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之書
福蘭子
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于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辭世。南懷瑾先生貫通儒釋道叁家,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國學大師,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承續發展做出了貢獻。複旦大學出版社最新版的《禅海蠡測》一書,可說是對先生的最好紀念。
《禅海蠡測》是一部禅宗研究著作,先生通過縱向的敘述和橫向的比較,對禅宗的演變、宗旨、傳授和修行實踐,禅宗與淨土宗、密宗、丹道、理學和西方哲學的異同等,作了分門別類的論述,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識。
從縱向說,開篇七章:禅宗之演變,禅宗之宗旨,公案語錄,機鋒轉語,證悟知解,宗師授受,參話頭,均提綱摯領,言近旨遠。比如第一章,分說爲印度原有的情形,中國初期的情形,唐宋間的發展,明清時的趨向,簡潔生動,初學者一目了然。又以大地陽和、春滿人間之象喻初期;以夏日迅雷,聲震寰宇,黃河長江,急流洶湧、喻中唐至南宋之中期;以寒冬入幽壑,清冷逼人,霧迷山徑,林峰隱約,喻明清後期。譬喻形象,幽趣入勝。結論談及禅宗對佛教之貢獻,可謂畫龍點睛:“婆婆衆生,得此心法要門,皆可見性而立地成怫,其直截了當如此,其功勳德業,誠欲贊而無辭焉。”
隨後,則在教史之外,爲禅修做鋪墊,涉及神通妙用、生死之間、中陰身略述、醒與夢,共計四章。這個部分相當獨特,海內罕有能持平敘述者。因爲生死、神通,神滅、中陰之事,渺茫無稽,易流于迷信或荒誕,先生強調禅宗正見,尤不重神通,叢林規範,以神通惑衆者,遷單(放逐)。佛之正法眼藏,不至入于外道之流,端賴有此戒製。進而談生死之間,描述臨命終時及了生脫死之道,筆力雄奇,于神秘處見平實,不過極言心性之理,空有之道,萬象森羅,既不可舍,又不可取。不屬死生涅槃之羁鎖,故能不畏生死,不入涅槃。惟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其後接續二章:“禅宗與教理”,“禅宗與禅定”。由教入禅爲正道,而禅定絕非即是禅宗,先生指出禅定之學,實佛法釨基也。但禅定爲世間、出世間、凡夫、外道之共法,佛法雖不離于禅定,而亦不依于禅定。佛之不共法,爲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與實相無相之中道正知正見,非以禅定爲極則也。外道爲生天而垮禅定,佛法則爲依此而發無漏智以修之。若欲成就禅定,必須超脫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故外道與佛法,其始雖一,其終則大不相同。禅宗雖以禅爲名,實非禅定之旨,此乃佛之心法,證取涅槃妙心之極致,非以禅定之果爲其宗旨。故禅宗者,乃佛之心宗也,而以與禅定混爲一談,其謬誤豈止毫厘千裏之差。此乃大要,今人往往混淆,墮入外道,必須嚴格指明。
總之,書內分析由淺及深,層層遞進,鞭辟入裏,擇明俗見謬誤,初學者可豁然開朗,正信才更能堅定信念。最後,先生特列出修定與參禅法要一章,提示初修禅定的入門方法,以方便衆生實踐,正是有了以上的鋪墊,修禅者才能由教入禅,循序漸進,正信持守,不迷外道。
摘自《上海佛教》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