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基因就自己出現了似的。大腦衍生思惟就象肝藏分泌出膽汁一樣。
正如羅達诃裏濕努所說,在唯物論者的眼裏,相信另外一個世界的存在,是一種虛假的、懦弱的、女人氣的、膽怯的、害怕和虛僞的表現。
根據基督教,人是沒有過去世,唯有現在一生給人准備到永恒的天堂或地獄。無論它們被認爲是實在之地,還是一種境界,人的未來或是在天堂裏享受無盡的快樂,或是在地獄裏遭受無際的痛苦。因此,人死後沒有滅盡,他的歸處是靈魂永恒。
叔本華說:“任何一個認爲自己從無而生之人,一定會認爲他再次回歸虛無。永恒的存在在他存在之前消失,第二永恒開始,由此他將不停的誕生。這是一種魔鬼般的觀點。”
相信過去和現在的印度教信徒們不說人死之後一切不複存在,他們也不說人死後就得以永恒,但認爲過去和未來是一無休無止的循環系列。在他們看來,只要生命中受到業力的牽引,生命之流就會永不停留地生存下去。到了一定程度後,人的本靈會重新回歸到派生出靈魂的絕對實體(paramatma)之中。
佛教相信當下的存在,並以現在爲基礎,論辯過去和未來。正如一盞電燈是無形電流的外在表現形式。同樣的,人只不過是無影無迹業力的外部顯現。燈炮說不定會損壞,燈光也許會消失。但是電流卻仍然存在,燈光可以由另外一只燈炮而重新生起。同樣的,業力不因有形肉體的分散而受任何擾亂,它從現前的意識中延展出來,導引後一生新意識的生起。在這裏,電流就如同業力,燈炮可以比作是父母産生的最初胚形。
過去的業引發現在的生;現在的業,夥同過去的業,成就未來。現在是過去的産物,又轉過來成爲未來的父母。
因此,死亡並不是一個人的最終完結。雖然這一特殊的生命階段結束了,但是,驅使它繼續生存的業力並沒有被消滅。
人死後,只要有無明和貪欲之水的生養,生命之流將無限的持續下去。一般來說,人死後不一定再得人生,因爲人類不是唯一的有情衆生。另外,地球,幾乎是宇宙中的一微粒,也不是有情衆生僅能得以再生的地方。有情衆生可以把其它界趣作爲棲息之地。 (6)
如果一個人希望終結此無常生死輪回,他可以達到目的,從根本上斷除形形色色的貪欲,獲證涅槃,正如佛陀和衆阿羅漢一樣。
人將到哪裏去
他可以到任何一個他希望和喜好之地,如果他勝任適應的話。如果他沒有什麼別的期望,他就由事物本身的規律來決定他的道路,他將依據自己的業力到達一個他應得之地。
“爲什麼”是我們最後一個問題。
爲什麼成爲人
生命有何目的
這是一個值得爭論的問題。
唯物論者的觀點是什麼
科學家們回答:
“生命有目的嗎
是什麼,在哪裏,
又在何時
衍生于太空,而有宇宙,太陽,地球,生命,人類,以及其它。
但是,至于目的而言,誰的
何時
爲什麼
一無所有。”
因爲唯物論者把他們自己完全框限于感官數據和眼前的物質利益,忽視了精神價值。他們持有一種與道德論者針鋒相對的思想。在他們看來,沒有追求目的之人可言,因爲本來就不可能有什麼目的。非有神論者,佛教也在此範疇之內,不認爲有一開天辟地的決意者。
“誰使孔雀如此五彩缤紛
誰使杜鵑鳥鳴叫得如此美妙動聽
”這是唯物論者把萬事萬物歸結爲自然規律所致的一個主要論點。
“吃喝玩樂,衆生皆以死亡來結束生命。”這好象就是他們學說的道德理想。他們認爲,正如羅達诃裏濕努所寫:“道德是一種迷惑,唯有享受才是真實。死亡是生命的終了。宗教是愚昧的心智失常,精神病毒。一切善美、高貴、清淨和慈悲皆會消亡。這種理論代表了享樂主義和自私自利,是對他們強烈欲望的粗糙證實。人們沒有必要控製情欲和本能,因爲這些是人類的自然財産。 (7)
《攝一切見論》雲:
“盡情地享樂,當生命屬于你時,
沒有誰能逃脫死神追尋的眼睛;
一旦他們燒毀了我們的形體,
怎樣才能重新獲得
”
“當生命存在時,生活快樂,即使欠債累累,也要以酥油爲生。”
現在,讓我們再從科學中挖掘對“爲什麼”這個問題的解答。
應該注意的是:“科學是對事物的研究,是對“是什麼”的研究,宗教是對理想的研究,是對“應該怎樣”的研究。”
京阿特一湯母森主張科學是不完善的,因爲它不能回答爲什麼這個問題。
涉及到終極目的時,貝特俄西彌談到了叁種觀點,即有神論、
泛神論和化現論。“第一種,”他寫道,“認爲上帝創造了世界,頒布了一切自然規律,因爲他預見到有時善美之事將要被變革。在這種論點中,目的清清晰晰地存在于上帝的思想中,上帝在他所創造的一切之外。
“在泛神論的形式中,上帝不在宇宙之外,只不過從整體來講。它就是宇宙,因此就不可能有創造的行爲。但在宇宙裏卻有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它促使宇宙根據可以說是整個過程中就存有的計劃發展。
“在化現論中,目的就更加盲目。宇宙中的前一階段預示不到後一階段的任何事物,只不過有一種毫無目的導至變化的沖動,這種變化帶來了更加完善形式的存在。所以,相當晦澀模糊地說,目的就隱存于起始之中。 (8)
我們不對此作任何評論,這些僅僅是不同宗教或偉大思想家持有的觀點而已。
不管有沒有終極目的,但有一個問題,就是燈蕊蟲、蛇、蚊蟲等是否有價值,或狂犬病是否有存在的意義。人們怎樣解釋邪惡問題
