想內容又是什麼呢?考察其思想的主要背景,我們可以發現乃是以藕益大師的思想爲主軸,從他老人家推崇藕益是「兩百年來第一人」,乃至認爲其所注之《彌陀要解》,即使是彌陀再世,重新批注《彌陀經》也不過如此等等,看出他對大師的推崇備至。同時,兩人的思想都偏向天臺教理思想,對淨土教的認知可說是完全一致的。雖然藕益大師是更全才,包括學戒律、修密、參禅及對各種教理廣泛的涉獵研究,但不並失其在淨土宗被推崇的地位,因此印光大師和藕益大師在思想上可說是前後一脈相承的。

  上面的論證確實了印光大師對臺灣佛教淨土宗的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就可以從了解大師的思想是什麼當中,看出臺灣佛教思想的主軸是什麼了。印光大師另外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敦倫盡份,佛儒一致」的佛教思想。事實上,大師並不特別強調戒律,從他被邀請在靈嚴山擔任導師時,與被邀請去講戒的慈舟老和尚,爲了要不要過午不食而辯論這點來看可以證朋。這就今天學戒者的標准來看,還真有點匪夷所思,他以一代大師的身分,竟然公開辯論這一件事情。可見其對戒律的看法,不似現在臺灣所謂恢複原始佛教戒律傳統的專業型態度,兩者對恢複戒律持守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再從其《文鈔》當中可看出,至少當他在勸導白衣修行時,主要是用“敦倫盡份”與“專心念佛”這兩件事來涵蓋佛法修行的,至于持戒的部份,當然從來沒反對,但也沒有著力的加以推行。因此,他的佛教淨土思想雖然也談到持戒,並不是現今一些研究戒律的出家人所認知到的,嚴謹持戒的概念。事實上,他是用“敦倫盡份”的概念來代替在家人的持戒要求的。

  (叁)、印光大師念佛法門的思想內容

  何謂敦倫盡份?

  敦倫盡份的部份是藉儒助佛,以兩者合一的方式來教導大衆,所謂以儒助佛,就是個人的人際、態度、社會道德的部份需要持守儒家的修養,這個部份後來轉到居士佛教身上後,就倍加被推崇了。因爲就居士立場而言,哪有什麼太深的戒律好談的呢?世俗人須要特別注重的,只是世間人倫的關系而已,當然在中國也只有儒家思想最適宜了。因此李炳南居士特別推崇儒學的概念,當然也是受到印光大師思想的影響。但雖如此,我們卻不能說大師就不注重出家的戒律,或是不注重出家人的教導,只是比較遺憾是大師的家鄉口音及弘法因緣,使得他極大部份思想的理解,事實上都是透過他寫給別人﹙大部份都是白衣﹚的一些信函,或是應景式的序文中被認知的,而那些序文往往都是在家人請他執筆的爲多,信件也是以寫給在家居士占大部份,因此其思想很顯然地就偏向對在家人說法。所以,雖然我們所看到的文獻較爲偏向如此,但我們卻也不能說印光大師真正的思想就一定是傾向世俗,或儒佛合一的。

  個人曾經聽過一位老法師輾轉傳言,有關印光大師的一則故事。在民國初年,有一位大學畢業的出家人,出家時自言要念佛,因此和同參道友談及發願要到普陀山觐見大師。旁人勸他大可不必如此,因爲印老相當嚴厲,且只是教人念佛而已,問了也是白問。但這位出家人卻認爲,即使只是教人念佛,也要親自聽聞所言才肯信受。後來見面頂禮之後,大師和氣地問這位出家人從何處來?以前做過什麼?知道這個人是大學畢業生,而且能夠講經時,印光大師即出乎意料之外地,要這個人好好地研究經典,多發心講經。這個人當場就很懷疑,因爲種種說法都說印老只教人念佛,但是印老就是教他要講經,要用心研究教理。從這個例子我們很顯然地可以看到,其實他對出家人有不一樣的教導和看法,不像一般在家人所轉述的印光大師那麼刻板的,只是教人把世間人倫作好而已。其實印光大師當然也具備一般出家人的上求下化見解,只因爲他所度化的大都是在家人,同時,面對民國二十年前後,那種外國入侵的戰亂時局,社會動蕩的不安,因此其所提倡的淨土教比較傾向于「末法時期,應該早日求度、得度」的概念也只是大師應時與藥的方便施設,這種態度和藕益大師其實也是相類似的。

  然而這種狀況並不能作爲一種常態,而將大師的淨土教法單一化看待,現在很多人不了此義執事廢理,提倡“只要念佛,其它一切皆可拋”的修行觀,既不了解祖師設教的苦心,而且也僵化了佛教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妥而且也極易引起人們對淨土法門的誤解。旱期臺灣佛教所面對的弘法環境正又是以居士爲多情況,因此長期以來所提倡的淨土教導就不是傾向完整出家人態度的淨土宗,而是一種比較傾向于白衣化的淨土宗。雖然這也號稱是繼承于印光大師的思想教理,但學人個人並不認爲那些是印光大師的唯一淨土思想風格,充其量不過只是其思想的一部份而已。而這個部份因爲當年時代的需要,及其所留下來的文獻內容,大部份是對白衣的弘法信件之故,再加上四、五十年代的大力弘揚,而使得臺灣淨土宗思想一直存在著白衣化(淺薄化)與儒教化的性格。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居士化淨土教的弘揚絕對不好,站在緣起的角度視之,這也只不過是臺灣佛教演化的一種必然過程而已,然而以一個承先啓後的心情來說,善知因緣知所改革卻是必要的!

  總而言之,既然臺灣淨土佛教繼承于大陸淨土教,而這其中又以繼承于印光大師的思想爲主要,而大師的主要思想又一向被解讀爲傾向于白衣的淨土教,所以臺灣佛教淨土宗的主要思想內容,其實是比較傾向白衣淨土教的已如前述。然而白衣淨土教的教義一向是以“發願”和“啓信”爲主,而對于念佛的內在根本深義,以及廣泛大乘深義的教理則鮮少結合。常常打佛七時,主七和尚總是強調「萬緣放下、好好念佛、求一心不亂」即可…

《臺灣淨土教思想的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