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真谛

  佛教的真谛

  佛法的真理像是渡過苦海的船橋,是砍斷我執的利刃寶劍,是治療心靈的甘露妙藥,是迷途暗夜中的唯一明燈。所以在我們滄桑的人生裏,點點滴滴的生活中,需要佛法的指引才會使我們的前途更加光明,才會減輕我們身心上的壓力、操勞、憂愁、痛苦等等,更會喚醒我們沈睡中的真性,最終令我們證得大智慧。

  · 無始輪回以來,我們在自己的生命中,積澱了根深蒂固的相續習氣,是我們不斷陷入煩惱痛苦的生命之流的惡因,也成爲了我們獲得解脫的阻礙。若我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缺乏佛法這味甘露妙藥,那我們可能是誤入歧途,充滿迷惑的。就像盲人獨自走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只會迷失方向。

  · 佛陀就像太陽:太陽遠離烏雲密布,佛陀遠離煩惱障礙;太陽的光芒普照大地,去除一切世間的黑暗,佛陀的智慧照遍宇宙,去除一切生命的無明;太陽的溫暖能令一切萬物生長,佛陀的慈悲培植一切衆生的善根。

  · 無論哪一種宗教派系,只要具備慈悲和智慧雙運的見地,都是值得我們追求的。正如佛經所說:“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離衆生。”擁有慈悲和智慧,才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誰提倡慈悲和智慧教理,誰就是我們的宗教;誰宣說慈悲和智慧的真理,誰就是我們的導師。

  · 依據藏傳佛教所雲:于藏曆每年正月中所造之任何善業與惡業,皆自輾轉增盛爲十萬倍之業緣。故應于此月:勵力斷一切惡緣,行一切善業。在佛教史上,釋迦牟尼佛曾于多天內每天示現一種神變,令到專門前來比試挑戰的外道六師最終俯首認輸而皈依正法。在這兩周中,便是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以神通降伏外道的日子。

  · 神變月簡介:藏曆正月初一,波斯匿王供養佛。佛進食畢,波斯匿王奉上楊枝(作牙簽用)。佛用後,擲之于地,一株大樹從地拔起,高五百由旬,枝葉雲布,結出車輪般的花朵及瓶狀果實,根莖葉爲七寶所成,果實美味遍及十方,枝葉發出和雅之音,大衆心生喜悅。佛陀應機說法,衆生心智開解,得果生天者,爲數衆多。

  · 初二,優填王擔任施主。佛陀于身之兩旁化出兩座高巍寶山,美妙莊嚴,衆寶雜合,光輝耀眼,山中花果繁茂,發出微妙香味。一個山頂有成熟的粳米,美味可口,想吃的人就去吃,衆皆獲得飽滿;另一山頂長出肥美的芳草,牛羊吃了心滿意足。佛陀爲衆生開演甚深微妙法,得果生天者無數。

  · 初叁,越祇國國王屯真陀羅供養佛。請佛漱口,佛將水吐在地上,水立即化成寶池,周圍二百裏用七寶莊嚴,光明燦爛。池中有八功德水,水底滿是七寶之沙,八種蓮花大如車輪,五顔六色,香氣芬芳濃郁,遍布四方。衆人看到如此奇妙的寶池,歡喜贊歎佛陀功德無量!佛陀于是方便說法,爲衆生增添無上福德。

  · 初四,因陀婆彌王作殊勝施主。佛陀于當日示現神變,在寶池四方,每方出現八條渠道,水從外繞流,注入池中。水流發出清妙的聲音,發出五根、五力、叁十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叁清淨解脫、六種神通、六般若波羅密多,大慈大悲等各種法音。一切人等聞此法音,都能知曉並領會于心,由此發心求取佛果。

  · 初五,梵達摩王供養佛陀。佛陀于當日示現神變,佛口中放出金色光茫,遍照叁千大千世界,光明所觸一切衆生,叁毒和五蓋自然遠離,身心極爲安樂。諸比丘亦證得第叁禅樂,衆人都歎服,對佛之功德生起信解。世尊爲衆生說法,一切有情皆發無上心,得果生天者無數。

  · 初六,毗舍離城諸人作施主。佛于是日示現神變,普令大會一切衆生心心相知,各各通曉應作善業,衆人皆大歡喜。

  · 初七,由釋迦種姓諸人供養佛。佛于當日加持一切人等,人人都化現爲轉輪聖王,並變化出七寶和王子千人。各國君王及臣子見到這樣的榮華富貴,都生起驚歎和無量歡喜!

  · 初八,由帝釋天供佛,陳設獅子座,請佛升座。佛陀以手按住獅子座,發出吼音,頓時出現五大神鬼,將外道六師的座位托起擊碎,金剛杵發出猛烈火焰,向六師頭上擲去,六師驚怖逃遁。六師的徒衆請求剃度出家。佛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法衣在身,皆成沙門。”之後,佛爲說法,由此彼等斷諸煩惱而成阿羅漢。

  · 初九,梵王供佛。佛現化身,高至梵天,佛光普照天上天下一切世界,示現功德充滿天地,並宣說甚深妙法。

  · 第十日,四大天王供佛。佛于當日示現神變,令與會大衆見佛色身,由佛身放光照遍叁有之頂。

  · 初十一,須達供養佛。佛陀在高坐上自隱其身,寂滅不現,但放光明,以柔軟音聲,流暢地演說佛法義理。

  · 初十二,質多居士供養佛。佛入慈悲叁昧,放出金色光芒,遍照大千世界……

  · 初十叁,屯真陀羅王供佛。佛飛升高座,臍中放光,分作兩股,距身體有七仞長,頂端有蓮花,花上有化佛,如同原佛無異。衆生又驚又喜。佛應機說法,令其發起大心,住于不退轉地以及得果生天的爲數甚多。

