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高僧昙鸾法師的風範(張育英)

  淨土高僧昙鸾法師的風範

  第一屆淨土會議論文

  太原師範學院張育英

  昙鸾法師是自東晉慧遠等高僧宣導念佛淨土信仰以後的一代淨土高僧。慧遠法師在南地宣導「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1)昙鸾法師在北方倡行慧遠法師以來的念佛外,更提出稱名念佛這一重要的修持方法,並寫出弘揚淨土念佛的論著《往生論注》、《略論安樂淨土義》、《贊阿彌陀佛偈》,率先提出了淨土叁經一論的修習和專修淨土法門的先風。他的精進和淨土思想爲後來的僧人道綽、善導等弘揚、演成中國淨土思想一大主流,爲中國淨土宗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和修行方法。在他弘揚淨土思想的論著中,對世與人的言行中,都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完美結合,體現了一位僧人具有的高尚品質和博學謙讓的風格。正如隋代高僧道綽所說:「大德和光孤棲,二國仰慕,……並是二谛神鏡,實乃佛法綱維,志行殊倫,古今實希。」(2)

  一、學通內外、理用自如

  昙鸾法師少小出家,他的中國文化和佛學功底是在五臺山近四十年的寺院中奠定的。他天姿聰穎,博覽儒道諸籍,學識淵博,理事圓融,學有致用。主要表現在《往生論注》和《略論安樂淨土義》及《贊阿彌陀佛偈》中,也得之于訪學問道,弘揚念佛往生的傳道之中。唐初僧人迦才歎服,贊其:「洞曉衆經,獨步人外」(3)《續高僧傳》記載:「內外經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論佛性,彌所窮研。」(4)

  昙鸾法師深通佛說,在他弘揚念佛淨土的著作中,貫穿了《四論》、《華嚴》、《法華》、《十住》、《涅架》、《大集》諸經精華,突出了專修念佛淨土的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這四部淨土經典,就是後來淨土諸師所說的淨土叁經一論。他大智慧的顯示,是魏梁佛教的一個高峰。

  他稱贊念佛淨土法門是佛說一切法之極致:「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5)他真俗二谛之智慧圓熟,中觀、瑜伽學說之理致互融。他在論注中自問自答:「《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別。如眼界緣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緣生,名爲眼界,是眼但自行已緣,不行他緣。以事別故,耳鼻等界也如是。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者,法界是衆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爲法界。……譬如水清則色像現,水之與像,不一不異。』」(6)如此應答不一而敘,閱讀原文,妙語連珠。近代印光大師深得其意,因曰:「昙鸾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夫淨土一法,爲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自行化他,同歸淨土者有由來矣。」(7)

  二、訪學問道、探求精神

  昙鸾法師于梁大通年間南遊梁地,爲梁武帝耳聞,由千迷道引入重雲殿前,左右無人應對,但見殿中設有帳幔和高廣大座,座上唯安放矮桌、拂塵,傍無余座。昙鸾法師見此情景,立即明了梁天子意。于是安然徐步徑直坐到高座上,豎起拂子,以和應梁帝關于佛性的設問。並對坐在殿隅繩床上、衣袈裟、戴納帽的人說:「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有疑賜問。」(8)梁帝摘下納帽,與法師往複問答,二人互明心迹,佛性義理勾通。及至下座,「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余門,一無錯誤。帝極歎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侍,往還疑阻,如何一度,遂乃無迷!』」(9)次日,梁帝在太極殿「降階禮接」昙鸾法師。

  昙鸾法師寄信給陶弘景,言欲訪之意。回函曰:「去歲耳聞音聲,茲晨眼受文字,將由頂禮歲積,故使應真采儀。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端襟斂思,伫聆警錫也。」(10)稱之爲覺悟了的阿羅漢,信中極示謙恭敬慕的迎侯之意。未面晤,彼此久已傾慕之心相炳煥。及到茅山住處,二人「接對欣然」,得陶隱士贈送畢生心得《仙經》十卷。

