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道綽、善導叁大師的淨土學說
昙鸾之他力本願說
昙鸾是《安樂集》六大德之一,注解菩提流支譯之《往生論》,唱他力本願說,發揮淨土教本來之實義,而留其偉大之感化于後世。
昙鸾,山西雁門人,十余歲時登五臺山,具見靈蹤心神歡悅,即出家。廣學內外諸典,特究四論及佛性。其師不詳。魏主尊崇之,而號神鸾,敕住並州大嚴寺,後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集徒衆念佛。東魏興和四年(西元五四二)以六十四歲圓寂于平遙之山寺。著述有《往生論注》二卷、《贊阿彌陀佛偈》一卷、《略論安樂淨土義》一卷。《往生論注》是解世親之《無量壽經論》,上卷是解二十四行偈,下卷是釋長行,其間隨處發表其主張。贊阿彌陀佛偈有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無量壽經贊詠阿彌陀佛及其淨土之功德,一名無量壽經奉贊,又稱大經奉贊。略論安樂淨土義是對彌陀之安樂淨土,提出叁界攝不、莊嚴多少、往生機品、邊地胎生、無智疑惑、十念相續等問題,而解說之。
昙鸾之教義,可就其《往生論注》見之。他以菩薩求不退轉有難易二道。在五濁之世,·無佛之時,不得借佛力,一切靠自力之修行,甚難得不退轉,如陸路之步行,此謂難行道。乘佛之本願力,往生淨土,更被佛力所住持,人大乘正定聚,而往不退轉位,即如水陸之乘船,此謂易行道。龍樹之難易二道是均在此土可得之,所以其不退問題不發生往生淨土之必要,而且所稱名號是十方諸佛。昙鸾是此土與淨土相對立,而論難易二道之別,所以其易行道之不退轉位,是往生淨土後之得益,而且以唯歸彌陀一佛爲易行法,強調彼佛之本願力,往生淨土及往生後之得不退位,均是借其本願力所住持。可知難易二道說,至昙鸾始帶淨土教之色彩。他尊信龍樹,在其「贊阿彌陀佛偈」,捧以絕大贊辭,可知是由龍樹而堅固歸人淨土之信仰,探龍樹之微意,約彌陀一佛特論易行,而且解說不退是往生以後之得益。如此,則欲依此法得不退者,非往生淨土不可,即往生淨土是不退之必需條件。
昙鸾之強調佛之本願力,雖是依據《無量壽經》說,亦是得自龍樹之暗示。在北方用此經唱導願力論者以他爲始,其主張給後世甚大之影響。在《往生論注》卷下,說阿彌陀佛本願力之強大。其修五念門之行,自利利他,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究其本原,是以彌陀如來爲增上緣。特指摘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之叁願,論證得往生淨土或得不退及速成佛陀之理由。他以此叁願爲中心,主唱他力本願說,而發揮彌陀淨土教之真價,後代善導等之本願論,皆是祖述此說。
昙鸾認佛本願力之強大,以得往生與不退及早作佛爲其教義之綱要。不退與早作佛雖依佛力之住持可自得,然而往生非修行不可,于是以五念門爲往生淨土之法。五念門于世親往生論已有解釋,他更爲之細說,發表甚多之意見。第一禮拜門,是常起願生之意,而禮拜阿彌陀佛。第二贊歎門,是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名。信心決定相續,則于如·來名號之義相應,無明之黑暗可破。此信心決定相續說由善導紹述,爲往生淨土之正因,極重視之。第叁作願門,是一心專念,作願得往生,而期如實修止。他解止爲止惡之義,有叁義:一、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生其國,則身口意之惡自然止;叁、阿彌陀如來之正覺住持力,自然止彼國衆生求二乘之心。而此叁種止是從如來如實之功德生,所以說如實修行奢摩他。第四觀察門,是正念觀察淨土之叁種二十九句莊嚴,而期如實修觀。觀有二義:一、在此土作想,觀彼叁種莊嚴功德,此功德是如實,所以修行者亦得如實之功德,決定得生彼土;二、生彼土即得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之菩薩,淨心之菩薩,均得同證平等法身,所以說如實修行毗婆舍那。第五回向門,是作願不以所集功德善根,而求自身之樂,欲拔一切衆生之苦,攝取彼等共生安樂佛國。