  · 初十四,優填王供佛。優填王以花撒在佛身之上,佛隨即把花變做一千二百五十輛七寶高車,高達梵天界,每輛高車充滿寶珠璎珞,金光四射,每車之中都有佛身,大放光明,照遍叁千大千世界。衆人滿懷歡喜。佛于是宣說妙法,如同因病施藥,得果生天者數量依然甚多。

  · 初十五,洴沙王請佛。佛只令他准備餐具,吃飯時,所有器皿自然裝滿珍馐美味,令人們吃飽喝足並身心安樂。此時世尊令十八種地獄全部顯現,受苦的人各自陳述所造惡業。佛隨即說法,衆人得果生天者不可計數。地獄衆生也遠遠地進行皈依,最終都得以轉生人間天界。若要詳細了解,請看《賢愚經·降六師品》。

  · 佛陀的真理,點燃著人們內心的智慧明燈,照亮了無明的輪回。

  · 佛教的團體本來就應該是具有博愛、包容、智慧與和諧精神的一個團隊。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將這些博愛、包容、智慧與和諧精神傳遞于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使全世界任何角落都充滿這種精神。這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靠一個團隊的集體力量。讓我們大家的力量聚集,將這種精神傳遞于無限的宇宙吧!

  · 學佛的意義,是依靠佛法的智慧,了解衆生的苦難;依靠佛法的愛心,幫助和服務衆生。有了智慧,我們才能對衆生的苦難有切身體會;有了愛心,我們才會發自內心地幫助和服務衆生。所以我們應該在通達佛法道理的同時,對衆生生起強烈的慈悲;在提高修行境界的同時,對萬事萬物生起緣生緣滅、無我空性的見地。

  · 世界上曾出現無數佛菩薩化現的善知識,他們以大慈悲心攝受衆生,傳法、引導、加持、護佑,提供種種方便解脫大道。但我們仍然執迷不悟、以苦爲樂、執我爲實,身口意總是與佛法背道而馳。由于自身的我執和業力感召,最終我們沒有被佛菩薩救度,至今仍在輪回中流轉,在苦海中受苦,實在應感到遺憾和忏悔。

  · 佛法是生活中珍貴物、無價寶、寶中王。我們在生活的點滴中可以沒有錢財,沒有地位,甚至甯願失去生命,也要保有佛法。錢財只是暫時的友伴,地位只是半輩子的友伴,生命也只是此生的友伴,而佛法不僅是今生的依處,更是生生世世、多世多劫、乃至證得佛果爲止永恒的怙主。

  · 佛陀爲衆生指明了兩種果位:一是暫時的安樂,即是增上生;一是究竟的解脫,即是決定善。做人道德和因果取舍,是獲得增上生的因;通達無我和證悟空性,是達到決定善的法。先有增上生,後有決定善。在增上生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決定善。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先增上生法,後生決定善;由得增上生,次生決定善。”

  · 大乘佛法的超勝之處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以菩提心爲莊嚴,以菩提心爲核心,以菩提心爲根本,以菩提心爲精髓。能夠遇到殊勝的菩提心教法,就像乞丐遇到如意寶一樣,應當極其珍惜。無論我們在輪回中如何流轉,菩提心永遠沒有離開過我們,就像油沒有離開過芝麻,酥油沒有離開過牛奶一樣。

  · 佛法的覺醒之道,就像一條清淨的長河。長河具有滋養萬物和沖刷汙垢的作用,並不停地朝著大海的方向流淌。同樣,覺醒之道也是如此,它具備增長衆善和淨化煩惱的功德,並不斷地引領行者朝著佛果的大海邁進。增長衆善的功德,是愛心;淨化煩惱的功德,是智慧。

  · 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針對于調伏衆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而宣說。我們爲了修行而作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歸根結底都是爲了調伏自心。即使我們修行長久,佛學淵博和身份高貴,但內心如果仍然沒有絲毫被調伏的話,那就只是徒有虛名,而不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

  · 放下應從修持布施、奉獻愛心做起。布施能放下對物質的貪執;奉獻愛心能放下自私。布施分爲叁種:一、財物布施;二、無畏布施;叁、法教布施。

  · 財物布施並不只是送施財物,而且能放下對物質的貪執。放下對物質的貪執,才是真正的財物布施。噶舉祖師岡波巴大師說:“不執一物,比供施所有財物殊勝。”

  · 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並不只是解救生命,而且能生起對生命的愛心。對生命生起愛心而解救生命,才是真正的無畏布施。如果具備慈悲心的前提下,能做到長期吃素,這是最好的無畏布施。DB法王說:“最好的放生就是做到吃素。”放生其實就是無畏布施。

  · 法教布施:法教布施並不只是弘揚佛法,而且能遣除聞法者的無明。爲遣除無明而講法,才是真正的法教布施。布施法教的目的,就是聞法者心中樹立正知正見,並啓迪修證的大智慧。修證的智慧,是所有智慧當中最殊勝的智慧。岡波巴大師說:“由修證所生起的一刹那智慧,比由聞思所生起的所有智慧殊勝。”

  · 若能體認到貪欲會導致自私自利、貪婪無窮,並墮餓鬼道;嗔恨會導致害人害己、充滿仇人,並墮地獄道;邪見會導致毀滅善根…

《佛教的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