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爲師,從我做起
——在安居中淺談持戒問題
昌臻
結夏安居是佛陀傳下來的,利用夏季叁個月時間,不外出參學,在寺內開展學修,自我反省,互相策勉,共同提高的學修製度。
作爲叢林,早晚上殿,搭衣過堂,半月誦戒,結夏安居,是不可缺少的共修活動。報國寺這些年來基本上依教奉行。但是存在不如法如律的現象。希望同修們通過實踐,發現問題,提出辦法,加以改進。
這次安居,昌臻因病未能和同修們一道學習,感到歉咎!
此次安居學修的安排:學習戒律:學習《十善業道經》、《菩提道次第論》;另外安排共修念佛。這一部經和論,是指導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經論,應當深入學習。戒律是修行人法身慧命的铠甲,應當系統地認真學習。共修念佛,是解行結合,落實在行上。總的說安排較爲恰當。
今天想就自己對持戒問題的一點認識,提出來共同研究,共同策勉。講五個問題:
1、認識戒律的重要性,樹立以戒爲師的思想
佛法的總綱是戒、定、慧,而戒爲基礎。修學的次第是:持戒,修定,發慧。攝心爲戒,戒能生定。持戒人少欲知足,叁業清淨,不爲外境所動,易獲定力。因定便能發慧,“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妄念少一分,般若生一分。所以,學佛必須從學戒下手,從持戒做起。
下面引證叁段佛陀的金口開示,以加深認識:
《遺教經》:“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人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語譯:“比丘們!在我滅度以後,應當尊重並愛護戒律。如像黑暗中遇著光明,貧窮人獲得財寶。應當知道,這就是你們的大導師,和我住世一樣。”
解釋:本經是佛陀對出家弟子的遺囑。一開始即提出,我滅度後,以戒爲師。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梵文“波羅提木叉”,意爲“保解脫”。保證持戒人獲得解脫。如暗遇明,持戒可消除愚癡、無明。貧人得寶,持戒能增長善根福德。
《四十二章經》:“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語譯:“佛說:弟子們!你們離我幾千裏,只要遵守我所製的戒律,必定能證道果。反過來說,在我身邊,雖然時常見我但不遵守我製的戒律,永遠不可能證果。”
解釋:“蕅益大師說:不能持戒,則同室猶隔萬裏;苟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語譯:“不能持戒的人,雖同處一室中也像相隔萬裏:假如能守戒,雖然隔一百代也像同時代一樣。”因佛法是心地法門,不是時空所能阻隔的。
《涅槃經》:“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語譯:“要想明心見性,證入涅槃境界,必須至誠受持清淨成律。如果不守淨戒,是魔的眷屬,不是我的弟子!”
解釋:佛弟子與魔眷怎麼識別
看他有神通,會講經說法嗎
不是。主要看是否守戒。宣化上人揭露在美國以神異迷惑人的蓮生活佛,指出他財和色上過不了關,斷言他是魔外。
下面舉兩則公案爲佐證:
一則是,罽賓國(今克什米爾)某地,有毒龍爲害。曾有五百羅漢用禅定功夫,未能降伏它。後一位出家人來,勸毒龍離開,毒龍果離去。衆人問他有何神通,他說並無神通,平時持戒甚嚴,對輕戒也不敢違犯。說明嚴持戒律,必蒙佛力加持,龍天擁護。所以,毒龍敬畏遠離。
一則是,波羅奈國,甲乙兩比丘結伴步行往見佛陀。中途缺水幹渴難受。忽見路旁有水,二人急往飲用。甲見水中有蟲,戒律禁用,不敢飲用。乙認爲目前不飲水,不能維持生命,無法見佛聞法:情況特殊,不要執著。乙便喝足了水,甲始終不喝。二人繼續前往,甲中途倒地而死。甲的神識生到天上,以天人身去見佛,佛很嘉許並爲說法,即證果位。乙後來也到了,佛故意問有無同伴,乙便敘說甲執著,以致死亡不能見佛。佛即告知,甲已證果,並指責乙破戒的行爲。說明戒律是保護法身慧命,不是保護軀殼的。所以,受戒時發誓:甯舍身命,決不犯戒。智者借假修真,愚人喪真逐假。
通過上述二段經文和兩則公案的學習,使我們明確:
佛滅度後,以戒爲師。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等于佛住世。
戒律是僧團的法律,是僧團活動的准則。它使僧團保持六和敬,保持純正。有純正的僧團,正法才能長久住世。
戒律是僧衆法身慧命的铠甲(防彈農)。修行是人與萬人作戰,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叁毒五欲。所以說“出家乃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將相雖然具有學問才能,雖能征服世界;但不能克服心中的敵人,甚至在財色面前會繳械投降。
