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育联系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是很难的。你必须先具有一定的智力,否则你无法深入理解。可以说通过听和学习得来的"智慧"还是智力-意识层面上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你通过(深入地)思维和禅定得到的智慧才是更深层次的智慧。我想西方人一开始先通过智力或意识层面上加以理解没什么错。
问:如果这种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更好的智力水平去理解佛法是不是也很好呢?
答:对的。在佛法中我们将人分为两类:一类很聪明,另一类主要靠信心。聪明的人往往有一定的优势,他/她不会只肤浅地接受老师的所有教言,他们会先仔细琢磨一番。释迦牟尼佛亲口讲过,我们应该象检验黄金一样地仔细检验他所说的话,只有我们确信那是真理了我们才会从心里接受它。我们得依靠自己的智力去检验佛法。只有你切实认识到它的真实不虚,你才会生起"定解",这比单凭信心而相信教法要稳固的多。当然两种途径各有其长处,但我觉得通过智力去理解能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问:在传统的教法中有个说法,有的弟子闻法时"耳不注如覆器之过",对初学者来说有时候是不是也不容易真正听懂所传教法?
答:其实这句话并不只是针对初学者。任何人闻法时只是坐在那里精神却不集中在上师的教言上就犯这种过失,而不论这个人是不是初学者。这就是为什么我尽量缩短每次讲法的时间,因为特别是现代人很难长时间地集中精神听法。所以这句话不是指针对初入门者,任何时候我们闻法都要把精力集中于上师的教言和含义上。
问:顶果钦哲仁波切说过:"所闻越多则理解越深"。您能否谈一点通过反复温习教言而加深理解的过程。
答:首先,只听一遍教言很难全都记得住。第二,即使你全都记住了,你还必须能够把教言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而这就要求你必须通过反复闻思加深理解。拿我自己来说,虽然我接受了很多的教法,可能把一本书看了上百遍,但每次看还是能得到更多的领悟。随着你智慧的增长,对同一个教法会有更高一层次的领悟。可以这样来比喻: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听到一个法,到了青年时期又听同样的法,到成年以后再听同样这个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对这个法的领会肯定会越来越深。这个过程很难用语言准确地解释,但毫无疑问,听闻次数越多,加以深思及禅定,我们的领悟必然会加深。
问:可否请您解释一下"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答:我们先说"知识"。我们谈"知识"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指的是通过智能来理解。比如有些大学教授,他们了解很多关于佛法的知识,但他们并不去修或者根本不信,而只把佛法当作学术研究来学习,这样他们就不具有真正的智慧。当然只有少部分学者是这样,不是全部。而"智慧",是实践得来的,即把你得到的所有知识都运用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举个例子来说:西方的朋友告诉我说,在成为佛教徒之前,他们毫无顾忌地杀蟑螂和蚊子;但在听闻了佛法后他们不再杀它们了。这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是很多事例中的一个而已,但它说明了实践或修持之道。听闻教法之后,你逐渐地改变了以前的生活方式。虽然你做不到每天24小时地修法或一夜之间彻底改变一切,但你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关键是通过如此地修持你能证得内在的智慧。
问:所以智慧是通过在生活中对教法的真谛进行个人体验而得来的?
答:没错!
问:在佛教当中如何"思"?
答:我们仔细考察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基本的佛教观点,看看这些道理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在我们周围以及在整个世界里是不是真实不虚的。我们一般专注在一个问题上思考24小时。经过这样的修证,你通过自己的分析和观察最终确信你所听到的教法确实是真实不虚的。
问:有没有一个单独正式的修行还是每天生活当中都这样修?
答:主要是每天的生活中都这样观修。对于"思"你不必专门找个时间正式地坐下来修持。你应该把教法和每天你所做的事或你遇见的人和事联系起来。这就是如何把佛法与生活结合起来。修禅定的时候我们就得专门有个时间坐下来修了。
问:在实修中我们的"闻思修"是不是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呢?
答:这个因人而异。有些人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经过这个过程。但有些人很幸运,而且积聚了很多善业资粮,可以极快地获得更深的理解。
问:您知道我们西方人很重视表达自我,在您所讲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也鼓励弟子把每个阶段的理解和疑惑表达出来呢?
答:这个要看环境。如果弟子把闻思修过程中的证境和疑惑告诉上师,上师可以进行必要的纠正和引导,这是很好的。但如果你把这些告诉别人,就会引起很多不好的念头:比如我慢心:你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所以在自己没有得到很深的证悟的时候最好不要对别人讲,除非你自己有把握已经彻底搞清楚了。
问:在密宗里我们讲光明与智慧是心的两个方面,他们的关系为何?
答:智慧,在这里我们讲的是通过禅定而现量见到、或者至少已经了知实相。当你证悟到这种最高的见解的时候,你无法说这两者是一体还是异体,究竟的智慧远离言思,无法言说是实有还是虚无。它是空,但又不是像空无一物一样的虚空;虚空是空无一物,但实相不是这样,因为空性之中还有明分。"明分"就意味着有,而"空"则意味着没有。表面看来它们是相互矛盾的。但他们并不矛盾。正如你不能将火与火的热性分开,同理你也无法将明分同空性的智慧分开,或反过来把空性同光明分开。智慧与光明既非一亦非异,这就是究竟实相。
问:能否请您最后讲几句?
答:我想能够看到现代社会里有这么多人对宗教、特别是对佛法感兴趣真是令人振奋!我相信佛法是一切利乐之源。如果真正按佛法去修持,我们今生会获得真正的安乐,能利乐其他众生,来世也会获得安乐。但我想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不要去篡改佛法。现在有一种苗头,就是根据个人或当时某种社会的需要修改佛的教法。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保持佛法的纯净非常重要!这种智慧是由大彻大悟的佛祖传下来经过一代代的祖师传到我们这里的,它是非常神圣的,与一般的世间学问绝然不同!我们这些充满各种染污的凡夫怎么能去篡改佛的教法呢?所以我们必须保持传统的修持方式并尊重它的价值。
《智慧甘霖萨迦法王访问 第六章 萨迦法王访问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