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之路》第四十三章 八种世间法▪P2

  ..续本文上一页牛独来独往。

  作为森林之王,狮子无恐无惧。它们的本性就决定了它们不会因其它动物的吼叫而害怕。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能会听到恶劣的传说,不实的非难,无遮之口鄙视的评头论足,同狮子一样,我们连理都不要理。同飞标一样,它们将会被反弹回去。

  无论看家之狗如何吠叫,商旅之队仍是一往向前。

  我们生活在这一浑浊的世界之中。无数莲花由此而生起。没有被污水染污,它们美化着这个世界。如同莲花一样,我们应努力过着无过的高尚生活,不管那些可能洒在我们身上的污泥浊水。

  我们应该想到是污泥,而不是玫瑰可能会向我们飞来。这样,我们就不会有失望之感。

  我你应不断修习无著,虽然这很不容易做到。

  我们独个生来,独自死去。

  在这个世间,无著就是幸福。

  不要理睬无遮之口的恶毒之箭。我们自己将以尽最大的能力行化众生。

  相当奇怪的是,伟人们纷纷受到诽谤、侮辱、毒害、绞刑、枪杀。

  伟人苏格拉底被毒死。高贵的耶苏被残忍的绞刑,仁慈的圣雄甘地被枪杀。

  那么,太善太美是不是很危险

  是的。在他们有生之年,他们受到了批评、攻击,乃至被杀攻害。他们死后被奉若神明,而大加歌颂。

  伟人们从不计较名誉和中伤。当他们受到批评和诬蔑时,他们不燥不恼。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名声而服务,也从来不管他人承不承认他们的服务。“服务是他们的正当权益,而不是由此而生的结果。”

  称和讥

  称和讥是影响人类社会两种更为常见的现象。当受到赞美时,一个人自然会心花怒放,而当受到责怪之时,一定会很愁眉不展。

  受到称扬和批评,佛陀说智者既不得意也不沮丧,如同坚石稳固不变,不被风所摇动。

  如果说是应得的话,赞美是非常顺耳的;非应得之赞美,比如迎奉拍马,虽然动听,却是一种欺骗。不过,如果我们听不到这些言词,这些声音就对我们不起任何作用。

  从世俗的观点看来,赞美之言能够长久。美言几句,则能轻易获得好处。开始讲话之前,一句夸奖就足以吸引观众。如果一开始,发言人赞美观众几句,观众将会全神贯注听讲。如果他一开始就批评观众,则反应将不会令人满意。

  有修养之人既不依附阿臾奉承,也不希望别人拍马迎合。对值得赞美之事,他们毫无嫉妒地尽情赞美。对应该批评的,他们以悲悯之心,而不是蔑视的态度加以批评,以期改造他们。伟人们受到了解他们的伟人和平民的高度颂扬,虽然说,他们本人对这些颂扬完全不放在心上。

  许多深知佛陀之人以自己的方式歌颂佛陀的品德。优波离,一个刚刚皈依佛陀的百万富翁虔诚地赞美佛陀,当场列举了佛陀的百种不可思议功德。现在,佛教徒仍然一面观想佛陀的圣像,一面称颂佛陀的九大功德。对一个虔诚的信徒来说,这些是禅观方法。这些美好的品德对其信徒来说仍具巨大的启迪性。

  什么是责难?

  佛陀说:“话多之人受责难。话少之人受责难。沉默之人亦受责难。在这个世界,无一不受责难者。”

  责难好象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佛陀评论道,在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缺乏纪律。佛陀又说,正如在战场上的战象忍受着四面八方射来的利箭,同样地.我受到许许多多的侮辱。

  愚昧、邪恶之人专门喜欢寻找他人的不足缺点,而不是善良和美好优点。

  除了佛陀,没有一人是百分之百的完美,也没有一人是百分之百的恶劣。我们最好之人身上有邪恶之处,最坏之人身上有善德。佛陀教诫说:“当受到打击、辱骂和诽谤时,有人默默地忍受,我说此人虽未得涅槃,即在涅槃之中。”

  一个人行善的出发点可能是最好的。但是,外部世界往往错误地理解了他,猜测归纳他行善的动机,而这些猜测又往往是他想都没有想到的。

  一个人可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服务帮助他人,有时甚至自己负债累累,变买自己的财产,解救困难中的朋友。但是,在这迷妄的世界中,得到他帮助之人将罗集他的缺点,敲诈勒索,损害他的高尚品质,得意地看着他的毁灭。