由此可知,沒有戒律防護,佛弟子的行爲就沒有准則,法身慧命就失掉保障;沒有戒律的規範,僧團就不可能依律攝僧,和合共住。如果沒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沒有如法如律的僧團,佛教也就名存實亡。既然認識到戒律的重要性,作爲佛弟子就必須樹立“以戒爲師”的思想。
2、持戒與因果
近代高僧虛雲大師提出修行的先決條件:第一,深信因果,第二,嚴持戒律。信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而古往今來修行人沒有不是持戒修行,修因證果而獲得成就的。
因果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是永恒不變的真理。不是佛製定的而是佛發現並用以說明宇宙人生現象的。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因果,不可能明白佛法;不信因果,不可能獲得佛法真實利益。佛陀初轉*輪,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講的是四谛法。四谛法是世出世間因果的總綱。《遺教經》最後,佛將入滅時,對弟子們提出:誰對四谛法有懷疑,迅速提問。大衆都默然。阿樓陀尊者代表大衆回答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是諸比丘,于四谛中,決定無疑!”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因果之重要。所以,虛雲大師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印光大師說:“諸佛成正覺,衆生墮叁途,皆不出因果之外。”星雲大師說:“因果比電腦准確。電腦雖准確,會發生故障,因果律永遠不會出故障。”還有人說,因果比竊聽器厲害。竊聽器你不說話,它沒法記錄;因果只要你起心動念,它都准確記錄和儲存,實在厲害!
守戒律和信因果,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覺地嚴格地遵守戒律。也只有嚴持戒律的人,才能使叁業清淨,知足常樂。這樣的人,一方面處處止惡防非,不再種惡因;一方面時刻行善利他,廣結善緣。在此基礎上,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臨命終時,往生西方。如是因,如是果。修因證果,無可懷疑。
反之,一個不明白因果,和不想因果的人,不可能嚴持戒律。甚至輕視戒律,陽奉陰違,人前裝作持戒,背地什麼犯戒的事都敢做。目前,僧人隊伍中,出現貪汙叁寶錢財,甚至卷款潛逃,通緝在案;也有亂搞男女關系,甚至嫖娼的。這些佛門敗類,哪個明白因果
哪個相信因果
但是,我們可以斷言:他們可以不相信因果,可是他們沒有一個能逃脫因果!因爲證果位、有神通的人都逃不脫嘛。凡是毀戒的人,因善神離去,生前困厄重重;臨終惡境現前,後悔莫及;死後必墮地獄,長劫受苦。
3、持戒與攝心
《楞嚴經》說:“攝心爲戒。”戒律用來規範叁業,叁業以意業爲統帥,身、口二業爲士兵。(見《四十二章經》)意業清淨,則身業清淨。所以,《璎珞經》說:“一切凡聖戒,盡以心爲體。”心爲戒之體,持戒能令內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妄去真顯,如水清月現。戒體就是從菩提心中顯發出來的。戒體具有願斷一切惡(攝律儀戒)、願修一切善(攝善法戒)、願度一切衆生(饒益有情戒)的巨大能量。
印光大帥關于持戒重在攝心的精辟開示,說:“凡起心動念,不許蒙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倘只在事相上講究,雖一戒不犯,亦未能稱爲持淨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妄想的“想”字, “心”上有“相”。如如不動,則無相;起心動念,則有相。而我們“閻浮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地藏經》語)所以說,惡業如有體相,盡虛空不能容納。《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大心起于善,善雖未爲,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爲,而凶神已隨之。”可見,起心動念,吉凶已定。因爲起一念,作爲善惡種子,已落入八識田中儲藏起來,遇緣即起現行,而出現善惡業報。善念惡念,鬼神均能察見,何況諸佛菩薩呢。
4、持成與道德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偈語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學佛先學做人。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人格道德圓滿無缺,便是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既可概括全部戒律,又是一切道德的准則。所以說,戒就是道德。當代高僧、香港寶蓮寺住持聖一法師在《梵網經菩薩戒略注》中說:“戒就是道德。不問你有大才華、學問;戒體一破,無道德,就無人恭敬。”他引據小乘經典中的記載,某國一個大臣,平時很受國王尊重。他想了解國王尊重他什麼
