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與心的關系(嚴耀中)

  身與心的關系 

  嚴耀中

  印度與中國瑜伽禅的一個主要一致的地方,是強調肉體和意識、生理與心理之間的協調,正確的體姿和正確的意念之間的關聯。因此也可以把前者說成是“定”或“止”,把後者說成是“慧”或“觀”。可以說“止”是一種肉體努力。“觀”是一種心理活動。

  禅與身心之間的聯系有關嗎

  經驗上我們完全可以感知身與心的關系,而要將參禅和這種關系相連,首先要從佛家的“五蘊”理論說來表明。佛家以爲,以人爲首的一切有情,都是作爲“五蘊”之身心結合的産物,因爲“色”構成肉身,而“受、想、行、識”或多或少都與“心”有關。既然不可互缺,當然彼此要相互影響。

  禅作爲修佛的一種主要途徑,衍生出很多觀念與修法。這諸多禅法既是教義的發展所導致,也可以說是佛教在流傳的過程中受到不同因素影響所成。這可以用所謂瑜伽禅和生活禅之比較說明之。禅定是印度諸教的一種通行修法,通過對由肉身而滋生的欲望之抑製來走向解脫。因其關聯著肉體和意念、生理與心理,所以也就有了瑜伽禅和無念禅之間不同程度的關系。

  印度與中國瑜伽禅的一個主要一致的地方,是強調肉體和意識、生理與心理之間的協調,正確的體姿和正確的意念之間的關聯。因此也可以把前者說成是“定”或“止”,把後者說成是“慧”或“觀”,可以說“止”是一種肉體努力,“觀”是一種心理活動。最早傳人中國的禅經——安世高所譯《安般守意經》中所述禅之數息觀正是佛教行禅的基本功,而調息的過程正是意念控製肉體的過程,反之,正確的體姿不僅有利于身體本身的協調,而且有助于神志的清新、思維的敏捷和觀想的正確。所以佛教如此之行禅便是一種瑜伽禅,而此禅也是最先傳人中國的禅法。

  強調身心結合的禅功必定會導致對肉體的神異表現之重視,尤其是鑒于強化的意志能激發出肉身潛在的超常機能。密教就是通過這樣的觀念發展起來的,叁密加持其實也是身心合一的過程。瑜伽禅的這種發展與印度的多神崇拜,神通崇拜的宗教文化氛圍是一致的,當然也和婆羅門教之習俗相接近。公元一世紀後瑜伽禅漸漸成爲印度佛教禅學之主流與此密切相關。

  不過瑜伽禅既然是意念與肉體的高度結合,促成其結合之身心兩方面長期修煉的趨向雖然是回歸本體,卻與衆生有別,而非與衆生無別,故多有禅窟禅房以爲隔離專修之境。不過如此就與中國大乘佛教的主流教義發生了脫節,因爲中國佛教在佛性論的基礎上,關于衆生是佛,佛是衆生的論斷很容易産生佛似衆生,衆生似佛的想法。如果著意于肉身成佛,豈不拉開此肉身與一般肉身之間的差距

  爲解決這樣的矛盾,于是中國佛教萌生出強調“心王”作用,以慧爲主的禅法。任何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現象之背後,至少蘊含著一個被缺乏節製的欲望所支配的意念。這種意念不符常理而導致扭曲的心理。治理如此心病的良藥就是通過新的禅法把這種意念化解掉,進而把産生意念的欲望也化解掉。

  由此則有出家之人心不依物之無念禅的産生,無念作爲消解欲望的概念,成了一種以否定之否定的關系體現意念的禅,一種以無所追求爲追求的禅,即所謂無念禅。慧能大師所提倡的這種無念禅已經可以說是一種純粹的心理活動,也可以說是溯源于莊子的“坐忘”,無念之心無所不包即是心王。無念禅與身體活動無關,即心理與生理脫節。因此以心中的慧來作爲中國禅學也是和中國傳統觀念相符合的,從而形成中印兩地禅學之重大差別。

  摘自《覺群》2012年第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