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性宜法師)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釋性宜法師

  1、生平

  善導大師(西元613—681年)誕生于隋大業九年,俗家是安徽泗州(一說山東臨淄),年少出家,縱觀大師一生德業,概述有二:

  (1)歸心淨土,勤笃苦行

  善導大師出家後,早年修習《法華經》、《維摩诘經》。後見西方淨土變相與《觀無量壽佛經》,心生歡喜,欣慕西方極樂世界,每常誦習十六觀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觀。未經數年,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舉身投地。

  貞觀十五年,大師29歲,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見道綽禅師,蒙授《無量壽經》。見淨土九品道場,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晝夜禮誦,如救頭燃。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氣念佛,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出則演說淨土法門,30余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心絕念于名聞利祿,從不舉目見女人。律己峻嚴,待人慈愛寬恕。凡美味佳肴都供養大衆,粗粝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的燈,常年不熄。叁衣瓶缽,不用人替自己拿。從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恐怕耽誤淨業。

  大師念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

  (2)弘揚淨宗,悲心願切

  大師自利成就,悲心不舍衆生。幾十年來,孜孜弘揚淨土法門,所有的香金都用來寫《阿彌陀經》,多達10萬余卷,畫西方淨土變相300余處。大師少時,偶見西方淨土變相而引發願往生心,推己及人,了知藝術的感染力與滲透力甚大,故致力于淨宗藝術性的弘揚。敦煌千佛洞中《觀無量壽佛經》曼荼羅的成立,即是大師親自作畫,流傳于世。據載,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佛乃由善導大師監製。自古迄今,這尊佛像,以其豐頤秀目,既莊嚴雄偉又不失睿智慈祥的風格,予人以心靈的震撼。

  由于大師淨土信念誠摯,德業隆盛,故四衆弟子受其感化而歸心淨土者不計其數,其弟子中也有難抑厭娑婆、欣極樂之情,以致舍身往生者。據傳載:大師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大師曰:「今念佛名,定生淨土否?」大師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樂邦文類》、《往生傳》等,記爲善導大師登樹自投而逝。考以唐道宣律師所親聞實錄,以及善導大師的塔銘碑記,均無投身自逝之說。證知大師自投之說,實爲傳聞之誤。

  據《新修往生傳》載:「京華諸州僧尼子女,或自高嶺投身,或舍命深泉,或自墮高枝,或燒身供養,達百余人雲。」此記事或有誇張之嫌,然亦可想見大師感化力之巨大。大師的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10萬至50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1萬至10萬者,其間得念佛叁昧成就往生淨土者,不可紀述。

  大師于唐高宗永隆叁年(西元681年)叁月十四日示寂,享壽69歲。弟子懷恽等瘗于長安城內禾原,爲大師造塔,並建伽藍(即今香積寺),植神木靈草,四時供養不怠。

  大師遺著存世者共五部九卷,計爲《觀經四帖疏》四卷,《往生禮贊》一卷,《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以及在中國流傳的短小偈文。

  大師聖德高風,本迹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雲,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蓮池大師亦雲:「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俦。嗚呼大哉!」可見善導大師德學之盛大。

  2.思想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很有特色,在信仰上,具有強烈的宗教情懷;在理論上,繼承昙鸾、道綽二大師的淨土思想,並豐富發展爲一以「他力本願」爲核心的淨宗理論體系。澄清了諸多淨土理論上的迷誤,爲淨宗在中國的弘布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茲分述如下:

  (1)要門與弘願二門之判。大師夢中得梵僧指點,注解《觀經四帖疏》,于開宗明義「序題門」中,將《觀經》一部所說義理,分析歸納爲「要門」與「弘願門」。文曰:「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宏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意謂一切衆生本具佛性,然由煩惑厚重,真如體性無由顯照。通途教法八萬四千法門,漸頓各稱所宜,然衆生障重,依自力修證難明自性,下劣凡夫無由遍攬諸教法。茲有國太夫人韋提希,遇因兒子之惡逆,頓生厭離,向釋尊哀祈願樂往生極樂世界。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因應韋提希之請,即廣開淨土要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于第七觀(華座觀),住立空中,光明熾盛,彰顯別意之弘願。其要門的內容,即此《觀經》之中十叁觀之定善及叁福九品之散善。定善即是止息思慮以凝定心神,散善即是廢棄惡行以修習善法。修此定散二門功德,回向求願往生贍養。弘願門是指《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大願之意:一切善惡凡夫得以往生贍養淨土,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大行之力爲增上緣而成就的。證知,我等凡夫往生淨土,全憑佛力。淨土叁經無不彰顯此淨宗不二之義蘊。西天東土祖師大德無不弘贊彌陀弘願。善導大師于《四帖疏》和盤托出,可稱稱佛本懷。

  (2)信心诠釋,深得佛心。大師诠顯《觀經》圓發叁心以爲往生正因,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言深心者,即深信之心。深信之內涵又從衆生根機與相應之法兩個層面加以诠釋。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在生死苦海中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叁界輪回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慈悲攝受衆生,全身心皈命,無疑無慮,乘托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定得往生。大師以水火二河白道比喻(水表貪欲,火表瞋恚,白道表願往生心)指點吾人在曠劫生死輪回中,忽聞念佛法門,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借彌陀悲心召喚,現今信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教敕,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系緣佛號,乘阿彌陀佛願力之道,舍命以後,得生贍養佛剎,親炙阿彌陀佛,慶喜何極!如是隨順佛願,方名真佛弟子。

