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派的影響,認爲密乘離戲大印要頓悟頓修,要上根利器,不適應于中下之根,爲教化中、下根器要逐步導引進入大手印,所以他提出顯教大手印,從小乘的出離心,大乘的菩提心結合證悟空性見,名爲二谛雙融的大手印。顯教的大手印只重悟心的空分而不提明分,後來岡布的弟子向蔡巴地提出要顯密結合才能徹底,達到心的明空兩分,圓滿現證叁身,因此,密乘大手印之名,始逐漸昭著出來。顯教大手印主張次第修,所以對大印也用觀察修安住修的止觀法門,這是岡布大師爲引導初業行人逐步進入大印的方便。因爲初學者思想還沒有基礎,必須經過一些調心支分作爲准備,如修前須念人身難得,念死無常,畏懼業果,畏輪回苦,皈依,發心,積資忏罪等等作爲前行,正行則修止觀法門。用止收散心:分心住于物,或無所住,如緣想一件事物,或咒字佛像,或無所住,隨心自在。在觀的方面則從小乘的觀人法無我到大乘的能所二取空,或緣起性空。以證空性爲大手印這是噶當派阿底峽的傳規。悟心空只是悟心實相的一分,心有明空二分,故噶舉的大印是明空雙運的實相大手印。岡布大師對一類化機也說密乘的明空大手印。在《岡布大師全集》中就明確指出“所謂大手印,就是一切叁世諸佛之心,就是那明空無二智慧,到那兒去找呢?要到自己心中去找。”所以他也認爲單純證空性,不能得心的全分。”止“只能收放心,由定力生觀察智,“觀”只是證悟空性,但以凡情的觀察智不能親證實相。故欲見自心明空本面,就只有放任自在。衆生由于有了實執,執著太緊,心不能解脫,要除去纏縛才能放松,心本來是活潑潑的,不能用止去約束它,也不能用觀慧去求證。大師教人要證悟明空本性,指出平常心是道,他說“什麼是平常心,就是當前顯而空,空而顯,空顯(明空)不二之心,不要去修改,不要去增加,毫無功用地憑內證智自己覺知。”所謂平常心就是在妄心中的真心,不須用安住修,也不用觀察修,只覺照即行。大師說:“所謂心體者,就是俱生智慧,明明朗朗,清清楚楚(明),但又是空空寂寂,無可認持(空)能現前如量感受到。”
吾人本性光明,能現各種境相,能起各種分別,這能現能起皆是心性,本來即有,所謂俱生。大師說,“心的體性是本元俱生,心的本相是境界俱生,心的妙用是分別俱生。”起現均從心性而起,既是俱生,則不求斷,亦斷不了,體相用叁者結合爲一體的。大師說,“各種分別起動與心體無二無別,各種境界顯現與心體無二無別,此叁者無別,則是你的自心本性。”既了知一切境界之顯現,一切念想分別之起動均是法身一體之相用,則不加分別取舍,任運自然方合于道。大師說,“把妄想分別之體了解爲法身,心之本相所現了解爲法身光明,一切自現境界了解爲法身本元之遊戲,爲此則能將所有迷現均轉爲清淨之智慧。”妄念之起伏,萬有之顯現,皆與不生不滅之法身同體,雙融而成爲一味。
證悟此本元俱生心的方法有叁要:不散亂,自然放下;不整治,任運松馳;不改變,自然清澄。此叁爲遠離戲論分別和一切法皆法性中自然化解的叁解脫之門。頓門直指人心,立地解脫,見性成佛,不講繁鎖的教理,全在上師直指。
實修次第先求上師開示心體,自己體認,有所省悟,求師印證。
此外尚有覓心法,先觀照所緣之心,明明了了(明),然後尋覓此心,在內在外,形狀像貌,以及來、住、去叁者皆了不可得(空),定知此心體是空,此則明空本元之心。若幹此心體上讓風息入,住、融于中脈,生起大樂,是則名爲樂空雙運無別密乘之見。故密乘大手印又分離戲大手印和樂空大手印。瑪巴,米拉時是密乘的離戲大手印或名實相大手印,即明空雙運之道。大手印本爲雙融雙運之義,心的明空二分從來都是雙融的,雙融之義即二合爲一,此規律遍于一切法,即無有一法不蓋上它的手印,故名爲實相大手印。明空雙運,爲宇宙的根本規律。是自心實相,名爲佛性,佛與衆生同具,所謂在佛不增,在衆生不減。“空”分是萬有之本體,“明”分或者說是氣分,爲萬有化現之源,叁有情器之顯現,分別妄想之起動,乃至大用流行均是明分之作用變化,明是世界緣起的根源。體爲空,明爲有,體空不動,用明隨緣變化,故體無生滅,爲真,用有生滅,爲俗。此空有,體用,真俗都是俱生,二合爲一結爲一體,法爾如是,非關造作。此即名爲如來藏。故如來藏既有空分又有有分,因此成爲非空非有之體,但他們不說是非空非有,而說既不可說空,也不可說有,是離空、有、斷、常四邊的戲論,故名爲離戲大手印。既然離戲則消除差別,成爲平等圓融境界,那裏還有什麼空有斷常之分。明空既是本性,隨時都在,由于衆生在迷而不悟,本性要悟只有頓悟。頓悟即指見此明空真性。本性不是由修得來,故不用漸修。所以學大手印既重在上師的指點,更重的是全靠學人的自悟。
