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甘霖薩迦法王訪問 第五章 佛陀洞悉自我並非真實存在

  第五章 佛陀洞悉自我並非真實存在

  無論你修了多少佛法,若沒有信心,將無法得到任何結果。但佛法並非要求盲目的信心。一般可把信心分爲叁種:第一種“自由意志的信心”,聽到或理解到在叁寶之中有如此多的卓越特質,因此希望去接受它以利益一切有情衆生。

  第二種,“清淨的信心”,見到佛陀偉大的特質,你的心變得清淨、確定。

  第叁種是“信任的信心”,接受佛陀的教法爲有價值者,如四聖谛(注1)等。研習這些教法並認定他們是正確的。

  問:因此信心不是僅接受特定的教條?

  答:是的,絕對不是。

  問:對西方而言,輪回轉世的教法是陌生的。可能有人不接受轉生之說而有效地修法嗎?

  答:依照修學佛法的定義來說,那是不可能的。無論你修得多高多好,如果僅爲了此生的希求而修,那並非佛法。佛法的修持是爲未來世,因此轉世的觀念無法和佛法分開。業力法則是佛法的基礎,未來世是現在所種因之果。

  問:許多西方人否認世間一切皆苦。

  答:佛教認爲,無論世間任何地方都有痛苦。無視于痛苦的持續是錯誤的。一個人不該從痛苦中隱藏起來;應該認識它的原因並嘗試避免再造苦因。

  問:什麼是佛陀所教導的“無我”呢?

  答:佛陀洞見自我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心不是自我,身不是自我;自我只是一些事物,如形狀、知覺、感情、沖動和意識等集聚的代名詞。因此,在實相上,當你檢視什麼是所謂的自我時,會發現沒有任何東西是。自我不過是聚合某些事物所給予的名稱。

  問:即使沒有不滅的靈魂,自我是否以某種方式存在呢?

  答:不,自我絕不存在,但相續之心存在。

  問:自我強烈意識何時生起?

  答:自無始以來,我們已在輪回中無數次地出生,而且帶有強烈的習氣,認爲相續的心即是自我,並對其強烈的執著而活著。

  問:所以自我僅是一種意識的習氣?

  答:是的。

  問:有些西方人認爲死亡是完全的絕滅。

  答:那是不正確的;當你死亡時,雖然你的身體結束了,但你的心仍然相續。

  問:如果沒有真實的自我,什麼在相續呢?

  答:相續的心,它就像一串念珠——每一個小珠都不相同,但它是同一串念珠。

  問:什麼是心?

  答:心有許多部分,但有個非常基本的部分叫阿賴耶識(Kun-Shi,Alayavijnana注2),直譯之,意爲“一切的基礎”,它是一種透明的,“自我觀見”。它是世俗存在和能夠解脫的基礎,是真實無礙的心,這部分的心不抓住外相。它是光明的,而且從無始以來直至成佛都相續不斷。

  問:這個也不存在于究竟、絕對之中嗎?

  答:相對上它當然存在。在究竟上,它是空性,但在相對上它是存在的。實相中,你無法說它存在或不存在。

  問:心是個別的,抑或是一種總集意識,而爲所有個別心識的共同基礎呢?

  答:它是個別的。

  問:大乘的追隨者和小乘的追隨者不何不同?

  答:有七個不同點,主要的不同點是大乘行者願爲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而成佛。

  問:所謂慈悲,僅是對衆生的痛苦感到遺憾難過嗎?

  答:不,慈悲是一個念頭、想法,祈願衆生皆得離苦。

  問:慈悲必須了解痛苦的原因,或僅是一種情緒感受?

  答:我想二者都有。慈悲有叁方面:願衆生的苦因皆被拔除,願衆生皆能了悟萬法自性並且得以解脫。慈悲心的修習明顯地包括對苦因的了解。

  問:生起慈悲的修法須以觀想母親的慈愛爲基礎。如果我們的母親並不慈愛該如何?

  答:每一個母親都能被認爲是慈愛的。例她給你人身即是一種大慈愛。這足以令你認爲她是慈愛 的。如果這樣禅修有困難,你應一直嘗試思維她慈愛的行爲和好的特質。直到慈心生起。

  問:法王您曾說過“自我”意識,實際是個幻想。果真如此,爲何我們難以了解這點?

  答:如先前所言,我們從無始以來不斷地建立起習氣,被假定“自我”實存的行爲增強,這些染汙的習氣令我們了解“自我”的本性非常困難。

  問:洞見自我的不真實如同斷除一種不好的習氣?

  答:是的。

  問:法王您曾說輪回轉世的教法是一種相對性的真理,許多事物系相對存在而非常究竟;相對和絕對真理之區別何在?

  答:是的,有兩種真理,相對和絕對的。相對上我們痛苦,相對上,事物有原因、過程和結果。但在究竟真理上,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非存在不存在,亦非不存在非不存在,這是四種可被駁斥的極端之說。之所以被駁斥,是因爲可在此四種中舉出有效、邏輯性的反證。

  問:究竟真理能以言語表達嗎?

  答:不能,雖然可做某種程度的描述。事實上,我們僅能了悟和體驗究竟真理。

  問:西藏所有佛教學派都教授中觀空性教義,他們教的一樣嗎?

  答:是的,他們都教同樣的東西,但教法有異。他們都有自己傳承的特色且都達到同樣結果。

  問:金剛乘的追隨者接受一切大乘教法嗎?

  答:是的,它的區別在于運用更多樣、更直接的方法證得真理。

  問:金剛乘禅修和儀式中,使用鈴(bell)、杵(Vajra)的象征意義是什麼?