此回向有二種:一、往相,作願以己之功德回施一切衆生,共生彼佛國;二、還相,是生彼國後,得止觀,方便力若成就,則回人娑婆世界,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而此回向心即是指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是攝取衆生,使生有佛之國土。所以願往生安樂淨土者,必須發此菩提心,若不發此心,只爲享受彼國之樂事而求往生,是不可能之事。此不發起菩提心則不得往生淨土之說,稱爲「菩提心正因論」。他是以五念門爲往生之因,而以觀察門爲主要之行。
他又以十念相續爲淨土之生因,解釋是往生業事成辦之意,以念爲憶念阿彌陀佛之義。而在《略論安樂淨土義》舉「渡河著脫」之譽喻,解釋十念相續之義。行者只一心不亂,不緣他事,積念相續爲宜。可知昙鸾是注重專念相續,以之爲業事成辦之要谛。
昙鸾時代,一般尚無淨土分類說。他以彌陀淨土爲出過叁界處。佛因哀憫叁界之虛僞、輪回、無窮等相,而衆生被縛其中,顛倒不淨,欲使得安樂清淨處,而發起此清淨莊嚴功德。
道綽之聖淨二門分判
道綽,北周保定二年(西元五六二)生于並州晉陽。十四歲出家,尤精涅槃。常住汶水玄中寺,每見昙鸾碑,有感悟。隋大業五年(西元六○九)年四十八,遂擱涅槃廣業而歸淨土。後專念阿彌陀佛,日以七萬遍爲限,恒以禮拜供養爲事。貞觀以來講《觀經》達二百遍,廣勸有緣念佛,使以小豆記其數,後又穿木患子作數珠,令掐之以計其念數,此恐是數珠之濫觞。又教衆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臥。並州一帶皆浴其教化,七歲以上悉念阿彌陀佛,每開講席念佛之聲洋洋乎響動林谷。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四月以八十四歲圓寂。平生靈驗頗多。其門人有善導、道撫、道生等。著述有《安樂集》二卷等。
道綽承末法思想,主張時教相應之要。說佛之教法有聖道、淨土二門,唱導今時應舍聖道,專歸淨土。凡教法,合時機則易修易悟,若不合時機則難修難悟,所以欲修道者,首先須要觀察時機,他于是引《大集月藏經》之說,佛滅後有五個五百年,闡明其期間所修之法各異:第一五百年,是學慧堅固;第二五百年,是學定堅固;第叁五百年,是多聞讀誦堅固;第四五百年,是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堅固;第五五百年,是白法隱沒,唯善法少行。今時正是第四五百年,欲行佛道者必須以修福忏悔滅罪爲事。然而在諸種行法中,忏悔滅罪無如念佛。《觀經》說:若稱彌陀名號,則于一念之中除八十億劫生死罪。一念既如是,況乎多念。即修常念則是恒忏悔之人。所以可知此正是適應末法今日時機之行業。
從右之觀點,他將佛教分爲聖道、淨土二門:一、聖道門,是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法;二、淨土門,是稱名號,乘佛之本願而往生淨土之法。其中聖道門,既是去佛在世遙遠;且其理甚深,到底非末法今時之鈍根者可解悟。聖道門有大小二乘之別,大乘說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之理,此深理是我等所未曾措于心。小乘以爲非人見道修道,斷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則不得證阿那含、阿羅漢之果,在今日末法時,不得見有能堪如此斷證者。淨土門是假使一生造惡,在臨終時十念相續稱佛名號,則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所以可知淨土門正是適應今時鈍根造惡之機之法門。道綽之分別聖淨二門,是承昙鸾之難易二道說。然而他更提出時機問題,而論二門之用否,是加一層強化其主張。
道綽以佛有法報化叁身,土有報化二土,而不承認法身之淨土。以彌陀爲報身,極樂淨土爲報土。而論破從來諸師之彌陀爲化身,極樂爲化土之說。然而報身非常住不可,他將觀音受記經之彌陀亦人涅槃之文,會通爲是說報身休息隱沒之相。