噶舉派認爲若人只悟到明空心體,成就空分,而明分,還未完全顯發作用。空分屬心,法身,明分屬色,報化,報化未證得,色空對立的矛盾未曾解決,因此提出密乘樂空大手印。爲解決這個對立的矛盾。
密乘樂空大印即修《那若六法》解決空有的矛盾,也即是解決身心矛盾的問題。在講因位實相時就把身、心各分爲粗、細、最細叁等,身心是互相關系的,有什麼樣的心,就應有什麼樣的身,實相大手印只悟本元心,本元心是最細的心,是佛心,那就應與最細的本元身結合。在凡夫悟了本元心,證法身,但身還是四大五蘊粗重之身,如何成得了佛的報化,故身心二者必須相結合,修密乘大印就是使本元心與本元身結合使對立達到統一。本元心是最細的心,本元身是最細的風,故實際也是解決風(氣)心對立統一的問題。所以修密乘大印先修生起次第的天身瑜伽,清淨蘊界和合的粗身,然後再修圓滿次第淨化風脈明點的細身,並用《拙火》燃滴,生四喜智,打開脈結,把所有業風納入中脈成爲智風,在本元心體上即之悟空性之心體,上引風息入、住、溶于中脈將本元心轉成大樂體性,生起樂空無別俱生智,成大樂身,最細之風心結合爲一。風心完全得到自在則可開顯本性光明,圓證叁身。
悟大手印還有深淺層次,故又提出修大印的《四瑜伽》,即四個階段,上根利器之機,頓悟頓修,一般中下之根悟境是逐步開展的。四瑜伽:一、專一瑜伽。常常觀照明空自心,專一清明而住,毫不動搖,即自覺智從內自現,親自領受明空覺受,這是初證明空境界。二、離戲瑜伽。悟諸法無實,斷二我執,入畢竟空境界,離去是非有無種種戲論,這是心體猶如虛空,極爲明朗,這是從有到空的境界。叁、一味瑜伽,由現明空雙運,親證一切法平等性,融生死與涅,佛與衆生成爲一味,融萬有成一味,親證法性實相,得大自在,這是從空到有的境界。四、無修瑜伽。到此地步則達到無法可修,無果可得,空有雙融,現空雙融,事事無礙的圓滿境界。
③關于果。證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則可出現深道已達究竟之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業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勝道悉地,尤其能現證空樂空雙運不變,離障如幻之虹體身,得現空自現各各了別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決定之報身,並能無礙履行大空等等,皆爲己得六法究竟之果也。
四、噶舉派的特點
第一、噶舉派瑪巴傳米拉日巴的密教大手印是明空兩點二合一論,顯教大手印是唯空性論,只有空的一面,所以還要結合顯教的大悲心四無量心,緣起觀等等來達到雙運。
但《土觀宗派源流》中說噶舉派的見在瑪米二人時是應成派的空性見。並引了道歌中一段話說“一切諸法都是假名安立,空無自性”這是應成派的唯空性一點論。但是仔細研究《道歌》不是唯空性一點論而是明空兩點合一論。如:“心之自性爲明空,直指明空即妙光” 《道歌》265頁)又說:“我承洛紮瑪巴上師爲我直指說,一切諸法皆是自心,我亦如實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道歌》207頁)。又說〃“其實心的本來就是空寂光明(明空),若能證悟此點則是成佛”(《道歌》551頁)。有的法師批評他不懂經典,他回答說:“你的這些經典(文字)我不會,我是以心爲學習,所以外境顯現均爲經典,與顯境不分離就是與經典不分離,顯境的老師告訴我,外顯諸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明空”(《道歌》536頁)。總之《道歌》中提明空之處甚多可的爲證。明空之見噶舉派與甯瑪派相同,噶舉名大手印,甯瑪名大圓滿都不是中觀應成派,他們都主張有自心本性。岡布瓦受噶當派《道次第》的影響提出顯教大印,爲適應叁根普被,把頓悟頓修的法門變成爲漸修漸悟的法門。他以後的弟子,又受他的影響,提出很多顯密結合修大印的導引。由于各自的風規不同,噶舉派門中遂裂爲若幹小派。後來岡布瓦的弟子噶mb提出的大手印又是明空兩點合一論,于是噶舉的《大印》又與《大圓滿》合而爲一了。