  在本生故事中,记叙了这样一个传说,音乐家古谛罗把他所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全都教会了他的学生。但是这一忘恩负义的学生却妄图与他的老师相争,试图损坏他老师的名誉。但是他终究没能成功。

  提婆达多,佛陀的弟子和堂弟,具足神通,不仅试图玷污佛陀,也曾妄想谋害佛陀,把一块石头扔向在下面来回散步的佛陀。但这些都以失败而告终。

  没有一位宗教导师象佛陀那样受到如此高度的称颂,如此尖锐的批评、辱骂和非难。这就是伟人的命运。

  在一次公共集会中,一个名叫婆伽的卑鄙女人假装怀孕,诬陷佛陀。佛陀面带微笑地忍受着这样的侮辱。最后佛陀的清白得以澄清。

  有人控告佛陀在弟子们的合谋之下杀害一妇女。非佛教徒猛烈地批评了佛陀和他的弟子们。阿难陀尊者忍受不了,请求佛陀离开到另外一个村庄。

  “阿难陀,如果那些村庄的人也辱骂我们,我们应怎么办

  ”

  “那么,世尊,我们将再前往另一个村庄。”

  “这样的话,阿难陀,整个印度将没有我们容身之地。忍耐一些,这些辱骂将会自然终止。”

  摩登伽耶是—位王记。由于无知,她的父亲曾希望把她嫁给佛陀。佛陀讲说了美貌外表的空洞和虚幻,为此她怀恨在心。后来,她雇佣了一些醉汉在公共场所辱骂佛陀。佛陀以圆满的平等之心,忍受了这些侮辱。最后摩登伽耶不得不受到她恶行的痛苦报应。

  受侮辱是人类的共同命运。你奉献的越多,越伟大,你越有可能受到侮辱和怠慢。

  耶苏受到侮辱、漫骂和绞刑。

  苏格拉底受到他妻子的侮辱。每当他外出帮助他人,他那易怒的妻子总是对他大加辱骂。有一天,她身体不佳,没有例行无法无天的谩骂,苏格拉底满脸不高兴地离开家门。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他回答说,因为他妻子身体不佳,那天没有骂他。

  “你本应该高兴才是,因为你没有受到令人讨厌的辱骂。”他的朋友评论道。

  “噢,不,当她骂我之时,我得到实践忍辱的机缘。今天,我失去了这一机会。这就是我不高兴的原因。”哲学家回答说。

  这是所有人应该牢记的一课。

  当受到侮唇,我们应该这么想,我们获得了修习忍辱行的大好机缘。我们应对我们的对方表示感谢,而不是感觉受到冒犯。

  乐与苦

  乐与苦是最后一相对世法。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力最为强大。

  人们能够接受的是快乐(sukha),而难以忍受的是痛苦(dukkha)。一般的快乐就是欲望的满足。贪求之事得到之后,我们马上希求另一种类型的快乐。我们自私的欲望就是如此的不知满足。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而且是仅有的快乐就是物欲享受。勿庸置疑,希求、获取、以及忆想这些物质主义者高度珍惜的物质享受,确实能给予人短暂的快乐。但是,它们是一种幻影,是无常变化的。

  财富的拥有能否给人真正的快乐?如果是这样的话,百万富翁就不会想到要自杀了。在一个物质发展到极点的国家中,大约有百分之十的人精神不健康。如果说财富的占有就能提供真正的快乐,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世界的主宰者们创造真实的幸福

  亚历山大曾不可一世地侵略印度,一路势如破竹,占领全国,最后因没有更多可占据的领土而叹息不已。

  头戴皇冠的皇帝和国王们总是很快乐吗

  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家领导人的生命常常是朝不保夕。圣雄甘地和肯尼迪的惨死就是很鲜明的例证。

  真正的幸福来自心内,它不可以财富、权力、荣誉和征服来衡量。

  如果这样的世间之物是通过强迫或不公正手段获取的话,或滥导误用,乃至以执著的眼光看待,对于它们的拥有者来说,它们就是痛苦和灾难的根源。一个人的快乐也许是另一个人的痛苦。对一个人来说是佳肴和饮料,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毒药。

