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慧禅語(淨慧)

  淨慧禅語

  

  淨慧

  由于緣起的定律,確立了佛教無我的思想,諸法因緣生,因緣生諸法,所以佛教是一個無我的宗教,由于有了因果的定律,確立了佛教業果不失的思想,也就是說,一方面是無我,另一方面衆生的所作所爲都有因有果,業果不會喪失。

  學習佛法要懂得佛法有兩條根本規律:一條叫果從因生,一條叫法從緣起。這兩條規律是千經萬論共同闡明的根本大法,是佛教的根本特色、根本精神。明白這兩條規律,就知道佛教講什麼。我們今天的佛教、今天的修行人,特別地感恩曆代祖師,感恩佛陀的教法,感恩十方諸佛的護念。只有這樣,我們的修行才會順利。每一個道場、每一個寺院,都要明確自己的傳承是什麼

  宗風是什麼

  不要朝叁暮四、朝秦夕楚,搞得看不到這座寺院做什麼,究竟要告訴大家一種什麼精神。

  禅說直白了,就是一切處無心,你就一切處都有成功。一個運動員,不管是長跑的好,跳高的也好,遊泳的也好,他事先有一個目標,我在這一次的運動會要拿金牌,這是一個目標。當他正式進入比賽的時候,拿金牌的這個想法沒有了,他是完全進入到那個角色,進入到無心的狀態,什麼私心雜念都沒有,有點私心雜念,就是一個障礙,就是一個包袱,就是一種壓力。

  在家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都必須從僧團納受,在家居士不能接受叁皈依弟子,不能傳授包括五戒在內的戒法。因爲在家居此使命,不能超越這個界限,超越了界限就犯了越法罪。

  我們要從當下的這一念心,來把握我們生命生存的方式、生存的方向、生存的質量。佛教是希望通過禅的修養、禅的熏陶、禅的淨化、禅的超越,使我們每一個接觸禅文化的人,理解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無住的,我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超越、可以突破、可以成就和拓展。

  禅的意義就在于它提供我們一個認識問題的方法,一個處理生活中各種矛盾、各種關系的方法。所以禅的本意叫“靜慮”或者“思維修”。不管是靜慮也好,思維修也好,都是告訴我們要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認識我們個體生命與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群體生活之間的關系,我們個體生命與整個大自然的關系,我們個體生命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

  禅告訴我們在處理這些關系的時候,保持一種冷靜的態度,保持一種覺悟的態度。同時,禅由于它是以聖者的智慧爲指導的認識問題的一種方法,由這種認識而得到的那種境界,叫。做“無分別的境界”。所以說,禅也是種精神的境界。

  是不是我們要永遠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

  這種方法也只是一個過程。真正達到緣和所緣、能守和所守一致了,能所不分了,妄念不起了,那就到了第叁階段:一念不生。能夠做到能所雙亡了,就可以達到一念不生。

  眼對色、耳對聲,乃至意對法,僅僅是“對”而已,不起念。就像一面鏡子,外在的景物都呈現在鏡面,鏡面毫無分別、毫無執著,境來即現,境去即無。用在心地上,那就是對境無心的功夫。這種功夫雖然不是究竟,但畢竟到了一個重要的關頭。這個關頭能夠穩定,就是返塵歸根。

  了生死是每一念的事情,不是到要死的那一刻。每一念的生死不能了,到了臨終那一刻,生死也了不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所講的道理,禅也好,教也好,都是講的要兌現。兌現的是什麼

  叫“現證涅槃”。當下證得涅槃,大家不要誤會了,我們當下都死掉了。不要把涅槃看作死。涅槃就是當下的清淨,當下的清涼,當下的煩惱熄滅。

  向生滅處究取無生,向差別處體會平等,向煩惱處直認菩提,在世間法上落實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衆善,在盡職盡責中廣度衆生。

  佛在《涅槃經》中教誡說:“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我們能將這四個第一變成生活的內容,變成修行的目標,我們就能夠在無病中安心辦道,在知足中自得其樂,在善友的幫助下不斷進步,在涅槃的現證中得到輕安和自在。

  佛門的修養是無私無畏的大境界。我們要把自己的心量打開,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不僅想到自己,更要想到他人,這是最基本的道德修養。自私自利的人連最基本的人格修養都沒有,更難以達到禅門無私無畏的修行要求。

  佛陀教導我們要善于面對自己,要善于面對生活,要善于面對他人,要善于面對世界。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這是佛教修行的總綱,這是正確面對人生的大法門。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對世間的萬事萬物既不要太絕望,也不要太理想。一切法都無常態,一切法都處在變化之中。

  誦經打坐時要淨化自己的心靈,淡化自己的貪心,減少自己嗔心,明白宇宙的真理,並將之運用于生活。在煩惱紛爭面前,保持平和的心態;在利益面前,有分享的心,有布施的心,修行才算有些效果。

  要發願度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要禮敬一切諸佛菩薩,奉行一切善法。將我們的心量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力量就會無窮無盡,心胸才會開闊,才會放眼大千世界、成就無上菩提。

  信仰佛教積極向上的選擇,對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淨化心靈、淡化煩惱,過清淨的生活。我們要自覺地勤修善業,淨化心靈,淡化煩惱,在清淨的生活方式中落實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在清淨的生活方式中落實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一定要發大心,起大行,得大果。發大心,發菩提心,起大行,修菩薩道,得大果,成就佛果。不僅要有遠大的理想,還要將之落實于當下的行動。只有長遠的目標,而沒有具體落實的行動,不能從當下做起,總在等待機遇,一切善緣就在等待中擦肩而過。

  做人做事都要專注,不要患得患失,不想過去末來,專注當下。“專注當下”既能做好當下的事,也會少很多煩惱。我騎自行車,你坐小轎車,馬上生起攀比心,痛苦隨之而來。各有因緣莫羨人,攀比不如實幹。回歸當下,輕松自在。

  如果事事都要與個人的利害得失挂鈎,這會很痛苦。學會在生活中修行,有感恩的心,有分享的心,有包容的心,有結緣的心,有奉獻的心。做事不圖回報,奉獻不講條件,低調做人,淡泊名利。既要有“和風新氣象”,又要有“平淡舊精神”。

   

  摘自《一音》2012年第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