空明兩點合一論,實際包括了風心、心物二者對立的統一觀。不過他們提的色心二點,不是象小乘所說色心各有自性,常恒不變的二元論,而是色心二者皆無自性,不然何以能夠雙融不二(二合爲一)。這雙融的統一體,就是衆生的心,就是佛性,大手印名如來藏,大圓滿名大菩提心。
第二、既悟明空了,空是體,明是用,明屬氣分能化現,故叁身本具在明空之中。甯瑪派說悟了明空,只有保任,叁身自然顯發,法爾本然,不須用功用去別修報化,雖修亦不成。噶舉派認爲叁身固然是本具,但悟明空還有層次,低層次的對佛的智德不易顯發,不能不采取密乘的方便,來強製成佛,所以要別修報化身。就是爲了解決佛心和佛身的矛盾問題。尤其是要即身成佛,對身和心這個主要矛盾,就必須進行解決不可,換言之用《那若六法》密乘大手印在本元心體上轉成大樂體性的本元身,是化粗身爲最細身,這樣的身心結合爲一,才能現證叁身而成佛。
第叁、噶舉派提出“身”的概念來,本來佛教忌說“身”的,因爲凡夫的我執就是由執身而起,不過顯教說的身仍指此四大五蘊和合的質礙之身,噶舉派提出的本元身,是屬氣,屬物的,就勝義說心和物一切皆空無自性,就世俗說,身和心,風和心,心和物從宇宙一開始就有兩種相對存在,但兩種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都不是恒存的,不然各守自性,則不能結合在一起了。
第四、關于“風心”問題本元身是最微細的風,它從無始以來乃至成佛未曾斷絕,是無始本具,與本元心同時存在。心是精神因素,風(氣)是物質因素,精神和物質也即是說無始以來,心和物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不能分開。不過,不管是精神或物質他們都不承認有自性,若有自性,則各自獨立,不能結合在一起了,因此心物是互相終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們提出悟心外還要修身,其理由就是身是風,解決心的問題,還要解決風的問題,而且風心之中的風往往起主導作用,即使要悟明空之心,但衆生身(氣)上還存在著根本無明,貪嗔煩惱八十自性分別,都是最微細的風存在身的內最深隱處,若不通過密乘方便,難于斷除。無明是生死流轉的根本,無明不斷,出不了輪回,悟心無用,並且風是障礙佛的叁身顯發的,即使悟明空也悟不徹底。《俱舍論》說風是情器世界的安排者,風(氣)是業氣的負荷者,最難轉變。吾人身心往往不能自主,大多由風不能自主,修風脈瑜伽就是求得風(氣)心自在,佛是風(氣)心得自在者,所以才能出現報化,神通自在。在修行中往往出現心理上難于排除的障礙,也是由于風息引起,妄念流動亦是受風的鼓動。風是宇宙的根本動力,風是很重要的,修密是修身,也即是使修風脈明點和轉粗風成微細風的問題。統一身心,也就是統一風心,使風心成爲無別。風心既屬本有,成佛亦不能消滅,只是轉業風爲智風而已。
第五、關于幻身理論的特色。幻身的基礎是本元身,本元身實質是清澄的微細的風(氣分),在凡夫粗身階段時它隱藏得很深不易見到,它是生命的任持者。本元身既爲本具,當然不能完全隱秘,必有顯露之時機,抓著顯露之時來認識光明幻身這是《六法》的中心思想。時機分爲四時機,或五時機。一、睡眠時夢中出現四空最後之身爲習氣身;二、臨終時四空最後出現之身爲中陰身;叁、入無色定,住叁摩地,不現身根,但有潛伏的微細身,這是帶業識之身,業報完後,仍淪入他趣,不能超出輪回。四、在修拙火時用遠離瑜伽的強製辦法出現四空心,由微細風而起現報化身,此則名爲幻身。這四種身都是同一品類,作爲修習幻身的依據。故六法中有抓夢境,入光明定等成就法。若是即身不能成就,爲對治生死中有,所以六法中又有中陰成就和遷識成就法,中陰成就法也是修幻身的方法。遷識法則借佛力將微細風心遷入佛心或他方淨土,可以保證不入輪回的辦法。所謂不修成佛法,這有點像類似內地的禅淨雙修。幻身是風心結合的産物,當然這種風是已淨化了的智風,而不是業風,但也是緣生法,緣起無性,由于色心已得自在,可以任意變化,故幻身有如幻化亦非究竟真實,佛的二種色身即報化身也是變化的,猶如幻身。所以就勝義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性空,這是唯一的;就世俗說,色心二法是緣起相對而有,雖有如幻。緣起是承認兩點,成佛兩點則統于一點,二合爲一,消除差別,達到平等圓融境地。以上這就是《大手印》的雙運之義,也是噶舉派的中心教義。
《噶舉派概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