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甘霖薩迦法王訪問 第二章 欲知未來,請看你當下的行爲

  第二章 欲知未來,請看你當下的行爲

  問:法王,我們爲何需要修持佛陀的教法呢?

  答:我以叁種學佛者類型來回答這個問題。一般而言,從極小昆蟲乃至極具智慧的人類,他們全部希求快樂免除痛苦。而大多數人不了解引起痛苦原因是什麼,或因何導致快樂,但在佛法及修持中,你將會發現這些問題的答案。

  問:那麼導致痛苦和快樂的原因是什麼呢?

  答:龍樹菩提的《寶鬘論》中(The Ratnavali of Nagarjuna)曾說:“一切從貪欲,嗔恨和無明愚癡所生起的行爲産生了痛苦;從無貪、嗔、癡所生起的行爲則産生幸福快樂。”

  如我前述,人分叁種。如同其他一切衆生一樣,最下根的人希求快樂,不希望痛苦或投生下叁道,因此他修習佛法以造投生人道或天道之因。他沒有力量或勇氣完全離開世俗。只希冀得到世俗美好的一面、避開悲慘的一面。這就是他修持佛法的原因:得以投生善道。中等根器的人透澈了知世俗真相:無論我們生在何處,自然就有痛苦,恰如熱爲火的本性一般。他希望跳出輪回,證得涅槃——完全脫離痛苦的境界。

  上根的人了解,一切衆生同他自己一樣,不希望痛苦而希求快樂,一切有情皆具有相同的恐懼和希冀。無始以來我們一再投生于叁界(注1)中,沒有一個衆生不是一生或多生曾爲我們的父母親。正因爲我們和衆生如此親密,所以最善根的人是爲了無盡衆生得離苦而修習佛法。

  問:那麼我們應如何修習?

  答:所有佛教徒在修學之初有兩件要事:四種思維(four Reckllections)的禅修和皈依(take Refuge)。

  四種思維是:(一)人身難得、(二)所有輪回萬物無常、(叁)世俗存在的痛苦和(四)業力法則——因果。

  能夠生爲人身是非常地困難的。平常,我們以爲人類數目衆多,但將人類數目和其他衆生相比較,就可了解人類多稀有珍貴!(例如,每個人的身體有數以百萬計的細菌、微生物、濾過性病毒等)。所以計算起來,得到人生機會少的可憐。許多的投生的地方對衆生並無真正價值,因爲這些地方無法得遇佛陀法教。八種不適出生之地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外道與邪教、無佛之地、某此天道、或生而聾啞愚癡者。即使得以生而爲人,仍有十種必要的先快條件:必須生在有佛出世之地,佛陀轉動*輪教授教法之地,教法住世,教師們具足慈悲願力來施教,有出家衆與在家居士等佛教的追隨者。同時還有五種行者自身具備之條件:未犯五無間罪(five limitless downfalls注2),因爲這將造成極大障礙。

  也可從其他方面說明以上困難。獲得人生的因緣是善行和持守正確的道德行爲,但少有人覺知此理,因而人身的甚爲稀有;相較之下,投生他處自然是容易多了。舉例來說:想像一只生活在海洋中的烏龜與漂浮在海面上的一節橫木。烏龜一世紀僅浮出海面一次,但它將頭放入橫木的機率尚較得到人身來得多。

  下個思維是“無常”,佛陀曾說:“叁界幻化如秋雲,生死輪回似舞影;壽似瀑流及電光,刹那不息終將滅。”萬法萬物都有在變動:季節變遷;春季更替爲夏、秋冬。孩子長大成人,成人變老,頭發由黑轉白,皮膚皺萎乃至生命消褪。不是那樣嗎?萬物持續變化。沒有一個地方的人能逃避無常。萬物不斷變化,人們不知道何時死亡將會到來。一個人可能今日完全健康在明天死亡。我們知道兩件事:死亡一定會到來,但不知何時到來。它隨時到來,加上許多內在外在因素導致死亡。如果你希望修習佛法,就必須了解它並且立刻開始。我們永遠無法確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事。

  問:這對我們有何助益?修習佛法並不能使我們減少無常的變化。

  答:修習佛法並不能減少無常的變化,但它能令我們未來生命中痛苦減少。修習佛法的宗教上意義,簡言之:即使諸惡莫做、衆善奉行。當你依此而行,顯然,你的未來會快樂些。

  問:這是否意指,減少對此生的期望,痛苦也將減少?

  答:那也是。但更重要的是,藉由思維無常,我們將可迅速轉入修習佛法。無常的思維令我們快速進展,助益極大。

  問:六道輪回和苦是什麼?

