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牛獨來獨往。
作爲森林之王,獅子無恐無懼。它們的本性就決定了它們不會因其它動物的吼叫而害怕。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可能會聽到惡劣的傳說,不實的非難,無遮之口鄙視的評頭論足,同獅子一樣,我們連理都不要理。同飛標一樣,它們將會被反彈回去。
無論看家之狗如何吠叫,商旅之隊仍是一往向前。
我們生活在這一渾濁的世界之中。無數蓮花由此而生起。沒有被汙水染汙,它們美化著這個世界。如同蓮花一樣,我們應努力過著無過的高尚生活,不管那些可能灑在我們身上的汙泥濁水。
我們應該想到是汙泥,而不是玫瑰可能會向我們飛來。這樣,我們就不會有失望之感。
我你應不斷修習無著,雖然這很不容易做到。
我們獨個生來,獨自死去。
在這個世間,無著就是幸福。
不要理睬無遮之口的惡毒之箭。我們自己將以盡最大的能力行化衆生。
相當奇怪的是,偉人們紛紛受到誹謗、侮辱、毒害、絞刑、槍殺。
偉人蘇格拉底被毒死。高貴的耶蘇被殘忍的絞刑,仁慈的聖雄甘地被槍殺。
那麼,太善太美是不是很危險
是的。在他們有生之年,他們受到了批評、攻擊,乃至被殺攻害。他們死後被奉若神明,而大加歌頌。
偉人們從不計較名譽和中傷。當他們受到批評和誣蔑時,他們不燥不惱。因爲他們不是爲了名聲而服務,也從來不管他人承不承認他們的服務。“服務是他們的正當權益,而不是由此而生的結果。”
稱和譏
稱和譏是影響人類社會兩種更爲常見的現象。當受到贊美時,一個人自然會心花怒放,而當受到責怪之時,一定會很愁眉不展。
受到稱揚和批評,佛陀說智者既不得意也不沮喪,如同堅石穩固不變,不被風所搖動。
如果說是應得的話,贊美是非常順耳的;非應得之贊美,比如迎奉拍馬,雖然動聽,卻是一種欺騙。不過,如果我們聽不到這些言詞,這些聲音就對我們不起任何作用。
從世俗的觀點看來,贊美之言能夠長久。美言幾句,則能輕易獲得好處。開始講話之前,一句誇獎就足以吸引觀衆。如果一開始,發言人贊美觀衆幾句,觀衆將會全神貫注聽講。如果他一開始就批評觀衆,則反應將不會令人滿意。
有修養之人既不依附阿臾奉承,也不希望別人拍馬迎合。對值得贊美之事,他們毫無嫉妒地盡情贊美。對應該批評的,他們以悲憫之心,而不是蔑視的態度加以批評,以期改造他們。偉人們受到了解他們的偉人和平民的高度頌揚,雖然說,他們本人對這些頌揚完全不放在心上。
許多深知佛陀之人以自己的方式歌頌佛陀的品德。優波離,一個剛剛皈依佛陀的百萬富翁虔誠地贊美佛陀,當場列舉了佛陀的百種不可思議功德。現在,佛教徒仍然一面觀想佛陀的聖像,一面稱頌佛陀的九大功德。對一個虔誠的信徒來說,這些是禅觀方法。這些美好的品德對其信徒來說仍具巨大的啓迪性。
什麼是責難?
