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伏內心煩惱就是生活之道
有很多人問我,對一個想修學佛法的人而言,該如何開始修法。我想,修法有很多方式,但從總的角度來說,無論是運用什麼樣的方便道,目的都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貪嗔癡煩惱逐漸減少。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講解修學佛法就是在講生活之道。
我們信仰佛教的目的是爲了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能夠更加幸福。但是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僅僅是某個等待著我們死亡以後才能去的地方,想要成辦快樂,從今天就要開始努力。那麼,我們該如何在生活當中樹立佛教呢?首先就要端正自已的心態,因爲端正心態也是修法之一。
每個人平常的修法方式各有不同,有些著重于口誦,有些著重身作禮拜等不同的姿勢,有些人著重于淨觀,有些人著重于上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也有些則喜歡下施一切有情衆生等等,雖然運用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端正自己的心態。只要我們能在生活當中端正自己的心態,這就是一種修行。
要做到在生活當中端正自已的心態,首先就要懂得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果沒有認清自己的不足,也就很難做到端正自己的心態。這一點該如何理解呢?例如我們前兩天說過,凡夫的內心很容易産生傲慢心,一旦我們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人,內心就會散亂而忘失正念,因此作爲修行人,就要時時反觀內心,端正自己的心態。
例如我們的家庭是由不同的成員組成的,在承擔家務的時候,有些做得多一點,有些則會做得相對少一些。但是只要每個人的心中都是爲了家庭的美好而去從事的話,無論做多做少,家庭成員之間都會相處融洽,家庭的氣氛也會和諧美滿。
但是如果不懂得端正自己的心態,當自己家務做了多一點的時候就會心生煩惱:爲什麼自己要做那麼多呢?因爲家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家,爲什麼自己在做家務的時候,其他人不是坐在沙發上看報就是看電視?爲什麼只有自己不但要燒飯還要洗碗等等。當內心時時具有這種心態的話,恐怕家庭戰爭也就不遠了。
華智仁波切說:“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釋迦牟尼佛曰:“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因此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爲了修心,就是爲了減輕自己的煩惱,讓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衆生時時都在快樂當中,所以端正心態是快樂的根本,也是修學佛法的唯一方法。
當然,端正心態的層次有很多。對于初次開始嘗試調伏內心,端正心態的人而言,在處理世間事情時,能比以前做得更好一些的話,這也是一門修行。
例如在與家人同事相處的時候,就要時時反觀自己的內心,知道一切的不如意都源于自己的煩惱沈重。因爲無法認清自己過失,所以時時都以自己的觀點來要求別人。這樣一來,無意當中就形成一種自我特權,認爲別人必須按照自己的要求行持才是正確的,這種自我特權意識就是傲慢心,也是我們修法真正祛除的對境即五毒煩惱之一。這時候只要能提起這樣的正念,當然就是修行了。在家修行,也應該如是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