  (3)大師的淨土思想具有鮮明的厭離娑婆、欣慕極樂的感情色彩,宗教情懷深邃而真誠,感人甚切。《觀經四帖疏》透過對韋提希夫人厭苦請法求生淨土的心路诠釋,大師指陳對娑婆的厭離與對極樂的欣慕,是成就淨業的先決前提,亦是菩提心的本質內涵。雲:「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衆生,故名發菩提心也。」若能急爲衆生宣示淨土法門,令衆生舍此娑婆生死之身,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衆生者,不欲直令製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舍,還入叁惡,長時受苦。爲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善導大師見到衆生由業重慧淺故,難以生起對娑婆的厭離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欣慕心,所以,其著作中,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茲錄二則,以作吾人的警覺,亦體會大師的悲心。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大衆同心厭叁界,叁途永絕願無名,乘佛願力往西方,念報慈恩常頂戴。」

  (4)指贊彌陀名號,稱念必生。大師慧眼獨具,揭示持名乃淨宗之心要。《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阿彌陀經》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河諸佛證誠不虛。《觀經》定散兩門教法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名號。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大師诠釋光明攝取叁緣:衆生憶佛念佛,佛亦憶念衆生,彼此叁業不相舍離,是名親緣;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是名近緣;衆生稱念名號,即除多劫重罪,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障礙,是名增上緣。吾人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由親緣、近緣與增上緣故,吾人信願持名,香光莊嚴,成辦往生淨業。

  (5)大師以凡夫往生報土爲立教本旨。隋唐之際,雖前有昙鸾、道綽二大師宣導凡夫可入報土之說,然他宗祖師大德,從自業所感淨土的理念出發,均對凡夫入報土之說予以否認,由是障蔽了淨宗廣度衆生的殊勝力用。爾後,有某些法師的折衷觀念,把西方淨土分爲報土、化土兩種,登地聖人生于報土,凡夫二乘生于化土,但仍然未契淨宗心要。在這種異議紛雜的背景下,大師雄才卓識,廣引經論,正本清源,力主凡夫往生報土論。

  大師判言:叁輩九品往生者皆是凡夫,乘托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乃得往生。若唯依自力修學斷惑證果來論,則雖二乘聖者,亦不得生報土見報佛。然而若在淨土法門中,則托阿彌陀佛本願之他力,雖一毫煩惱未斷的凡夫,也能得生真實無漏的報土而見報佛。由是,善導大師以教是他力,機是凡夫,佛身土是報身報土,顯示由阿彌陀佛願力故,九品往生者皆凡夫,以成立凡夫入報土之義。力主淨宗念佛往生法門,乃爲五濁惡世之凡夫特設的方便法門。當今末法衆生,依此法修持,必可獲得解脫。阿彌陀佛對常沒苦難衆生,充溢著大悲憐愍之心,由是殷勤勸歸淨土,以念佛往生一法,急救溺水之人。大師這種判釋,頗顯力挽狂瀾之氣概,引令他宗法師大德重新認知淨宗念佛法門,亦大大激發淨業行人的信願之心,鞏固了淨宗的地位,助成古印度淨土教在中國的系統化、理論化與本土化,對淨宗在中國的成立與發展,功勳卓著。

  (6)淨業因行。大師將淨土往生法歸納爲安心、起行與作業叁種實踐法。安心法即《觀經》所示叁心:至誠心(真實心)、深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回向一切善根願生淨土)。叁心乃成就淨業的必要條件。

  起行即解釋天親菩薩《往生論》所言的「禮拜、贊歎、觀察、作願、回向」等五念門之義,分正行與雜行兩種。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所示的行業,共有五種:讀誦正行(專門讀誦淨土經典),觀察正行(恒常思維觀察阿彌陀佛淨土依正莊嚴),禮拜正行(專心禮拜阿彌陀佛),稱名正行(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贊歎供養正行(專門贊歎供養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種種莊嚴)。在以上五種正行中,亦可分爲正定業與助業兩種。正定業就是第四稱名正行,余四種爲助業。正定行與助行之外的一切諸善萬行均爲雜行(疏雜之行)。舍雜行而歸正行,于五行中,專修持名念佛,成就往生。這即是大師宣導專修的義蘊。

  作業是遵守四修之法,進一步落實專修的原則。四修法是:恭敬修(恭敬殷重的禮拜法)、無余修(專修稱名,不雜余行)、無間修(心行相續,無有間斷)、長時修(常恒不退,畢生相續)。此四修法最後導歸文殊一行叁昧,即專門稱念佛號之一行。認爲專精與否,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五叁。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嗔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

  大師的淨土思想甚爲宏富,以上只是撷其要點略述之。總的來說,大師從契理、契機、契時的角度,完成以「他力本願」爲核心的淨宗理論體系,大暢諸佛度生出世的本懷。其《觀經四帖疏》玄義科文,乃是大師在精誠念佛懇切祈禱下,得到感應而撰成。大師自述:「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複見。」吾人宜視《觀經四帖疏》如同佛說,一句一字不得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大師所宣導的持名念佛,簡易究竟,極受一般信衆的歡迎,將高妙深遠的殿堂佛教,變成廣泛的民衆信仰。這一轉化,使淨宗的弘化獲得原子裂變般的力量。隋唐以降,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幾乎成爲中國佛教的表證,這在一定程度上說,得力于善導大師淨宗理論的創樹以及淨業德望的感召。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性宜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