  佛陀为在家居士例举了四种快乐。他们是拥有的快乐,即:健康、财富、长寿、相貌、享受、财产、精力、孩子等。

  第二种就是从这些拥有中获取的快乐。平常之人希望从中得到享受。佛陀没有劝诫所有的人潜心寂静,放弃他们的世间之乐。

  财富的享受,不仅在于把它们用在自己身上,而且为了他人的福利,要把它们布施给他人。我们的所有享受只不过是暂时的。我们丢下我们的一切拥有而死去,而我们所带走的就是我们所给予的。我们用世间之财富广行善业会使人们永远怀念我们。

  不欠他人之债是另外一种快乐。如果我们满足于我们既有的,勤俭持家,我们不需成为任何人的负债者。负债之人总是生活在精神的痛苦之中,并要对他们的借债人表示感恩戴德。虽然穷一点,但是一身无债,一个人将会感到一种解脱。精神上获得一种快乐。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以无过为生是最大幸福之一。无可责备的生活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福益。他受到众人的推祟,得到他人安祥气氛的影响,他自己会感觉到更为快乐。但是。应该说明的是,要想得到众人的好评是极为困难的。品德高尚之人关心的只是没有过失的生活,而不在乎外界的认可与否。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以享受为快乐,而另外一些人以追求舍离为快乐。没有执著,或超越物质享受是精神享受者的快乐。从痛苦中获得解脱的涅槃之乐是一切快乐之最。

  我们喜欢普普通通的快乐,但对于难以忍受的相对之苦却厌恶不已。

  痛苦和不幸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当我们面对自然的年老之时,我们就痛苦。我们不得不以平等之心忍受年者之苦。

  比忍受老苦更为痛苦的就是对疾病的忍受。如果是长久之病,我们会感觉到不如死了的好。

  甚至轻微的牙疼或头疼有时也使人难受。

  当生病之时,我们应以一切代价加以忍受,不必担心害怕。我们必须如此地安慰自己,我们没有患上更为严重的大病。

  我们经常同我们的亲近之人分离。这样的分离在我们心灵上造成创伤。我们必须明白,一切聚合终究离散。这个时候是我们修习舍离的最好机缘。

  我们有时不得不与我们厌恶的不快之人之物相会。我们必须忍受他们。这也许是我们在承受我们过去或现在之业的果报。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既使是圆满觉悟、去除一切烦恼的佛陀也不得不忍受因疾病或事故而引起的身体痛苦。

  佛陀经常头疼。他最后一场大病给他的身体上带来极大的痛苦。提婆达多曾想用石块砸死佛陀,因此,佛陀的脚也被一块石片砸伤,不得不进行手术。有些时侯,他被迫忍受饥饿,有时他只好以喂马的饲料为食。由于那些无法无天的弟子们,他被迫退居森林达三个月之久。在森林之中,他睡在树叶铺成的地上,面对刺骨的寒风,但他以圆满的平等之心入睡。在痛苦和快乐之中,他的精神总是保持镇静平衡。

  在此娑婆世界的轮回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死亡是一最大的悲伤。有时死亡不是一次性,而是连续出现,它们可能使人们精神失常。

  般陀伽罗失去了她的亲人,父母,丈夫,兄弟和两个孩子,她由此而失去理智。佛陀劝化了她。

  迦沙乔达弥失去了她的独生孩子。她抱着已经死去的孩子,一路寻找救死之药。她来到佛陀跟前,索取这种圣药。

  “不过,大姐,你能给我找来一些芥茉籽吗

  ”

  “当然可以,世尊。”

  “但是,它必须来自死亡没有出现之地。”

  她找到了芥茉籽,但是找不到一块死亡之神没有出没的地方。

  她明白了生命的本质。

  当一位母亲被人问道,她为什么不因悲惨的失去独生孩子而痛哭时,她回答说:“没有叫来,他来了;没有告诉一声,他走了。他怎么来的,也怎么走了。我们为什么要为他而痛哭呢

  而痛哭又有什么用呢

  ”

  正如果实从树上掉下一样,或娇嫩,或成熟,乃至熟透,同样地,我们在我们幼年、青年、老年死去。

  太阳在东方升起,只在西方沉没。

  鲜花在早晨盛开,要在傍晚凋谢。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无一人例外。我们必须以圆融的平等无碍的心态面对它。

  “无论何物洒向大地,香甜或肮脏,

  大地对一切都无动于衷。

  永远保持心灵的镇静和平衡,

  对一切善恶不示憎恶和喜好。”

  佛陀如是说。

  当与世间之法相会之时,阿罗汉的心从未波动。

  在利与衰,誉与毁,称与讥,乐与苦中,愿我们永葆平常镇静之心。

  

《《觉悟之路》第四十三章 八种世间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