  答:前面說過,無論你在叁界何處。你都是苦的。苦有叁種;純然的苦(苦苦the suffering of suffering),變化的苦(壞苦the suffering of change),和因緣、環境遷流變化的苦(行苦tgh suffering of conditioned existence)。

  當你頭痛時痛感即是苦苦。每個人皆都可以感受此種純然之苦。壞苦是知覺到情境改變的痛苦。今日你的朋友一起,明日,卻不得不分離;一旦分開,卻遭遇敵人。什麼也留不住,因此,我們體驗到壞苦。行苦意指我們對世事的不滿意。我們在世間做了很多事但卻從未真正滿足過。總有更多的事情做,當我們不能做到便造成了挫折的痛苦。

  六道(注3)中最惡趣是地獄道,在極冷、極熱及近邊地獄中,至爲痛苦,苦之持續無法描述。痛苦之因即嗔。接著是無法吞咽,得不著食物和水的餓鬼道。畜生道是我們較爲熟知的,投生此道是用爲愚癡。人道亦然。第五道是阿修羅道,由于嫉妒,他們一直和天神不停地交戰,來生自然也會遭受痛苦。天神似乎非常舒適。因爲他們享受極大的快樂與壽命極長,但遲早也將經驗衰老死亡。因爲未做善事,僅是自我離樂以達成繼續投生善趣,故終將墮入極大痛苦之境地。下叁道的衆生僅能經驗苦苦,人道則有苦苦、壞苦和行苦,但主要是前二者,天神的苦主要是後二者。

  最後一種思維是關于業力、因果的法則。就佛教的觀點而言,今天所有的一切和所做的一切皆有過去的因。這就是說:如果你想知道過去做了什麼,看看現今的處境便知(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無論貧富、美醜,都是過去行爲的結果,同樣地,將來是否快樂也賴于你今日所爲而定,一切都將在未來産生結果。一棵樹的根是可做藥的,那麼花朵、樹葉、樹皮和樹上所産生的一切,都將可做藥。依此類推,超越貪、嗔、癡之外的行爲將可産生快樂。樹根若是有毒的,那麼樹上所生的一切都將有毒,恰如貪、嗔、癡之源于痛苦。

  問:有那一種修行法門是建立在因果法則之上的?

  答:因果法則、業力,是佛教的主要教法之一。意指你應總是行持善事,因爲不善的行爲將爲此生來世帶來痛苦,如果你不希望得到痛苦,就應避免種下苦因;沒有因就沒有果。恰如樹根拔除,就不會有果實,如果你希望得到快樂,就必須非常小心種下樂因。若希望樹長大,就必須妥善照顧根部,不完全的根,樹將不會長大。

  所以在開始禅修前,應非常仔細地思維這四種憶念,然後應該皈依。皈依是佛教徒之區別:意爲你自己被引渡,找到了避難所。 

  問:我們以什麼方式被救度呢?

  答:自己救度自己。如前所言,世俗充滿痛苦。許多顯而易見的痛苦,及一般人未能察覺、較不明顯的痛苦。我們希望能從這些痛苦解脫出來,卻沒有足夠的智慧或力量達到,因此目前能做的努力不多。當進行一件重要事情,你會尋求一會有力量的人協助:生病時會去找醫生診療;法律問題就到律師那裏去處理。所以,當你希望從世俗的苦痛中獲釋,你必須皈依叁寶(Triple Gem),叁寶是此項心靈誓約中真正對你有力的協助者。叁寶包括:佛(Buddha)——引導者,法(Dharma)——成佛的道路,和僧(Sangha)——行者的精神伴侶。

  無論如何,終極的皈依處唯有佛。法有兩部分;教法和證法。教法是叁藏(經、律和論),但這是用以渡河的船:當你已達到彼岸,自然棄它于後。證法亦分兩部分,“滅”谛(注5)和“道”(注6)。滅苦後的涅槃是空性的,不能爲究竟皈依處;而道——修行法的本身,亦爲無常,所以也不能爲究竟皈依處。同樣對僧伽而言,即使極高的成員亦仍于道上,故不能爲究竟皈依處。真正的皈依處僅有佛,不過我們總是皈依佛、法、僧。

  問:這意指佛是永恒的嗎?

  答:是的,是的。佛當然是永恒的。法身(Dharmakaya注7)——“真理身”是超越常(永恒)和無常,而報身(Sanbhogakaya注8)——“樂身”常存。化身(Nirmankaya注9)——“顯見身”是佛在世界所示現之色身,雖然他總是隨處顯現,但他的外表(示現)是無常、沒有固定形相的。

  問:請問如何皈依?

  答:盡管皈依的外在形式相同,但因皈依者內在意樂之差異——恐懼、信心和慈悲,而有叁種不同內涵的皈依。真正的修持是持誦皈依祈請文。最簡單的皈依禱文是“皈依佛、法、僧直至成等正覺;經此功得願一切衆生皆證佛果。”

  但僅以音聲誦念此文是不夠的,一定要打從心裏念出來。如果你想避雨,僅口念“屋子,屋子”或“雨傘,雨傘”並無任何幫助。必須要找到房子、弄把傘,如果這樣做了,無疑將可避開這場雨。所以必須非常認真地皈依,充滿信心,進而想著,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將僅以叁寶作爲尋求皈依處,一直將叁寶憶念在心。以這個方法念誦皈依文。這樣的憶念是佛法的首要的修持,一切修法的基礎之一。皈依是佛教徒、非佛教徒之區別。

  雖然如此持誦足夠使你成爲一位佛教徒,但是我們通常在精神導師之前舉行 一個簡短的儀式。他念出祈請皈依文的字句,弟子跟著念並誓願護持佛教的基礎道德教法。此後,每日持續經極大的虔誠心持誦皈依文。

  問:動物真的可以投胎轉世爲人嗎?

  答:是的,絕對有可能。有許多動物因善行而轉世爲人的果報故事,也有人因其惡行而轉世爲動物的故事。有些動物極其慈愛,特別是對他們的子孫,藉由善業積聚而可能有足夠因緣得到人身。

  問:爲什麼生而爲人如此地重要?…

《智慧甘霖薩迦法王訪問 第二章 欲知未來,請看你當下的行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