地震、洪水、瘟疫和戰爭是不是被預先設計好了的
俄西彌闡述了自己對終極目的的看法後,大膽地宣稱:“無論怎麼說,爲什麼要榮耀人類
獅子和老虎又怎樣呢
它們沒有象我們這麼多地傷害動物,它們又比我們美麗得多。螞蟻又怎樣?它們比任何一個法西斯更有能力管理好一個聯合體。難道說一個夜莺,或雲雀,或鹿的世界不比我們這個充滿殘酷、非正義和戰爭的世界更美好
信仰終極目的者絞盡假有的理智,但是他們的著作使人們又産生懷疑。如果我被授有萬能的神力,或者有一百萬年的時間進行實驗,那麼,作爲我努力的最終結果,我將不會認爲人有許多妄自尊大之處。(9)
根據不同的宗教,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印度教認爲,生命的目的在于“同梵天合一”或“重新回到衍生其靈魂的神我之中。”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說:“生命是爲了榮耀上帝,永遠使上帝快樂。”
作爲某一宗教的普通信徒,爲了獲得他們至高安樂,永恒不死的天堂,他會不會准備放棄地球上他緊緊執著不放的生命
實在是值得懷疑!
那麼,佛教怎樣來回答這個“爲什麼”的問題
佛教不承認造物者的存在。因此,從佛教的觀念來看,不可能有強迫注定的目的。佛教也不倡導左右人們未來,毫無自由行爲的宿命論、決定論或預先注定論等。因爲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由意志變得徹頭徹尾的滑稽可笑,生命則成爲一名副其實的機器。
受自己過去所作所爲、生長條件和環境的影響,人的行爲在很大程度上多多少少是很機械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講,人是可以利用他的自由意志。一個人從懸崖上跌落下來,將會掉到地上,就如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在這種情況下,他無法施展他的自由意志,雖然他有思想而不同于石塊。如果他在懸崖上向上攀登,他當然可以行使他的自由意志,依照他的希望行事。反過來說,一塊石頭就沒有自行其事的自由。一個人有能力選擇正確和錯誤,善良和邪惡。他既可以仇視,也可以友好的方式對待自己和他人。這完全取決于他的思想及其發展狀況。
雖然人生沒有一個特別的目的,但是人可能自由地樹立生命的目的。
然而,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奧斯本茨基寫道:“有些人說生命的意義在于服務,在于放棄自我,在于自我犧牲,在于抛棄一切,乃至生命本身。其他人宣稱生命的意義在于享受生命,在于從最終死亡的恐怖感中獲得解脫。有些人講生命的意義在于完美,在于創造超越墳墓以外的美好未來,或者屬于我們自己的未來。另外一些人則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走向不存在。更有另一些人說生命的意義在于人類的盡善盡美,在于地球生命的組織化。不過也有一些人斷然否決知曉生命意義的任何可能性。”
一位博學的作家批判了所有這些觀點,說:“所有這些解釋的錯誤就在于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竭盡試圖在生命之外發現生命的意義,無論是在人類未來,或者是超越墳墓以外,或者是疑惑不解的存在,或者是貫穿持續轉世自我的演變,總是在當下人生之外的某一物上尋找。但是,如果人們稍微向自身看一看,那麼,他們將會看到,實際上生命的意義並不怎麼迷糊不清。生命的意義在于知識。” (10)
在一個佛教徒看來,生命的意義在于圓滿覺悟,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來面目。這一目的可以通過完美的行爲,心智的培訓,深刻的智觀來實現,或換句話說,通過奉獻和完美。
奉獻包含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徹底無我的精神,它促使一個人爲其他衆生服務;完善包括了絕對的純潔和無上的智慧。
[注]
(1)奧斯本茨基,《第叁工具論》,第8頁。
(2)一次閃電的時間中,或許千百個億的刹那將會生起。
(3)爵士查爾斯雪林頓,《生命的展開》,第32頁。
(4)奧斯茨基,《第叁工具論》,第125-126頁。
(5)羅達诃裏濕努,《印度哲學》,第一卷,第278頁。
(6)“在銀河系中,大概有一百萬個生命可能存在的行星系。”
(7)《印度哲學》,第一卷,第201頁。
(8)伯特倫·路斯爾,《宗教與科學》,1960,第191頁。
(9)伯特倫· 路斯爾,《宗教與科學》,1960,第221-222頁。
(10)《第叁工具論》,第192頁。
《《覺悟之路》第四十四章 生命之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