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四十叁章 八種世間法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出躍經》

  八世間法

  此是非顛倒的世間並非到處都是玫瑰,也非盡是荊棘。玫瑰花柔軟、美麗、芳香,但是,使其得以生長的莖卻布滿了毛刺。玫瑰就是玫瑰,毛刺就是毛刺。因爲玫瑰.人們就不多管毛刺,也沒有人因爲毛刺而輕視玫瑰。

  就樂觀主義者而言,這個世界是絕對是美好。就悲觀主義者而言.這個世界完全是痛苦。但是,對于一個真實主義者來說,既不是絕對的美好,也不是完全的痛苦。從現實出發,這個世界充滿了美麗的玫瑰和尖尖的毛刺。

  聰明之人不會陶醉于玫瑰花的美麗,而是如實地認識它。明白了荊棘的本性,他將正確對待它,從而謹慎小心,不受其傷害。

  如問鍾擺不停地左右搖晃,四對順逆之法充滿了這個世界。每一個人在此生命之流中都不得不面對它們。

  它們是利(labha)衰(alabha),稱(pasamsa)譏(ninda),譽(yasa)毀(ayasa),樂(sukha)苦(dukkha)。

  

  利和衰

  作爲一慣例,商人總有得有失。獲得了利益或利潤則心情舒暢,這是人之常情。就其本身而言,這並不錯。這些正當的或非正當的利益給予一般人追求的快樂。如果沒有這些快樂的時刻,即使是短暫的,生命將失去生存的價值。在這個競爭激烈,秩序混亂的世界中,人們很少享受得到真正使其心情快樂的幸福了。不過,這樣的幸福,雖然是物質方面的,也有利于人們的健康和長壽。

  問題就出現在虧損時。一個人能微笑地接受盈利,但不是損失。當有些人難以承受虧損時,常常導致精神崩潰,有時甚至自殺。正是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人們應該表現出道德勇氣,保持心態平衡。在與生活相抗爭中,每一個人都有曲折的起伏。一個人應特別准備好吃虧,這樣,失望就會隨之減少。

  當東西被偷,一個人很自然地會感到傷心。但是,傷心不能使人找回丟失的東西。他應這麼想,有人由此而獲得了利益。雖然說是非正當的,希望他幸福快樂!

  或者,一個人可以這樣安慰自己:“只不過是一點點損失。”他或者可以以更高的哲學態度來看待這件事:“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被叫做我或我所。”

  在佛陀時代,曾有一位女士以飯食布施舍利弗尊者和其他僧人。當她正在供養僧衆時,有人給她送來一張紙條,上面說,她的丈夫和她兒子在前往解決紛爭的途中遭到襲擊而被殺害。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平靜地把紙條放進腰間的口袋裏,繼續爲僧人添菜加飯,仿佛什麼事都沒發生。另有一位婦女,拿著一瓶酥油來供養僧衆,不小心跌倒在地,摔破了油瓶。舍利弗尊者想,這位婦女肯定會因酥油的丟失而傷心,便安慰她說,一切可能損壞的東西終究會損壞。這位富有智慧的婦女平心靜氣地說:“智者,這樣的丟失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我剛才收到消息說,我的丈夫和孩子被人謀害了。我把寫著這消息的紙條放在口袋裏,抑製住自已的悲傷。雖然我失去了親人,但我還是前來供養諸位尊者。”

  這些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敢氣概,應該得到高度贊賞。

  有一次,佛陀在一個村莊裏乞食。由于魔王的作祟,佛陀沒有討到一口飯食。當魔王帶著譏諷的口吻問佛陀是否饑餓時,佛陀安祥地解釋了從煩惱中解脫之人的精神狀態,回答道:“噢,我們沒有煩惱,我們幸福快樂。我們將是喜悅的享用者,猶如光音天之天人。”

  另外一次,佛陀和他的弟子們應一婆羅門邀請,在一個村莊裏安居(vassa)。但是,這個婆羅門徹底地忘記了照應佛陀和僧團所需的義務。在這叁個月中,雖然舍利弗曾自願以神通化緣食物,但是佛陀從未抱怨,心滿意足地食用馬販子布施的喂馬飼料。

  維莎诃是佛陀主要在家女弟子。她常常穿著一件十分昂貴的外套,禮訪寺院,解決佛陀和憎衆的生活所需。一進寺院,她就脫掉外套,交給女仆保管。有一次女仆回家時沒注意,把衣服丟在寺院。阿難陀尊者看到了,就把它收起放在一個安全地方,等維莎诃下次來寺院時還給她。當維婆诃發現丟失了衣服,就讓女仆回去尋找,但告誡她說,如果任何一個比丘摸了衣服,就不要拿回了。來到寺院一問,女仆才知道,阿難陀尊者已經把它保管起來。回家後,她把這件事報告了維莎诃。維莎诃來到寺院,詢問佛陀她應怎樣把出買這件衣服的錢用來做功德。佛陀示意她爲僧團建造一座寺院。因爲衣服的價值太昂貴,沒有一個人買得起,她自己就出錢買下,建造一座寺院贈送給僧團。供養結束後,她對女仆表示感激之情,說:“如果不是你無意丟失了我的衣服,我就沒有機緣完成這件功德。請共同分享這種功德。”

  她沒有因暫時的丟失而不開心,也沒有責怪女仆的粗心大意,而是感謝她給自己提供了奉獻的機緣。

  對那些因仆人的缺點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的人來說,修養高雅的維莎诃的這種典型態度應永記在心。