他對念佛叁昧,廣引諸經,說其功德利益。謂修此叁昧則必見佛,命終後得生于佛前。念佛叁昧不但除叁毒,亦得除滅過去及未來一切諸障。他雖亦認其余諸行之往生,以念佛一行爲淨土之要路,而專勸此一行。又他所謂念佛叁昧,是口稱同時觀稱,而且對十念之解釋,謂爲憶念之相續。
善導之凡入報土論
善導,安徽泗州人,大業九年(西元六一叁)生,自少出家,見西方變相大爲感動,夙期往生淨土。貞觀中,往山西並州谒道綽,詳受念佛往生法。入長安廣化民衆,寫彌陀經數萬卷,畫極樂淨土變相達叁百鋪。初住終南悟真寺,常往長安光明寺說法。晚年住長安實際寺,監管龍門奉先寺洞之營造。亦曾遊化湖北襄州地方。平生無名利心,乞食爲事,粗衣粗食,持己極嚴峻,對他人洋溢慈愛之情,其信念甚熱。以長安爲中心,僧俗士女皆感其化,或有厭欣之情難抑,而圖舍身往生之人。永隆二年(西元六八二)叁月十四日,以六十九歲示寂。著書現存者六部十卷:《觀經疏》四卷、《往生禮贊》一卷、《法事贊》二卷、《般若贊》一卷、《觀念法門》一卷、《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一卷。
隋代以來,彌陀淨土說,可約要爲叁:一、以彼淨土爲事淨粗國,承認凡夫之往生,即淨影、智顗、吉藏所主唱;二、以彼土爲報土,否拒凡夫之往生,即攝論師之主張;叁、以彼土爲通于報化二種:地上聖人生報土,凡夫二乘生化土,即迦才、元曉等之所說。此叁說均不承認凡夫之往生報土,至善導敢然主唱「凡人報土論」,振楷定古今之意氣,努力發揮淨土立教之本旨。
善導以彌陀淨土爲報土,罪惡之凡夫亦得生彼報土之中。其所論據是認如來本願力之強大,是在增上緣。此說昙鸾、道綽雖既唱導,因受上述叁說影響,淨土教本來之使命漸被沒卻,所以大聲盡理主唱佛本願力之強緣,以啓諸家之蒙,同時亦使一般民衆在光輝之希望更生。他又承時代潮流之末法思想,以《觀經》等之往生淨土法,是爲五濁惡世之凡夫特設之法門,確信末法今時之衆生非依此法不得解脫,對大衆亦宣布之。在觀經疏第一,論證觀經是爲未來世衆生被煩惱之賊所害而說。以淨土教不是爲聖人而設之法門,因爲地上菩薩既登不退之位,雖住生死之巷,亦無虞爲生死染惑。如來之大悲應特加在苦者之上,岸上人不要別爲救濟,溺水者非急教不可。我等是常沈沒常流轉之凡夫,溺于生死大海,所以如來發大悲之願,而設往生淨土之法。《觀經》九品總是說凡夫之往生。彌陀本願已是救濟我等凡夫爲目的,其佛建立之報土,我等得生是當然,爲欲否認者,乃是不明淨土立教之本旨,而痛擊諸家之謬見。
凡夫往生報土雖是由如來之本願力而可能,但不得五條件乘其本願。于是他說安心、起行、作業爲往生淨土之法:一、起行,是在身口意各起其行,(一)身業,禮拜阿彌陀淨;(二)口業,稱贊彼佛及一切聖衆之身相光明並淨土之莊嚴光明等;(叁)意業,憶念觀察彼佛及聖衆之身相光明並彼淨土之莊嚴光明等。二、安心,(一)至誠心,即在真實心中起叁業之行;(二)深心,深信之心,(甲)信機,信知自身是罪惡生死之凡夫,流轉叁界而無出離之緣,(乙)信法,就人立信,對彌陀釋迦及諸佛立決定之深信,就行立信,對往生之行決定之深信;(叁)回向發願心,是回向所作之一切善根而願往生之心,(甲)往相回向,以自他所修善根,悉皆回向真實深信之中,而願生彼國,(乙)還相回向,已生彼國,還起大悲,回人生死,教化衆生。叁、作業,依四修法,應策進日常之實行,(一)恭敬修,禮佛應表恭敬憋重之態度;(二)無余修,稱名專稱阿彌陀佛名,觀察憶念禮拜贊歎亦專禮念彼佛及其淨土之聖衆等,不可雜余業;(叁)無間修,叁業之行修乃至回向發願統無間斷,必恒相續;(四)長時修,期畢命心行相續,誓不中止。
概言之,善導以淨土教是爲末世濁世之凡夫,即我等大衆而特設之法門,如來見我等大衆具足煩惱,日造罪惡,現溺于生死大海,不忍默視,發大誓願,于彼岸建立七寶莊嚴淨土,泛弘誓之願船接引,若不依此法,我等之出離解脫,終不得望。善導深自信之,對人亦盡力宣依凡人報土論是發足于此,信機信法之深信亦是由此觀念萌芽。他不如一般注釋家,單釋淨土經典之文義,而是以爲自己之出離解脫問題,真摯檢討,所以其著書中,常溢漲熱烈之信念與真實之體驗。
摘自李孝全《中國淨土宗史》
《昙鸾、道綽、善導叁大師的淨土學說(李孝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