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甘霖薩迦法王訪問 第六章 薩迦法王訪問記▪P2

  ..續本文上一頁育聯系到他們日常的生活是很難的。你必須先具有一定的智力,否則你無法深入理解。可以說通過聽和學習得來的"智慧"還是智力-意識層面上的。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你通過(深入地)思維和禅定得到的智慧才是更深層次的智慧。我想西方人一開始先通過智力或意識層面上加以理解沒什麼錯。

  問:如果這種教育能使我們具有更好的智力水平去理解佛法是不是也很好呢?

  答:對的。在佛法中我們將人分爲兩類:一類很聰明,另一類主要靠信心。聰明的人往往有一定的優勢,他/她不會只膚淺地接受老師的所有教言,他們會先仔細琢磨一番。釋迦牟尼佛親口講過,我們應該象檢驗黃金一樣地仔細檢驗他所說的話,只有我們確信那是真理了我們才會從心裏接受它。我們得依靠自己的智力去檢驗佛法。只有你切實認識到它的真實不虛,你才會生起"定解",這比單憑信心而相信教法要穩固的多。當然兩種途徑各有其長處,但我覺得通過智力去理解能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問:在傳統的教法中有個說法,有的弟子聞法時"耳不注如覆器之過",對初學者來說有時候是不是也不容易真正聽懂所傳教法?

  答:其實這句話並不只是針對初學者。任何人聞法時只是坐在那裏精神卻不集中在上師的教言上就犯這種過失,而不論這個人是不是初學者。這就是爲什麼我盡量縮短每次講法的時間,因爲特別是現代人很難長時間地集中精神聽法。所以這句話不是指針對初入門者,任何時候我們聞法都要把精力集中于上師的教言和含義上。

  問:頂果欽哲仁波切說過:"所聞越多則理解越深"。您能否談一點通過反複溫習教言而加深理解的過程。 

  答:首先,只聽一遍教言很難全都記得住。第二,即使你全都記住了,你還必須能夠把教言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而這就要求你必須通過反複聞思加深理解。拿我自己來說,雖然我接受了很多的教法,可能把一本書看了上百遍,但每次看還是能得到更多的領悟。隨著你智慧的增長,對同一個教法會有更高一層次的領悟。可以這樣來比喻:還是個嬰兒的時候聽到一個法,到了青年時期又聽同樣的法,到成年以後再聽同樣這個法,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對這個法的領會肯定會越來越深。這個過程很難用語言准確地解釋,但毫無疑問,聽聞次數越多,加以深思及禅定,我們的領悟必然會加深。

  問:可否請您解釋一下"知識"與"智慧"的關系?

  答:我們先說"知識"。我們談"知識"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指的是通過智能來理解。比如有些大學教授,他們了解很多關于佛法的知識,但他們並不去修或者根本不信,而只把佛法當作學術研究來學習,這樣他們就不具有真正的智慧。當然只有少部分學者是這樣,不是全部。而"智慧",是實踐得來的,即把你得到的所有知識都運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舉個例子來說:西方的朋友告訴我說,在成爲佛教徒之前,他們毫無顧忌地殺蟑螂和蚊子;但在聽聞了佛法後他們不再殺它們了。這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是很多事例中的一個而已,但它說明了實踐或修持之道。聽聞教法之後,你逐漸地改變了以前的生活方式。雖然你做不到每天24小時地修法或一夜之間徹底改變一切,但你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關鍵是通過如此地修持你能證得內在的智慧。

  問:所以智慧是通過在生活中對教法的真谛進行個人體驗而得來的?

  答:沒錯!

  問:在佛教當中如何"思"?

  答:我們仔細考察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基本的佛教觀點,看看這些道理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在我們周圍以及在整個世界裏是不是真實不虛的。我們一般專注在一個問題上思考24小時。經過這樣的修證,你通過自己的分析和觀察最終確信你所聽到的教法確實是真實不虛的。

  問:有沒有一個單獨正式的修行還是每天生活當中都這樣修?

  答:主要是每天的生活中都這樣觀修。對于"思"你不必專門找個時間正式地坐下來修持。你應該把教法和每天你所做的事或你遇見的人和事聯系起來。這就是如何把佛法與生活結合起來。修禅定的時候我們就得專門有個時間坐下來修了。

  問:在實修中我們的"聞思修"是不是一定是循序漸進的呢?

  答:這個因人而異。有些人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經過這個過程。但有些人很幸運,而且積聚了很多善業資糧,可以極快地獲得更深的理解。

  問:您知道我們西方人很重視表達自我,在您所講的學習過程中,是否也鼓勵弟子把每個階段的理解和疑惑表達出來呢?

  答:這個要看環境。如果弟子把聞思修過程中的證境和疑惑告訴上師,上師可以進行必要的糾正和引導,這是很好的。但如果你把這些告訴別人,就會引起很多不好的念頭:比如我慢心:你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所以在自己沒有得到很深的證悟的時候最好不要對別人講,除非你自己有把握已經徹底搞清楚了。

  問:在密宗裏我們講光明與智慧是心的兩個方面,他們的關系爲何?

  答:智慧,在這裏我們講的是通過禅定而現量見到、或者至少已經了知實相。當你證悟到這種最高的見解的時候,你無法說這兩者是一體還是異體,究竟的智慧遠離言思,無法言說是實有還是虛無。它是空,但又不是像空無一物一樣的虛空;虛空是空無一物,但實相不是這樣,因爲空性之中還有明分。"明分"就意味著有,而"空"則意味著沒有。表面看來它們是相互矛盾的。但他們並不矛盾。正如你不能將火與火的熱性分開,同理你也無法將明分同空性的智慧分開,或反過來把空性同光明分開。智慧與光明既非一亦非異,這就是究竟實相。

  問:能否請您最後講幾句?

  答:我想能夠看到現代社會裏有這麼多人對宗教、特別是對佛法感興趣真是令人振奮!我相信佛法是一切利樂之源。如果真正按佛法去修持,我們今生會獲得真正的安樂,能利樂其他衆生,來世也會獲得安樂。但我想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不要去篡改佛法。現在有一種苗頭,就是根據個人或當時某種社會的需要修改佛的教法。我認爲這是不對的。保持佛法的純淨非常重要!這種智慧是由大徹大悟的佛祖傳下來經過一代代的祖師傳到我們這裏的,它是非常神聖的,與一般的世間學問絕然不同!我們這些充滿各種染汙的凡夫怎麼能去篡改佛的教法呢?所以我們必須保持傳統的修持方式並尊重它的價值。

  

  

《智慧甘霖薩迦法王訪問 第六章 薩迦法王訪問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