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延壽大師的萬善觀
逄禮文
針對不少禅僧參禅流于空疏的現象,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倡導萬善之行:萬善包括理善和事善,具體是教善和念佛、行道、供養等行善,二者之間不存在鴻溝:修習萬善,對于凡夫,不失爲一種自力和他力結合的方便之門;對于利根之人,萬善亦是助道;對于各個層次的修行者都有益處;而且還可以治國安邦,延壽大師還對表面修萬善,實不明理的做法提出批評,修習萬善的總綱可以概括爲一心爲本,般若爲指,廣行萬善的目的是成就般若,今天行萬善的外延應該更爲廣闊,不再局限于念佛等傳統佛事,應該是指將佛理滲透到日常生活,將佛的慈悲喜舍精神遍灑人間大道場。倡導萬善的重視實踐、圓融開闊的胸襟對于今天的傳法仍具有啓發意義。
一、何爲萬善
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的最開頭開宗明義提出修習萬善的主張:“夫衆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衆德。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是以萬法惟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
萬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萬善同歸集》卷下說:“大凡善法……又略有二種:一理善,即第一義;二事善,即六度萬行。”此處的事善,除了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之外,還包括念佛、行道、誦經、造像、供養、隨喜等等。理善即是指佛陀的教理,告訴人們不要執著世相,即使是善行也是如此,若執著果報和福德,即是有相之見,不夠徹底。
當時不少禅僧輕視佛祖教說,參禅流于空疏,重理善輕事善,延壽大師不僅勸他人廣修萬善,自己更是身體力行,“日課一百零八事,未嘗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爲宗,以悟爲則”。
關于萬善,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卷中還說:“夫從凡人聖,萬善之門,先發菩提心最爲第一,乃衆行之首,履道之先。”可見,延壽提倡萬善,踐履萬行,內在依據的是以發菩提心、慈悲喜舍爲特征的大乘精神。正因如此,事善和理善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在于修行者本人。
二、爲何提倡萬善
佛法承認人的圓明心性本來具足,但由于後天習性、環境等因素汙染,如果不通過萬行將其方便引出,即使本性具足又有何益
所以延壽大師說:“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衆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目而無足,豈到清涼池
”可見,延壽大師看重的不是虛浮之言,而是實實在在的修行。
延壽大師的教誨很大程度上針對凡夫。日常生活中的人,雖有寶物而不見,就像生活在富人家的盲兒,不知道要覺察明淨的本心。即使有機緣接觸到佛法,意識到自心本淨,但由于業力所限,無法求證,“如說美食,終不充饑,似念藥方焉能治病
”凡夫在這樣的情況下容易執著表面的言辭,將方便法門當作最終目的,導致頑空.本性清淨是內因,“若本無性,修亦不成”,見道成佛最終靠自己。但對普通人而言,仰仗善緣,助開智慧,憑借外力與自力相合不失爲一條切實可行的修道之路。
利根之人是否也要行萬善呢
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卷下說:“若約自利,則何似萬行熏修,無病不應服藥;若約利他,亦不可廢,若不自作,爭勸他人
”利根之人當然可以不假外緣悟道,但是接引他人,依然缺少不了方便法門。從這個意義上說,菩薩的利他也就是自利,對利根之人,萬善亦是助道。
實踐萬善還有很多好處,在修行方面,對各種層次的修行者都有益處,所謂“自他兼利,頓漸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圓門,修行之玄鏡;利他者,滯真之皎日,二見之良醫。頓行者,不違性起之門,能成法界之行;漸進者,免廢方便之教,終歸究竟之乘。”
同時,修萬善對于治國安邦也有很大用處。“于國有善則同霸,于家有善則家肥。所利弘多爲益不少。”五代十國時期,整體局勢動蕩,加之吳越王對佛教的大力推崇,佛教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日益突出,萬善之中“第一福田”者即“盡忠立孝,濟國治家;行謙讓之風,履恭之道”。
叁、如何修習萬善
當時許多人對修習萬善有誤解,延壽大師對那些表面上修習萬善,實際上卻不明理的做法同樣提出批評:“若行道禮拜時不生殷重,既無觀慧又不專精,雖身在道場,而心緣異境,著有爲之相,迷其性空,起能作之心,生諸我慢,不了自他平等能所虛玄,傥涉茲倫神當前責。”這樣不爲助道,但求入暗的做法,對于修習者本人悟道無異于“似箭射空,如人入暗”,而且還會成爲他人抨擊萬善的把柄。
修習萬善的總綱可以概括爲一心爲本,般若爲指。有人問:“所修萬善,以何爲本乎
”延壽回答:“一切理事,以心爲本。”以心爲本就是破除修行時的著相,使自己身心沈浸在一種見無所見,聽無所聽,舒卷自在的宏大之中。比如禮佛,若能做到“心同虛空,不見能禮,無有所觀,則無所禮,如是禮時,非對一佛二佛,心等太虛,身遍法界”,推而廣之,若能如此踐行萬善,又何來“即心即佛,何須外求”的譏諷呢
正因如此,延壽勸導他人:“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雨潤澤自心,應以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依憑自心,廣行萬善的目的是爲了成就般若。 “今所論衆善者,爲成就般若故。……離般若外更無一法。……若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後受余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剛定;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網,不契無爲果。”作爲禅宗精髓的般若,是達摩所傳的祖師禅的實質.是禅宗五家七派的宗義所在。
萬善與般若並非絕然分開,而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是在一種真俗不二的中道上踐行的,不著亦不舍,不舍亦不著,圓融無礙;延壽大師應用華嚴圓旨說:“本末一際,凡聖同源。不壞俗而標真,不離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沒生死,運悲心而不滯涅槃。以叁界之有,爲菩提之用;處煩惱之海,通涅槃之津。”即世法而明佛法,持佛法而入世法,在這裏,我們又一次體會到大乘佛教的悲與智,也正是這一點,成了佛法與世間、佛教與儒家的契合點。
四、萬善觀的現實意義
在這個物欲橫流、變化紛呈的世界,與古人比.今天受到的誘惑更多,面對的問題更複雜。但是換一個角度看,這樣的世界爲人們提供了更多接觸佛法的機會,提供了更爲豐富的方便法門。從太虛大師提出“人間佛教”概念以來,佛教進一步將關注點投向世間,萬善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不再局限于誦經、念佛的傳統佛事,而是如何利用因特網等現代化的傳媒工具以及各種公益善舉,將佛理滲透到日常生活,將佛的慈悲喜舍精神灑遍人間大道場。
延壽大師的萬善體現了重視實踐不重虛浮,貴行不貴說的精神,正所謂“佛法貴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辯”,世間之法亦如此。
延壽大師摒棄各種宗門之見而倡導萬善之行,其網融開闊的眼界和胸襟與有容乃大的儒家傳統有著共同之處,不僅對當時諸宗融合、二叁教合流有過積極作用,對于當今局勢也有不可低估的價值。寬容、平等應該成爲人們合作所持有的一個最基本的態度,仇恨,除了激起新一輪的仇恨和暫時的快意外,讓人看不到任何光明。
如何在真俗之間真正去實踐萬善
延壽大師在倡導萬善時指出:“切不可執方便而迷大旨,又不可廢方便而絕後陳。”此語警示我們,在方便傳法的同時不能夠迷失佛教的真精神。我們隨時隨地要警醒自己;心中的佛祖還在嗎
摘自《覺群》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