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佛教之“臘”(通德)

  略談佛教之“臘”

  

  通德

  做爲一名佛教徒,經常可以聽到、看到或談論到關于“臘”的問題,例如臘八節、俗臘、僧臘、戒臘和法臘等等。那麼臘究竟爲何意?在佛教中,臘又是如何演變其意的?下面本文就這些方面略做敘談。

  所謂“臘”,本爲歲終的祭名。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謂:“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蠟,漢改爲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又載:“陰曆十二月也,以是月臘祭百神,故謂之臘月。”意思是:陰曆十二月,在這農閑的歲末,打獵獲取禽獸,以祭祀祖宗和神靈,辭舊迎新,所以稱爲“臘月”,指“祭祀之月”。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這裏的臘則又包含有新舊更替、辭舊迎新的意思。

  臘日是臘月重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指農曆十二月初八,祭祀百神之日,舊稱“臘日”,俗稱“臘八節”。

  在佛教裏,臘八節亦是“佛成道日”。相傳,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前本是太子,剛開始出家之時,由于沒有尋找到合適的修行方法,他曾在尼連河畔的苦行林中,獨修苦行六年之久,僅日食一麻一麥,最終導致身體極度贏弱而昏倒在地,恰巧遇到一位牧女途經此地,她以乳糜供養,使得釋迦牟尼恢複了元氣。釋迦牟尼食畢,在尼連禅河沐浴後,定下心來在菩提樹下靜坐冥思,思維解脫之道,並最終于十二月初八日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爲圓滿正等正覺的佛。所以,佛教徒稱此日爲“佛成道節”。此後,漢地佛教徒于每年臘月初八舉行誦經活動,並仿效牧女在佛座前獻用香谷、果實等煮出來的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沿習成俗。清代文人顧寸田詩雲:“獐牙之稻粲如玉,法喜曉來炊作粥。取材七寶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稽首獻物仰佛慈,曰汝大衆共啜之。”

  佛教戒律規定比丘受戒後每年夏季叁個月安居一處,修習教義,完畢,稱一臘。此處“臘”義,《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釋爲:“(術語)又作臘。歲終祭神,漢謂爲臘。因而比丘受戒後,終叁旬之安居,名爲臘。取歲終之義也。出家之年歲,與俗異,以受戒以後之安居數爲年次也。故有戒臘夏臘法等稱。……今比丘或言臘,或言夏,或言雨,亦爾,皆取一終之義。(安居,意譯爲雨期,又稱雨安居、結夏、坐夏等。根據律藏記載,佛製比丘安居的原因是因爲印度的夏天是雨季並且比較熱,蚊蟲等小動物也比較多。在這段時間裏面出家人不出門遊化,集中精力用功修行,而那些小動物也不會因爲出家人的走動被踩踏,所以還能起到保護生命的作用。安居有前、後之分:前安居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後安居五月十六至八月十五。一般說到安居均指前安居。)

  據釋氏要覽卷下載,比丘以夏安居之最後一日(七月十五日)爲受臘日,自此而有法歲,十六日則爲新歲歲首。

  據釋氏要覽下曰:“夏臘即釋氏法歲也,凡序長幼,必問夏臘,多者爲長。”又作一老。稱法臘第一長老。可見,佛教以臘爲時間之代名,一臘即一歲。僧侶之長幼順序即依戒臘之多寡而定;受戒年數未久者,則稱淺臘。佛製九臘以下比丘爲下座,十臘至十九臘比丘爲中座,二十臘至四十九臘比丘爲上座。下座恭敬上座,五十臘以上者,上中下共尊。

  俗臘,即世間的壽命年數,又稱世壽。

  僧臘,即出家人出家的年數。只要沒有犯根本戒或者沒有還俗,每出家一年就算一年僧臘。

  戒臘,即出家人受具足戒以後之年數。

  禅林中,記載申請出家得度之僧籍簿,稱作戒臘簿。戒臘猶如出家人之年資。寺院中之僧人等級或排班先後,往往依戒臘爲序,此戒臘次第,稱爲臘次。叢林中依戒臘而登記席次之木牌,即謂之“戒臘牌”。禅家于入寮之終有寮元茶禮,若人數衆多時,即依戒臘從上位次第請衆寮點茶,此稱戒臘茶。又僧侶之生年及戒臘,合稱爲年戒。

  戒律上還特別規定出家人:戒臘十年以上才有資格收(度)出家弟子;戒臘五年以上才有資格收(度)在家弟子。

  法臘,指僧侶受具足戒後夏安居之年數,叢林中,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舉行夏安居,于每年夏安居結束時,即增一法歲。叢林中,依法臘之多寡,立上臘、中臘、下臘之別,以定長幼順序。最上位者,稱爲一臘、極臘或臘滿。

  《敕修百丈清規·節臘》:“僧不序齒而序臘,以別俗也……凡禅誦行坐,以受戒先後爲次。”一說,僧徒結夏時,造一重量與本人相等的蠟人。解夏時,若體重不輕于蠟人,說明念定無妄想;反之,則精神不一。以此測定僧徒戒行,故稱。明張萱《疑耀·戒蠟》:“僧家言僧臘者,猶言年歲也。又言戒蠟者,臘當作蠟。余偶閱一內典,西方結夏時,以蠟爲人,其輕重相同,解夏之後,以蠟人爲驗,輕重不差,則爲念定而無妄想,否則血氣耗散,必輕于蠟人,故謂之戒臘,非年歲之臘也。

  叢林中形容大德高僧時,亦常用“德長臘高”來形容僧人的品德和修持都很優秀超凡。

  佛教又有“蠟人冰”之說。《續傳燈錄》卷第二十八雲:西天于結夏日鑄蠟人藏土窟中。結夏九十日。戒行精潔則蠟人冰。不然則蠟人不全。故號爲僧蠟。蠟通臘,《增輝記》雲:臘,接也,謂新故之交接。俗謂臘之明日爲初歲也。蓋臘盡而歲來,故釋式以解製受臘之日謂之法歲是矣。天竺以臘人爲驗者,且其人臘有長幼,又驗其行有染淨。言臘人冰者,是言其行之冰潔也。由此可見,蠟人冰貴在一個“冰”字,以其形容僧人戒行之清淨無染,冰清玉潔。

  

  摘自《甯波佛教》2012年第1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