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與善惡

  因果與善惡

  春節即將結束,大家歡聚的情形仿佛昨夜一夢,轉瞬即逝。開心被留在回憶裏,美食只能成爲回味,五彩煙花也只曾是天空的一瞬而已。除了業力,沒有什麼能跟隨我們到永遠。孝敬父母,關愛生命,懷有善念地度過春節,還是煩惱多多,大魚大肉,自私自利地享受假日,都將會産生不同的善惡果報。

  · 春節裏,人們團聚著、快樂著,也享受著各種美食。然而,幾乎沒有人想過,那擺放在餐桌上的令我們口腹之欲得到滿足的美味佳肴的背後,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也很少有人知道它會導致什麼樣的結局和後果。大家應當忏悔,否則便是自作自受。正如目犍連尊者所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當我不小心被熱水燙疼的時候,就會感到自己業障重,還會憶念起地獄的熱苦。由于業障太重,就會受到熱水的影響。業障清淨會表現爲不受地水火風的影響。祖師密勒日巴尊者,地不能埋,水不能淹,火不能燒,風不能摧,能超越和戰勝一切! 既然我們已經業障夠重,還可以再傷害動物嗎?難道真的不怕罪業加重嗎?

  · 善行絲毫積累終會圓滿,惡業點點去除終會清淨,煩惱時刻對治終會解脫,修行日日增上終會成就。

  · 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穿衣自己暖,自己喝藥自己好。同樣的,自己的因果要自己了,才能出離輪回;自己的罪業要自己消,才能超越叁界;自己的煩惱要自己斷,才能獲得解脫;自己的佛性要自己悟,才能成就佛果。

  · 從前有一位太子對臣民關愛、平等, 國王不接受他的博愛,把他趕了出去。太子流浪到別國,由于勞累, 在樹下睡著了。此時那裏的國王辭世,正值大臣們尋覓繼位者時,看見在樹蔭下睡覺的太子。太陽已走遠, 樹蔭卻仍然遮住太子, 大臣們覺得他不是普通人, 決定請太子作國王。這就是《法句經》中“如影隨著行”的故事。

  · 從前有一個乞丐,躺在王宮附近的一個路邊。他缺乏愛心,常心存惡意。很久以來,他一直期盼著王宮裏的國王盡快死掉,希望自己當上國王,並擁有宮殿的一切財寶與美色。這乞丐由于業力的感召和惡意報應,被一輛馬車壓死在路上,並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這就是《法句經》中“如車馬隨行”的故事。

  · 在生活的點滴裏,將一切的起心動念,若能種下善念,我們最終的收獲是幸福的,這便體現出“自己是自己的怙主”的真理, 這就是良性循環的力量;在生活的點滴裏,將一切的起心動念,若是種下惡念,我們最終的收獲是痛苦的,這更加體現出“自己是自己的敵人”的悲慘結局,這就是惡性循環的結果。

  · 古老的東印度格言所說:“如果你種下一個念頭,你收獲一個行爲。如果你種下一個行爲,你收獲一個習慣。如果你種下一個習慣,你收獲一個性格。而如果你種下一個性格,你收獲一個命運。”種下善的念頭,一定會收獲幸福的命運;種下惡的念頭,一定會收獲痛苦的命運。種下善念還是種下惡念取決于你自己。

  · 當今,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卻時常發生人心冷漠、喪失道德的事情。社會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科技層面,而是應該通過教育和正面、積極的信仰來喚醒人們的善心和良知。

  · 行善的果報是幸福和快樂,作惡的果報是憂慮和痛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果報是不可以用來相互交換的。

  · 我們現在擁有了很多東西,但會導致兩種不同結果。有欲望的人會變得更加貪婪,有福報的人會變得更加慷慨。

  · 有的孩子沒有用功,成績還很好;有的孩子認真努力,成績卻不佳;有福報的人沒有吃苦,也能擁有成功;福報不足的人一生勞累,卻失敗重重;身體健康的人不注重養生,仍然平安無病;身體虛弱的人小心調理,還是疾病纏身。這些都足以證明因果的存在,若沒有前世的因果,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 吃了甜的東西,就有甜的感受;吃了辣的東西,就有辣的感受;與他人建立友誼,則帶給我們快樂;與他人結成怨恨,就帶給我們痛苦;播撒良藥的種子,終會結出良藥,利人又利己;播種有毒的種子,就會長成有毒的果實,害人又害己。我們生活中的點滴離不開因果的現象,還有什麼理由不承認善惡因果的事實呢?

  · 很多人嘴上說不信因果,但他的所作所爲卻離不開因果的規律。人們爲了秋天的好收成而努力耕種,爲了未來的好前途而培養孩子,爲了富足的生活而拼命賺錢,爲了生老病死的保障而購買保險……就連口渴時要喝水,饑餓時要吃飯都是因果的現象。人們的生活點滴都離不開因果,又有什麼理由不信善惡果報呢?

  · 比如,金翅鳥在虛空中高高飛翔時,它的影子雖然沒有現出,但並非沒有身影,最終無論它降落在哪裏,黑糊糊的身影就會出現在那裏。同樣,所造的善惡果報,雖然暫時不一定會現前,但最終不可能不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如《功德藏》雲:“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

  · 當生命被殺害時,它們無法抗拒,也無處申訴,殺害生命的人即使沒有遭遇到現前的惡報,也並不意味著他可以心存僥幸、心安理得。如《百業經》雲:“衆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誰也無法逃脫因果的報應,也無法改變和阻擋因果規律的事實。這就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

  · 對于充滿愛心的人來說,無論遇到任何境況,與任何人接觸,他的生活總是溫暖的,人生永遠是精彩的;對于自私自利的人而言,無論遇到任何境況,與任何人接觸,他的生活總是冷漠的,人生總是乏味的。

  · 在這個世界上,成就的機會最高的是人類,墮落的可能性最大的也是人類;對社會奉獻最大的是人類,對社會破壞最強的也是人類;對衆生利益最大的是人類,對衆生傷害最慘的也是人類。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心。心善人便善,心惡人便惡;心正人便正,心邪人便邪。人類既偉大,又可怕。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真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