  一個人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遭遇損失,這種損失通常是接二連叁的,而不是偶爾發生。他必須以男子漢的勇氣努力忍受。他必須以舍離的心態面對它,把這看成是修習此高尚品德的殊勝因緣。

  譽和毀

  稱頌和誹謗是另外一雙不可回避的世間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們經常與我們相遇。

  我們喜歡頌揚,討厭中傷。稱頌使我們歡心喜悅,中傷使我們沮喪。我們希望成名,期待著看到自己的名字照片出現在報紙上。當我們的事迹,無論多麼微小,公布于衆時,我們就高興萬分。有時,我們還要尋找不應有的宣傳。

  爲了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現在雜志上,有些人樂意花費任何代價。爲了獲取名譽,有些人甘心行賄,或捐贈豐厚的錢財給當政者。爲了出風頭,有些人通過供養數百名僧人,乃至更多,以顯示他們的慷慨,但是卻對貧困潦倒,需要幫助的痛苦鄉鄰熟視無睹。有人或許會控告和懲罰一個因饑餓難忍、到花園偷吃椰子之人,但爲了得到一個好名聲,他會毫不猶豫地捐贈一百個椰子。

  這些是人類的缺憾。大多數人做好事甚至帶有不可告人的動機。在這個世界,行爲公正,無私之人很少了。即使行善之人的動機不怎麼純潔,但是他們的善行有益之事也應得到祝賀。大多數世俗之人都有一些秘密。不過,有誰能百分之百的完美呢

  有多少人行善的動機是絕對的純潔

  又有多少人是徹底的利他主義者

  

  我們無需追尋名聲。如果我們應該得到名譽,用不著尋找,它自己會來到我們面前。蜜蜂被鮮花所引而釀蜜,但是花朵卻從未邀請蜜蜂。

  當我們名聞遐爾之時,我們確實自然感到快樂,會特別的高興。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名聲、榮譽和輝煌統統歸至墳墓。它們消失在虛空之中。它們雖然十分動聽,但盡是一些空洞的言語。

  誹謗又怎樣呢7它既不動聽,也不會使人開心。當有些惡意中傷傳到我們耳朵時,我們無疑會氣惱。當這些所謂的傳說不符事實,完全是誤傳時,我們心靈上的創傷會更大。

  一般來說,建造一壯觀的大樓需要幾年的時間。但是在一兩分鍾之內,它就會輕易地被現代化毀滅性武器摧毀。有時,一個人需要幾年,乃至一生的時間樹立自己的名聲,但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來之不易的名聲就會毀于一旦。沒有一人能逃脫由邪惡的“但是”起句的破壞性評論。是的,他很好,做這又做那,但是……。他的所有完美的記載全因所謂的“但是”而黯然失色。你或許可以過著覺者的生活,但是,你將無法不受批評、打擊和侮辱。

  在佛陀時代,佛陀是最爲聞名,而受到的誣蔑又是最多的宗教導師。

  偉人常常不被人所知;即使被人所知,那也是誤知。

  佛陀的一些反對者傳出謠言說,有一個女人經常在寺院過夜。但這一肮髒的陰謀失敗後,他們又在公衆中散布謊言,說佛陀和他的弟子們謀害了那個女人,並且把她的屍體埋在寺院內一塊殘花垃圾堆裏。當他賦有曆史性的使命獲得成功,許許多多善男信女在他的僧團受戒出家時,他遭到敵手的大肆誣蔑,說他搶走了母親的兒子,使妻子失去丈夫,阻礙了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所有這些損壞他高貴品質的詭計都落空後,他自己的堂弟,深藏嫉妒的弟子從山上用石塊向他砸來,試圖加害于他。

  作爲佛陀,他不可能被殺害。

  如果說,清淨無染的佛陀也有如此這般的悲傷命運,那麼凡夫俗子又該怎樣呢

  

  你爬山爬得越高,你就越顯得突出,而在別人看來就顯得更小,你的背影也就暴露無遺,而你的正面卻不被人所見。這個吹毛求疵的世界展露出你的缺點和錯誤,掩蓋了你優良品質。揚谷機吹走了糠皮,保留了稻谷,相反的,過濾器留下來的是粗糙的沈澱,流走的是甜蜜的果汁。富有修養之人取其精華,去除糟粕,而沒有修養之人保留糟粕,拒絕精華。

  當你被人錯誤地看待,有意或無意,或不公正地報道後,正如愛潑卡迪道斯所說,聰明之人應這樣說:“由于他與我只不過是一般相識,且知我甚少,我受到輕微地批評。如果我讓人了解得更多,對我的控告將會更爲嚴重,更加巨大。”

  人們無需浪費時間,糾正不實之言,除非環境逼迫你澄清事實。當你的敵人看到你受到傷害時,他會得到一種滿足。這正是他所期待的。如果你無動于衷,這樣的瞎說亂編將無人理睬。

  看到他人的錯誤,我們應視而不見。聽到不公正的批評,我們應聽而不聞。說別人壞話之時,我們應如聾若啞。

  要想製止虛假的非難和流言蜚語的傳播是不可能的。

  世間之路充滿了艱難曲折和不平,消除它們是不可能的。但是,假如有這些障礙,而我們又不得不在其上行走,我們應該穿上一雙拖鞋,無害地行走,而不要試想去除它們,這是不可能的。

  佛法教導說:

  如獅子不因響聲而顫抖。

  如微風不粘網孔。

  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

  如犀…

《《覺悟之路》第四十叁章 八種世間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