  答:鈴、杵的使用各有許多情況,主要是象征智慧和方便,二者在金剛乘中同樣重要;並且還代表女性和男性的特質。

  問:儀軌在西藏佛教修習中是重要的,它有何效用?

  答:儀軌(注3)非常重要,藉其修習,可獲長足進步。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必要做複雜的儀軌。只有鈴、杵和手印是必要的。

  問:手印的重要性何在?

  答:手印之外在、內在的意義都極爲豐富,在觀想修習中非常有助益。手印本身也有保護、加持、及痊愈疾病的力量。

  問:上師在堪能給予灌頂之前需要具備那些特質?

  答:依密續中所述,還有下列叁種灌頂上師:

  最高的是曾親見本尊的上師,所謂的親見是如同我們看見另一個人般地清晰。

  第二者是曾有某些精神成就的上師,他至少要得到一些征兆,即使是在夢中。

  第叁種是現代常駐見的,即已從一個合格的上師完成所有必要的灌頂和教授,並曾閉過一些特定主要本尊的關,學得一切儀軌、手印、如何布置壇城等。然後他才能給予灌頂。

  問:從第叁種上師那兒接受教法是否已夠好了呢?

  答:是的,它會生出某些連系,即使不似第一種親密。第一種上師能引你親見本尊,如同把你介紹給朋友一般。

  問:什麼是閉關禅修?

  答:閉關(注4)有很多種。你可在修慈心、悲心,與下決心成佛時做一個簡單的閉關。在金剛乘禅修中,有觀想本尊,持誦真言,專注清晰地觀想本尊的身形,或單純禅定在空性上。有很多修法。

  問:閉關爲何如此重要?

  答:透過閉關的禅修,行者得以正覺。沒有閉過許多關,不可能達到究竟成就。西藏的許多瑜珈士爲此目的多年獨居閉關,這是廣爲人知的;現在印度仍有人這麼做。除非有極高素質,不經長期閉關要在今生成佛是不可能的。

  問:在金剛乘的修習中,行者該修哪一本尊是否重要?

  答:最好是禅修和行者有宿世因緣的本尊(注50),稱爲守護本尊。

  問:每一尊皆能爲本尊嗎?

  答:是的,他們既爲菩薩又是本尊。

  問:在我們能夠接受灌頂前需要具備哪些特質?

  答:具器弟子的特質有許多,最主要的特質是具足信心、慈悲心和菩提心。未生起菩提心的人不被允許接受喜金剛等主要本尊的灌頂。

  問:一個已生菩提心的人要尋得上師是與幸運有關嗎?

  答:不,必須去找。一個人總是能夠找到上師並從他接受教法。

  問:若找不到上師怎麼辦?

  答:他應該多找找。

  問:什麼是無上瑜珈(Anuttarayoga tantra)?

  答:密續有四個等級,無上瑜珈(注6)最高。簡言之,藉生活中的任何行爲修持,即使在進食、呼吸,乃至禅修和非禅修中的每件世事,每一個行爲都轉入修持中。

  問:若找不到上師怎麼辦?

  答:他應該找找。

  問:什麼是無上瑜珈(Anuttarayoga tantra)?

  答:密續有四等級,無上瑜珈(注6)最高。簡言之,藉生活中的任何行爲修持,即使在進食、呼吸,乃至禅修和非禅修中的每件世間事,每一個行爲都轉入修持中。

  問:佛教的修持意味必須放棄物質世界嗎?

  答:依小乘和大乘而言,是的。但依金剛乘而言,未必如此。

  問:舍棄、出離,意指走入山林如隱士般生活嗎?能不能繼續住在城市中修持呢?

  答:在金剛乘中,當然可以。這就是爲何尊貴的佛陀要把金剛乘法教給國王因渣菩提的原因。

  問:那麼爲何僧團寺院重要呢?

  答:爲保持教法正確無誤、佛法得以延續,僧團製度是重要的。在俗世間仍能修持,或許還非常有效、且脂法得以延續,但一般而言,物質世界中有太多潛在的困擾,並且在家居士沒有時間正確地修持或有效地研習。出家人則有較好的機會,專心修持及研習佛法外,別無牽絆。

  注釋

  1四聖谛:見第一章5、6: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是集起的意思,說明人生痛苦是怎樣來的,一切曾是由于凡夫愚癡無明,和貪欲嗔恨等煩惱的掀動,造作種種不善業,結果招集種種的痛苦,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因爲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道有多種,要是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世間出世間的兩種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果界的因果。

  2阿賴耶識:八識中的第八識,漢譯爲藏識,藏字有叁義:即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謂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惡種子;所藏謂阿賴耶識爲前七識熏習雜染法所覆藏;執藏謂阿賴耶識爲第七識所執爲自我。

  3儀軌:密乘修法所使用的法本、儀規範本。

  4閉關:系爲想過觀修生活和願爲金剛上師的行者而設的專修課程。閉關實際計劃,依據傳承宗風及上師的作法而定,時間長短亦有不同;如叁年叁個月。其主要的旨趣,在使學者對大乘和金剛乘所用的主要觀修法,獲得一種健全的認識和實際的經驗,使行者在此基礎上,可自行研習以後的進修。

  5本尊:與行者特別有緣的佛菩薩稱之,是成就的根本。

  6無上瑜珈:藏密新譯派分密法爲四部之最高的一部法要。

  

《智慧甘霖薩迦法王訪問 第五章 佛陀洞悉自我並非真實存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