佛陀說:“話多之人受責難。話少之人受責難。沈默之人亦受責難。在這個世界,無一不受責難者。”
責難好象是人類的共同遺産。
佛陀評論道,在這個世界,大多數人缺乏紀律。佛陀又說,正如在戰場上的戰象忍受著四面八方射來的利箭,同樣地.我受到許許多多的侮辱。
愚昧、邪惡之人專門喜歡尋找他人的不足缺點,而不是善良和美好優點。
除了佛陀,沒有一人是百分之百的完美,也沒有一人是百分之百的惡劣。我們最好之人身上有邪惡之處,最壞之人身上有善德。佛陀教誡說:“當受到打擊、辱罵和誹謗時,有人默默地忍受,我說此人雖未得涅槃,即在涅槃之中。”
一個人行善的出發點可能是最好的。但是,外部世界往往錯誤地理解了他,猜測歸納他行善的動機,而這些猜測又往往是他想都沒有想到的。
一個人可能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服務幫助他人,有時甚至自己負債累累,變買自己的財産,解救困難中的朋友。但是,在這迷妄的世界中,得到他幫助之人將羅集他的缺點,敲詐勒索,損害他的高尚品質,得意地看著他的毀滅。
在本生故事中,記敘了這樣一個傳說,音樂家古谛羅把他所知道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全都教會了他的學生。但是這一忘恩負義的學生卻妄圖與他的老師相爭,試圖損壞他老師的名譽。但是他終究沒能成功。
提婆達多,佛陀的弟子和堂弟,具足神通,不僅試圖玷汙佛陀,也曾妄想謀害佛陀,把一塊石頭扔向在下面來回散步的佛陀。但這些都以失敗而告終。
沒有一位宗教導師象佛陀那樣受到如此高度的稱頌,如此尖銳的批評、辱罵和非難。這就是偉人的命運。
在一次公共集會中,一個名叫婆伽的卑鄙女人假裝懷孕,誣陷佛陀。佛陀面帶微笑地忍受著這樣的侮辱。最後佛陀的清白得以澄清。
有人控告佛陀在弟子們的合謀之下殺害一婦女。非佛教徒猛烈地批評了佛陀和他的弟子們。阿難陀尊者忍受不了,請求佛陀離開到另外一個村莊。
“阿難陀,如果那些村莊的人也辱罵我們,我們應怎麼辦
”
“那麼,世尊,我們將再前往另一個村莊。”
“這樣的話,阿難陀,整個印度將沒有我們容身之地。忍耐一些,這些辱罵將會自然終止。”
摩登伽耶是—位王記。由于無知,她的父親曾希望把她嫁給佛陀。佛陀講說了美貌外表的空洞和虛幻,爲此她懷恨在心。後來,她雇傭了一些醉漢在公共場所辱罵佛陀。佛陀以圓滿的平等之心,忍受了這些侮辱。最後摩登伽耶不得不受到她惡行的痛苦報應。
受侮辱是人類的共同命運。你奉獻的越多,越偉大,你越有可能受到侮辱和怠慢。
耶蘇受到侮辱、漫罵和絞刑。
蘇格拉底受到他妻子的侮辱。每當他外出幫助他人,他那易怒的妻子總是對他大加辱罵。有一天,她身體不佳,沒有例行無法無天的謾罵,蘇格拉底滿臉不高興地離開家門。他的朋友問他爲什麼不開心。他回答說,因爲他妻子身體不佳,那天沒有罵他。
“你本應該高興才是,因爲你沒有受到令人討厭的辱罵。”他的朋友評論道。
“噢,不,當她罵我之時,我得到實踐忍辱的機緣。今天,我失去了這一機會。這就是我不高興的原因。”哲學家回答說。
這是所有人應該牢記的一課。
當受到侮唇,我們應該這麼想,我們獲得了修習忍辱行的大好機緣。我們應對我們的對方表示感謝,而不是感覺受到冒犯。
樂與苦
樂與苦是最後一相對世法。它們對人類的影響力最爲強大。
人們能夠接受的是快樂(sukha),而難以忍受的是痛苦(dukkha)。一般的快樂就是欲望的滿足。貪求之事得到之後,我們馬上希求另一種類型的快樂。我們自私的欲望就是如此的不知滿足。對于普通人來說,最大而且是僅有的快樂就是物欲享受。勿庸置疑,希求、獲取、以及憶想這些物質主義者高度珍惜的物質享受,確實能給予人短暫的快樂。但是,它們是一種幻影,是無常變化的。
財富的擁有能否給人真正的快樂?如果是這樣的話,百萬富翁就不會想到要自殺了。在一個物質發展到極點的國家中,大約有百分之十的人精神不健康。如果說財富的占有就能提供真正的快樂,那麼爲什麼會如此呢
世界的主宰者們創造真實的幸福
亞曆山大曾不可一世地侵略印度,一路勢如破竹,占領全國,最後因沒有更多可占據的領土而歎息不已。
頭戴皇冠的皇帝和國王們總是很快樂嗎
掌握國家政權的國家領導人的生命常常是朝不保夕。聖雄甘地和肯尼迪的慘死就是很鮮明的例證。
真正的幸福來自心內,它不可以財富、權力、榮譽和征服來衡量。
如果這樣的世間之物是通過強迫或不公正手段獲取的話,或濫導誤用,乃至以執著的眼光看待,對于它們的擁有者來說,它們就是痛苦和災難的根源。一個人的快樂也許是另一個人的痛苦。對一個人來說是佳肴和飲料,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毒藥。