  從梁地北上,昙鸾法師拜見了魏都洛陽譯經元匠、神通特異的菩提流支,與他交換了諸經中的一些問題。昙鸾法師注釋《大集經》,對淨土、長壽、頓悟、漸悟、坐禅、念佛等思想和修持法都應有心得,因而與菩提流支有長壽、神通等討論。菩提流支送所譯的淨土經《往生論》(11),昙鸾法師爲之作注。《往生論注》成爲曆代淨土高僧必讀之典,成爲淨土宗重要的經典。

  昙鸾法師參學以後,即在太原、交城、介休、平遙等地弘揚淨土法門,介山有聚衆講法的「鸾公岩」。他爲民治病,「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12)他救當世人病苦,更遠慮衆生的生死,往來于介山、石壁山等地,爲民宣講淨土往生的易行道,教人稱念佛名,期望「輪轉叁界,無有窮已」的「凡夫衆生」「入如來家」(13),住西方淨土。

  叁、倡行念佛、重信願行

  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僧人幾乎畢生精力致力于佛典的研習和戒定慧的修持。由于佛學的深奧,坐禅的靜止,修行的次第,只宜于少數人修習,絕大多數的信徒難以做到,特別是要謀生養家的衆生更難做到。昙鸾法師在五臺山修習佛教已有相當造詣,在南遊北行的參學中深深地感悟到衆生需要一種學佛的入門方便,他于已有的憶念念佛之外,又提出稱名念佛。由此,不論聖凡利鈍皆可實行。這在佛教史上是一個十分重要、有深遠影響的決定。

  他在《往生論注》中綜合了大乘佛教的中觀、瑜伽的思想,突出宣講修習佛法有二種道:難行道和易行道。難行道有種種,皆因「唯是自力,無他力持。」「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14)在《略論安樂淨土義》中,依《無量壽經》義說往生西方淨土的上、中、下叁輩各有五、七、叁因緣。叁輩于信、願、行叁因緣皆不可缺,必有「發無上菩提心」,「願生安樂淨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具備信、願、念佛叁因緣,就能與佛感通,獲得往生淨土世界的利益。此外,還特有一種不入叁輩往生的人。這種念佛往生的易行道契合佛理、契合衆機,引導不同根性的人皆受佛的教化,實現大乘佛教普度衆生的宗旨。後人得益于此信願念佛者不計其數。近代高僧印光法師說:「淨土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15)又說:「九界衆生離此法,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16)昙鸾法師奠定念佛淨土思想的基礎,倡行憶念念佛和稱名念佛的淨土法門,爲弘揚佛教、弘揚淨土法門作出了顯著的貢獻。他融佛理于淨土思想中,理旨博大精深,行門簡單易行。無門第之見,無衣缽之傳,教、禅、律、密皆可習修。昙鸾法師實是中國淨土宗教義和修持的奠基者。

  四、具足戒德、定寂慧明

  昙鸾法師兒時早聞佛山靈迹,願聞佛法,出家佛光寺。他喜法、樂法,居山修習,勤苦有成。他遊訪參學,以言行順法、依法,以佛的教導默化他人。他憐愍衆生在叁界的煩惱苦痛之中不聞佛法,不知解脫的善法妙道,以佛菩薩的廣心、大心、慈悲心爲心,爲拔濟衆生住安樂淨土,倡行念佛淨土的方便法門。他「無問一切道俗,但與法師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勸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勸歸淨國」(17)。亦每有人呵責昙鸾法師往生西方是偏見,是愚夫愚婦之說。昙鸾法師則對曰:「吾即凡夫,智慧淺短,未入地位,念力須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須系心槽枥,豈得縱放,全無所歸!」(18)昙鸾法師自稱凡夫,實是自隱其德。他對未能貫通佛法、抱殘守缺之人的機緣因勢利導,方便說教,是以謙虛慎重的態度,生動形象的比喻,和顔愛語,懇切至誠,務使聽者易于接受,心被感化,隨順行持,信願念佛,識路還家。