去盜竊國庫錢財,被捕並判死刑。他這時對國王說,現存我知道:人們尊敬我的,不是才華、學問,而是道德。現在才知道,道德可貴!請允許我出家。後國王允其請。
這故事說明,政治人物受人尊敬的不是他的才華、學問,而是道德。更何況是出家修行的人呢。試看古今的高僧大德,哪個不是道德高尚的人
他們高尚的人格道德從哪裏來
從持戒修行中來。值得我們學習。
5、學戒爲了持戒,持戒必須從自已做起,從起心動念處做起。
個別同修學了戒律,不是用于反省自己,而是用來找別人的缺點毛病。這種態度是錯誤的。持戒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叁業,要從自己做起;“攝心爲戒。”要從起心動念做起。
持戒修行首重攝心。念佛法門的要領,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印光大師說:“諸惡衆善,皆須在心地上論,不專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于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于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增訂印光大師文鈔》卷二,複馬契西書一)
蕅益大師檢查自己持戒不夠,舍比丘戒持沙彌戒。弘一大師甚至說自已只能持五戒。兩位大德這樣做是謙虛嗎
是他們也犯戒嗎
都不是。而是他們從嚴要求自己,從起心動念上下功夫的原故。正是我們持戒修行的榜樣。
古人出家以後,學戒五年,打好基礎,五年以後,再學教理或參禅。今天,我們作爲一個比丘,實在差得太遠。暫不說具足戒,起碼認真守好沙彌十戒。一個連十戒都不守的比丘,怎麼配稱他是合格的僧人
!這種人必然走向墮落!
沙彌十戒,這次大家又學一遍。下面想談自己的一點認識。
l一4條戒,殺、盜、淫、妄,是比丘戒的波羅夷罪。如刑法中的死刑,殺頭不能複活,所以不共住。我寺曾處分兩名,在戒律面前,住持與清衆平等,任何人犯根本戒決不共住。我願意接受僧團大衆的監督。
3條不淫,9條不非時食。這兩條戒是關閉生死的門戶。淫欲是一切衆生生死的根本。“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語)意思是淫欲心不清除幹淨,不可能出離六道輪回。飲食是生死的助緣。常言道,飽暖思淫欲。儒家也指出,飲食男女是生死關。爲了抑製淫欲心,所以過午不食,稱爲“持齋”。 “持齋”,不等于“吃素”。必須叁業清淨才稱爲“齋”。八天齋戒要求一日一夜不動一淫念,持齋即不清淨。正因爲要求嚴格.所以時間雖短,而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6條不著香花花鬘,不香塗身。8條不坐高廣大床。凡夫都在衣食住行上面起惑造業,修行人必須負把這些東西看破放下,才能談了生脫死。古代修行人,著糞掃衣,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以近現代高僧說,弘一大師從日本攜回的雨傘,使用數十年,補上無數補丁。先師上離下欲留下的床單也是補丁無數。自己對照,深感內愧!去年在寺內垃圾池,移圾池裏,發現有還能使用的僧鞋、僧襪,和尚未吃完的袋裝奶粉。令人痛心!經典記載,有叁個偷吃供果的沙彌,在地獄受報。過上沒有學戒,總認爲果報太重。學戒後才明白,供果雖微,是屬于十方叁寶之物,所以果報最重。
7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從消極方面講,道家說,不見可欲則心不亂。儒家主張非禮勿視。先師生前,居士供養的彩電,不讓僧衆看,他自己偶爾看一下。先師圓寂後,大衆師要求看電視,當時要求只看新聞,時間不超過10分鍾。後來未能遵守,只好賣掉。目前寺內電視,只供放有關佛教的錄像用。從積極方面講,修行人必須培養、充實精神生活,不貪求物質享受,有道可樂,自能安貧。
10條不持銀錢戒。目前物欲橫流,寺廟也受沖擊。我們認爲,泰國法身寺對僧衆不發現金,只供應生活必須品,這種做法有利修行。我們參酌這種作法,首先保證夥食營養衛生,四季分發生活必需用品,提供簡易醫療。至于衣單費不准備多發。目前寺內,個人收受供養金我最多。自己修持不夠,怕引起貪欲,導致退墮。所以把供養金一部分用于慈善事業,一部分作差旅使用。決不儲蓄,避免增長貪欲。
總的說,通過學習戒律,要解決兩個問題,認識戒律是一個人與萬人作戰的防彈衣,樹立以戒爲師的思想。學戒是爲了持戒,持戒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起心動念處做起。也只有深信因果,培植道德,持戒修行,才能獲得真實受用。
摘自《正信》2012年第2期
《以戒爲師,從我做起——在安居中淺談持戒問題(昌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