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陀羅尼密典(趙曉星)

  敦煌陀羅尼密典

  

  趙曉星

  從列舉的陀羅尼密典可以看出,在吐蕃時期的敦煌,陀羅尼密典有叁個基本特點:

  1.標准的陀羅尼密典最爲流行,摘抄與彙抄的咒語比較流行,諸陀羅尼法經典很少。需要說明的是,摘抄與彙抄類咒語的實際數量要遠遠大于本文所列出的。由于大多數此類咒語都是從持明類密典抄出,或是與持明類密典彙抄在一起,就實際功用來說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多用于密教法事,所以大量的咒語未歸入陀羅尼密典之類,而歸入了持明密典類。諸陀羅尼法經典之所以流行不廣,主要是因爲經中主要宣講陀羅尼法門,實用性遠遠不及標准的陀羅尼和咒語,故數量很少。

  2.從數量上來看,比較流行的仍是兼有漢藏兩種譯本的經典,而那些僅有漢譯本或藏譯本的經典存在數量極少。從經典的種類上來看,存在漢文、古藏文兩種寫本的經典有7種,僅存古藏文寫本的經典有13種,僅存漢文寫本的經典有2種。

  從種類來看,古藏文經典最多,這與吐蕃本土的情況一致,在當時吐蕃本土量爲流行的佛教文獻就是陀羅尼與咒語。在敦煌存在吐蕃人和漢人共同信仰的陀羅尼密典,也是那些由漢、藏文字書寫的經典。需要說明的是,僅存漢文寫本的經典較少,這可能與吐蕃時期漢文佛經比較缺乏有關。歸義軍初期多次向唐朝請經,敦煌文獻P4962明確說“准數分折奏聞,陷蕃多年,經本缺落,伏乞宜曙、兼降宣命,诏當道在朝口請經口”。可見,“陷蕃多年”造成經本缺落。敦煌文獻裏《佛說金剛壇廣大清淨陀羅尼經》的題記也說明了這一點,“其經去年西州頃陷,人心蒼忙,收拾不著,不得本來。乃有同行僧廣林,先日受持,昨于沙州略有諷誦,僧俗忽聞,欣歡頂戴,鹹請留本,相傳受持。今次後甘州,未有聞者,遂請廣林閹梨,附口抄題,將傳未曉見聞之者,普願弘持,廣令流布。”從此經在西州的情況來看,吐蕃的占領給當地帶來了一些混亂,可能就已經造成部分佛經的損失,而沙州、甘州對此經更是聞所未聞,如獲至寶,也說明了當時漢文佛經比較缺乏的情況。

  3.在這些經典中,數量最多的是《大乘無量壽經》,可以稱吐蕃時期最爲流行的陀羅尼密典,其數目遠遠超過了其他同類經典。《大乘無量壽經》又稱《無量壽宗要經》,從名稱上看有點像大乘經典,但內容是標准的陀羅尼,在敦煌文獻中有此經的另一名稱《佛說大乘無量壽宗要陀羅尼經》,可見前兩種名稱可能是全名的略稱。《大乘無量壽經》受到了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社會各階層的共同信奉,上自吐蕃贊普,下至平民百姓,信仰者包括漢藏各族,抄寫數量極大,參與人數衆多。值得注視一直以來此經都被認爲直到吐蕃時期才被譯成漢文,但敦煌文獻上圖058號的題記中明確寫著“貞觀五年冬唐文英寫”,貞觀五年爲公元631年,這是否可以說明早在貞觀年間漢文的《大乘無量壽經》就已傳入敦煌。

  摘自《敦煌研究》2012年第6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