佛陀爲在家居士例舉了四種快樂。他們是擁有的快樂,即:健康、財富、長壽、相貌、享受、財産、精力、孩子等。
第二種就是從這些擁有中獲取的快樂。平常之人希望從中得到享受。佛陀沒有勸誡所有的人潛心寂靜,放棄他們的世間之樂。
財富的享受,不僅在于把它們用在自己身上,而且爲了他人的福利,要把它們布施給他人。我們的所有享受只不過是暫時的。我們丟下我們的一切擁有而死去,而我們所帶走的就是我們所給予的。我們用世間之財富廣行善業會使人們永遠懷念我們。
不欠他人之債是另外一種快樂。如果我們滿足于我們既有的,勤儉持家,我們不需成爲任何人的負債者。負債之人總是生活在精神的痛苦之中,並要對他們的借債人表示感恩戴德。雖然窮一點,但是一身無債,一個人將會感到一種解脫。精神上獲得一種快樂。
對于在家居士來說,以無過爲生是最大幸福之一。無可責備的生活對自己、對他人都是一種福益。他受到衆人的推祟,得到他人安祥氣氛的影響,他自己會感覺到更爲快樂。但是。應該說明的是,要想得到衆人的好評是極爲困難的。品德高尚之人關心的只是沒有過失的生活,而不在乎外界的認可與否。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以享受爲快樂,而另外一些人以追求舍離爲快樂。沒有執著,或超越物質享受是精神享受者的快樂。從痛苦中獲得解脫的涅槃之樂是一切快樂之最。
我們喜歡普普通通的快樂,但對于難以忍受的相對之苦卻厭惡不已。
痛苦和不幸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
當我們面對自然的年老之時,我們就痛苦。我們不得不以平等之心忍受年者之苦。
比忍受老苦更爲痛苦的就是對疾病的忍受。如果是長久之病,我們會感覺到不如死了的好。
甚至輕微的牙疼或頭疼有時也使人難受。
當生病之時,我們應以一切代價加以忍受,不必擔心害怕。我們必須如此地安慰自己,我們沒有患上更爲嚴重的大病。
我們經常同我們的親近之人分離。這樣的分離在我們心靈上造成創傷。我們必須明白,一切聚合終究離散。這個時候是我們修習舍離的最好機緣。
我們有時不得不與我們厭惡的不快之人之物相會。我們必須忍受他們。這也許是我們在承受我們過去或現在之業的果報。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適應新的環境,想方設法克服困難。
既使是圓滿覺悟、去除一切煩惱的佛陀也不得不忍受因疾病或事故而引起的身體痛苦。
佛陀經常頭疼。他最後一場大病給他的身體上帶來極大的痛苦。提婆達多曾想用石塊砸死佛陀,因此,佛陀的腳也被一塊石片砸傷,不得不進行手術。有些時侯,他被迫忍受饑餓,有時他只好以喂馬的飼料爲食。由于那些無法無天的弟子們,他被迫退居森林達叁個月之久。在森林之中,他睡在樹葉鋪成的地上,面對刺骨的寒風,但他以圓滿的平等之心入睡。在痛苦和快樂之中,他的精神總是保持鎮靜平衡。
在此娑婆世界的輪回之中,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死亡是一最大的悲傷。有時死亡不是一次性,而是連續出現,它們可能使人們精神失常。
般陀伽羅失去了她的親人,父母,丈夫,兄弟和兩個孩子,她由此而失去理智。佛陀勸化了她。
迦沙喬達彌失去了她的獨生孩子。她抱著已經死去的孩子,一路尋找救死之藥。她來到佛陀跟前,索取這種聖藥。
“不過,大姐,你能給我找來一些芥茉籽嗎
”
“當然可以,世尊。”
“但是,它必須來自死亡沒有出現之地。”
她找到了芥茉籽,但是找不到一塊死亡之神沒有出沒的地方。
她明白了生命的本質。
當一位母親被人問道,她爲什麼不因悲慘的失去獨生孩子而痛哭時,她回答說:“沒有叫來,他來了;沒有告訴一聲,他走了。他怎麼來的,也怎麼走了。我們爲什麼要爲他而痛哭呢
而痛哭又有什麼用呢
”
正如果實從樹上掉下一樣,或嬌嫩,或成熟,乃至熟透,同樣地,我們在我們幼年、青年、老年死去。
太陽在東方升起,只在西方沈沒。
鮮花在早晨盛開,要在傍晚凋謝。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無一人例外。我們必須以圓融的平等無礙的心態面對它。
“無論何物灑向大地,香甜或肮髒,
大地對一切都無動于衷。
永遠保持心靈的鎮靜和平衡,
對一切善惡不示憎惡和喜好。”
佛陀如是說。
當與世間之法相會之時,阿羅漢的心從未波動。
在利與衰,譽與毀,稱與譏,樂與苦中,願我們永葆平常鎮靜之心。
《《覺悟之路》第四十叁章 八種世間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