  他還在著作中多次提倡修習普賢之行,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如「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生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無染清淨心。拔一切衆生苦。攝取衆生生彼國土(安樂佛國土)。」提倡五種功德力:「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贊歎也。意業者,作願也。智業者,觀察也。方便智業者,回向也。」(19)

  他對智慧、慈悲、方便深有體會,「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20)由此,昙鸾法師將佛教之自行化他的宗旨,明確揭示出來,普惠後人。

  五、往生西方,親證佛力

  昙鸾法師弘揚淨土「自行化他,流靡弘廣」(21),在生之世被譽爲「肉身菩薩」、「神鸾」。臨到終日預知時至,集四衆弟子「齊聲念彌陀佛」(22),在「寺傍左右道俗皆見幡花映院,盡聞異香。音樂迎接」(23)「微妙音樂西來東去」,「複聞音樂遠在空中,向西而去。」(24)他往生西方淨土的瑞征上聞于帝,于是有敕葬泰陵文谷、建塔立碑的隆遇。昙鸾法師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心和道力親證了稱名念佛的不可思議。玄中寺內外的僧俗同被他往生西方的祥瑞感動,撰文刻石,以勵後人。

  六、大悲法門、千古傳頌

  昙鸾法師的念佛法門和高風美德爲後人繼承發揚。隋代太原人道綽禅師在玄中寺見到他往生淨土的碑文大爲感動,傾心拜師,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大行淨土于汾並。唐初山東人善導法師聞西河淨業之名,拜訪道綽禅師,將昙鸾、道綽一脈相承之淨土法門發揚光大。宋朝遵式法師作《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有信願行和十念念佛的傳習。明朝智旭法師也提出「信、願、持名,以爲一乘真因。」(25)蓮池法師稱贊持名念佛「單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國,可謂愈簡愈約,愈妙愈玄,徑中徑也。」(26)清朝徹悟禅師也說:「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正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27)

  昙鸾法師爲中國佛教和淨土宗作出的貢獻也爲後人所認識,並給以很高的評價。元代普度禅師說:「魏有昙鸾,隋有道綽,唐有善導,大振宗風。」(28)近代高僧太虛認爲:「所以淨土宗的根本教義即確立于昙鸾法師。」(29)佛教學者湯用彤也贊同:「北方大弘淨土之業者實爲北魏之昙鸾。」(30)近代淨土高僧印光法師贊曰:「昙鸾法師之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淨業學人之大導師。」(31)

  昙鸾法師不僅對中國淨土宗作出重要貢獻,對日本淨土宗的影響也很大。他被日本淨土宗和淨土真宗奉爲祖師。1957年日本僧人菅原惠慶一行朝拜祖師到玄中寺,日本僧人大悲詩雲:「吾師今到玄中寺,奉贊玄中古昙鸾。」(32)

  (轉載自「白人岩」)

  注釋:

  (1)梁朝慧皎《高僧傳》卷6《慧遠傳》

  (2)(17)(18)(23)隋:道綽《安樂集》下

  (3)(22)(24)唐:迦才《淨土論》

  (4)(8)(9)(10)(12)(21)唐道宣《續高僧傳》卷6《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昙鸾傳》

  (5)(6)(13)(14)(19)(20)昙鸾《往生論注》

  (7)(31)《淨土十要-往生論注序》

  (11)唐道宣作《昙鸾傳》中言菩提流支送《觀經》,時人稱《無量壽觀經》。唐迦才爲之作傳中未言送經之事,僅載:「注解天親菩薩《往生論》,裁成兩卷。」《往生論》爲菩提流支新譯公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異名。昙鸾爲之作注,或是菩提流支所送。

  (15)《印光法師文鈔》一編第二冊「覆何慧昭居士書」

  (16)《印光法師文鈔》一編第一冊「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25)智旭《阿彌陀經要解》

  (26)祩宏《阿彌陀經疏鈔》

  (27)《淨土十要-徹悟禅師語錄》

  (28)《蓮宗寶鑒·念佛正派四》

  (29)太虛《中國佛學》

  (30)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史》

  (32)日本《玄中一脈》,1979年No. 4

  

《淨土高僧昙鸾法師的風範(張育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