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對于平時世間生活就很幸福的人而言,如何令其生起出離心?

  問:頂禮仁波切!我覺得對于一個不幸的人來說,在遇到災難時往往更容易生起出離心,而對于平時世間生活就很幸福的人而言,對解脫反而就沒有什麼興趣。因此我想請教仁波切,在與他們交流之時,是否能以簡短的話語就概括出解脫的殊勝之處,讓他們聽聞之後就能生起對因果的畏懼心或者是觸發他們的善心,不用長篇大論,都能去追求解脫,這一點如何才能做到?

  答:你問的這個問題,我想也是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傳講佛法時候的希望。世尊傳講佛法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遵從釋尊的教言,得到更多的快樂,但是當時信仰佛教的又有多少呢?我們從曆史記載當中也可以了解到,這樣的人並不多。因爲信仰佛教本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們時時都在講解人身難得,若要是人人都能信仰佛教,並且在聽聞一兩句教言之後就能改變自己的心態,那麼人身也就不難得了,因爲信仰佛教太容易了,是嗎?

  但要記住,想要得到暇滿人身要具備叁個條件。第一、能對佛法生起信心者,往昔是一個持戒的人。無論是叁皈依戒、小乘別解脫戒還是大乘菩薩戒乃至密宗的誓言,他都能清淨地守持。第二、前世已經行持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度波羅蜜,第叁、宿世發願能在未來的時候獲得十八種珍寶人身。如果不具備這叁個因,今生是很難獲得十八珍寶之人身的。

  當然我們內心都希望世上所有人都能信仰佛教,能消盡自己的煩惱獲,都能成辦解脫,獲得快樂。但實際當中,有時候可能目光短淺的人,只能看見眼前的景象,只要物質條件稍微豐盛一些,就覺得自己已經很快樂了。因爲他的眼光好像近視眼一樣,只能看得到這麼遠,再遠一點就看不見了。這時候想要改變他的心態,可能要具備多方面的條件。因此,這時候可以爲他多講解一些輪回過患等理趣。

  但我想,恐怕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聽得進去這些道理。即便它是真理,但是在有些人面前,他可能就不覺得是真理,如果人人都能接受這些見解的話,我相信世上沒有一個不信仰佛教的人。

  佛教誕生于亞洲,往昔由于通訊不發達緣故,西方有誰知道什麼叫做佛教嗎?近代的時候,愛因斯坦曾經在他的論文當中贊揚過佛教,認爲佛教是很珠勝的。但即便是大家都認爲愛因期坦的大腦是非常曆害,也敬佩愛因期坦,但愛因期坦說出來的這些話,所有人都相信嗎?不,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相信。原因是什麼?信仰佛教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需要具備多方面的因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