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成即佛成(吳平)

  人成即佛成

  

  吳平

  太虛大師曾說: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首偈語可說是對大乘佛教精神做了最精要的概括,也是太虛大師所提出的“人生佛教”最生動的诠釋。

  人生佛教指出佛教關注的重心在現實人生:佛教的根本是在幫助現實世界中的人覺悟解脫,佛陀創教的本懷就是對人的關注。人生佛教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在短暫的人生中去實現我們人生的最高價值——成佛。

  佛教的世界可分爲六凡四聖共十界。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脫離六道輪回,由凡入聖,進入四聖道,終極目標就是要成佛。因爲雖有六道,但衆生要成佛,還得在人間成爲人才有機會。這是由于人道苦樂參半,最容易接受佛法。在其他五道中,生于天道的人因安于享樂而疏忽了生死大事,不知修行佛法。阿修羅道則因嗔嫉心太重而障礙修行。畜生、餓鬼陷于愚癡和貪欲之中不知修行。地獄衆生受苦都來不及,又何來聽聞佛法的機緣

  而人處于一個可上可下的中樞地位,如果努力向上,就可進入天道或聖道。如果一念向下,則會墮入叁惡趣中。正是由于人處于這樣關鍵的樞紐地位,故人的努力向上就顯得尤爲重要。岡波巴大師曾說過:“暇滿的人身能夠成就各種善業,超越生死大海和成就圓滿佛法,所以遠勝于天龍鬼神各種衆生。 其價值勝過如意寶珠,如此人身巨大利益,極爲難得,所以稱之爲“寶”。”佛經中更是處處強調“人身難得”,要我們珍惜人生,珍惜生命,利用好自已有限的生命,廣作利他的善事。

  這是從修行的主體來說,我們需借助暇滿的人身之舟去度脫輪回的苦海。

  從修學人生佛法的次第來說,學佛需從人乘法入。

  佛法可分爲五乘教法,而五乘教法的基礎正是人乘法。人乘法是一切修行的起點和基礎,人乘法正是教人如何做人的。 只有從比較淺顯易行的人乘法開始修行,修行者才容易聞法得解,歡喜信受,依教奉行。在修行中由淺入深,以人乘行菩薩道,以至于成佛。如果沒有淺顯的人乘作爲基礎,又怎能進入高深微妙的佛乘呢?

  佛教的大乘之道是不離世間的,對社會、人生的關懷正是大乘精神的體現。太虛大師指出:“在整個人類社會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爲,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斷地向上進步,這才是佛教的真相。”“佛教的本質,是平實切近而適合現實人生的。”印順法師在評論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時也說:“唯有依人生增進而進趣佛乘,才吻合佛心,適應時代,這就是“人生佛教”、“菩薩學處”。”大師們爲我們指出了人生佛教的修學是不離人乘法的。這也是從“人成”走向“佛成”的應有之義。

  印順法師曾說:“成佛,即人的人性的淨化與發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 “人類學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場,善用人的特性,不礙人間正行,而趨向于佛性的完成。”也就是說,成佛就是得到人格的最高完成。因此,作爲“佛成”意義上的“人成”,在人乘法的基礎上還要趨向菩薩乘和佛乘。

  菩薩乘的修學目標是:成爲道德完善的人。

  要達到人格的完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做個“好人”。七佛通戒偈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修行佛法,首要的就是做個好人,但只是做個好人,那只是人乘法,故此,還要將這個“好”不斷地提高完善,以趨向菩薩乘。太虛大師曾說:“佛教于充實人生道德極爲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爲基本。” “若以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爲,推動整個的人生向上進步,向上發達,就是菩薩,亦即一般所謂賢人君子;再向上進步到最高一層,就是佛,亦即一般所謂大聖人,故佛菩薩並不是離奇古怪的、神秘的,而是人類生活向上進步的聖賢。”

  大乘的“五戒”、 “十善”就是要求人們從身口意叁方面都能得到道德的淨化,在此基礎上,通過發“四弘願”、“四無量心”,廣行六度、四攝,幫助信衆不僅在道德行爲上提高道德水准,而且在內心中真正實現淨化、轉變,從而通過修行,人們能夠真正成爲道德完善的人。星雲大師認爲,現代化的佛教應道德化,將佛教的倫理思想運用于現代生活中,去推動社會的道德教化。所以成佛還不僅僅只是完善個人的道德,還要用佛法淨化人間,淳化世風,改造社會。而大乘佛教中的菩薩,正是我們人生中的道德楷模。

  這就是人生佛教的第二個修學項目:菩薩乘的修學。

  第叁個修學項目是修學佛乘,成爲全面發展的人。

  這幾年,我們在新聞中常常聽到“要以人爲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類的話。那麼,怎樣才是全面發展呢,一般認爲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的發展。同時,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的多方面發展”,包含“人格和諧發展、智能充分發展,身心健康發展”等多項內容。

  在佛教中的全面發展包括了身心靈的全面充分的發展,不僅僅是世間法意義上的智力、體力、才能等各方面的發展,還涵蓋了通過禅修等方法實現的出世間意義上的心靈智慧的充分發展。佛作爲具有無上正等正覺的的覺悟者,就是圓融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人,就是真正成就了全面發展的人,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佛教的知識體系中的“五明”涵蓋了現在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大乘佛教主張積極入世,利益衆生,以“五明”爲學人所必學的內容,並認爲它是圓成佛果的“大智資糧”。在佛教的“四弘願”中有這麼一句:“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不僅僅是一句空洞的話,而是體現了大乘佛教中大乘菩薩爲普度衆生而作的修行准備。只有完善了自己,才有更大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在這無量的法門中,包含出世間法的“內明”就是佛教所特有的不共法。佛教不僅追求世間的智慧,還追求出世間的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智慧。這正是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智悲雙運”的“智”,只有在般若智慧的指導下,才能走向覺悟的正路,才有可能成爲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佛教重視人生,其目的正是希望我們能把握人生,從無明的迷失之人轉變爲覺悟的圓滿之人。當我們認識到宇宙生命的真相,成爲覺行圓滿之人的時候,我們也就成爲了全面發展的人,我們也將達到人格的圓滿境界,也就是成佛了。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今天,我們因著殊勝的機緣,既得人身,又能得聞佛法,當然應該把握機會,修好人生佛教這一門功課,以達到自覺覺人、自度度他、覺行圓滿的人生目標。

  

  摘自《覺群》2012年第6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