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性解答(李炳南)

  心性解答

  李炳南

  問:一切世界爲心所造,心何所造?(支世榮)

  答:心是真空,非可造作。

  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意義請示!(慧香)

  答:汝得“覓心不可得”時,自能了然,若我說,便去題萬裏矣。

  問:怎樣叫做心羅萬象?(王錫锜)

  答:心如虛空(此心非指肉團心)。所有山河大地,一切一切,盡包其中。

  問:回光返照及光奕奕,圓陀陀作何解釋?(戴添丁)

  答:回光返照四字,世俗常用之語也。今未言明讀何書而見此,又未敘出文句,自無從解。惟見下列兩句,聯想到此句或是形容心性,只有按是解說而已。光指心光,照喻起攀緣,凡夫之心,常向外馳,回返兩字,是把它收回來,安住本位的意思。下兩句亦當系形容性狀,謂性體本是光明圓融的意思。

  問:真如與無明同一身,何以真如敵不過無明,隨其輪回呢?(李鋡榮)

  答:無明與真如,無始以來,糾纏一處,各有力量。染分生染,從染入染,即迷亂不覺,常住輪回,淨分生淨,從淨入淨,即徹悟大覺,成佛作祖。既能成佛作祖,便不宜全稱肯定,說真如敵不住無明。

  問:六祖慧能大師雲:“煩惱即菩提”。當如何解?(智梁)

  答:佛與衆生,皆是性體,煩惱菩提,皆是性用。

  問:金剛經之要義是否即在“離一切相”?(沙壬)

  答:可雲如是。

  問:十方無量佛共同一法身,何以又分無量數名乎?(智梁)

  答:法身指性,佛名诠相。

  問:吾人如何境地,才可謂明心見性,學到明心見性,是證到什麼果位?(智梁)

  答:見幾分、證幾分。

  問:“反聞聞自性”如何解?(林夢丁)

  答:耳識不向外馳,離絕聲塵,再反轉來觀照自性,以耳識之用在能聞,但以此識時起觀照,即是聞矣。

  問: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其中,實居何處?(林夢丁)

  答:說小可入芥子,說大盡包虛空,不能執著一定方所。

  問: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皆不可得,以何心可得?念佛心可得否?(林夢丁)

  答:若到念而無念,亦覓他不得。

  問:“情與無情”以何種因緣“同圓種智”?(金仁孚)

  答:此圓教之主張,謂色與心法,正與依報,此四者無非是一佛之色心正依(色包有情無情,依只無情),並無差別,是謂“中道佛性”。若起差別,是情迷故,有一成就 ,余均成就。如人身皮肉有知覺,爪發無知覺,然皮肉爪發總爲一個人體,一個人得到官,或是得到罪,乃指一全人而言。並不能分此官罪是指皮肉,而不指爪發,同圓種智之義,大抵如此。

  問:唯心無境與觀想爲空,是否同義?是否了義之說?(林火壽)

  答:唯心無境,是性德之實相;觀空是修德之一端。了義兩字甚難言也,有比較之了義,有階段之了義,居士所言,乃空谛之了義。尚有假谛與中谛,如中谛之亦空亦假,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能說非了義乎?

  問:佛經既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又雲即心是佛,即心作佛,那又何必修呢?不需要智慧功德莊嚴,因爲當下即是的原故,然又說“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豈不是多此一舉嗎?(施無畏)

  答:衆生有佛性,譬如礦中有金,金被塵沙包裹,似性被無明覆蓋。金不淘汰塵沙,金雖仍是金,然不能成器,性不修斷無明,佛性雖仍佛性,然不能證佛,淘汰乃對塵沙,非淘汰其金,金顯方能成器,修斷乃對無明,非修斷本性,性見方能證佛。

  摘自《佛學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