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死亡

  關于死亡

  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領悟無常,不要等到無藥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終結才斷惡行善,不要等到面臨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離開人世才尋求解脫,不要等到身心分離才求生佛國。修行應當從小時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當下做起,從內心做起!

  · 爲什麼要修觀死亡無常呢?對于修行人來說,最大的障礙就是對今生今世的貪執,也是過于追求此生此世的名利。只有觀修無常才能去掉這個貪執,斷除對名利的過分追求。如果不斷掉對此生此世的貪執,佛法的知識再豐富,修行的時間再長久,戒律守持得再清淨,也談不上是修行者。

  · 對于我們初學者來說,在內心中未生起菩提心和證悟空性之前,應唯一觀修死亡無常。世尊說:“若多修無常,已供養諸佛;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安慰;若多修無常,得諸佛授記;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加持。”

  · 我們並不需要通過算命來詢問將來死後自己會去往哪裏,也沒有必要尋求聖者以神通來觀察我們將投胎何方。死後的去向,取決于當下是造惡業還是行善業;死後投胎何處,取決于心中生起惡念還是善念。據佛經所說:嗔恚投生地獄;吝啬投生惡鬼;愚癡投生畜生;貪欲投生人道;嫉妒投生修羅;我慢投生天道。

  · 擁有勢力和地位,擁有健康和親屬,生活富裕,身強力壯,年輕貌美,才華淵博,科技發達,醫學高明……這些都不能成爲我們可以不面臨死亡的理由。人生本來就這麼短暫,生命又極其脆弱,再加上全球各地災難重重,我們隨時隨地都有死亡的可能,那爲什麼還沈迷在此生此世的名利之中,並做一些千百年後的計劃呢?

  · 即使世間的科技再高明,創造力再驚人,物質世界改變再大,到面臨死亡時,仍然無法改變無常的事實,也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喬布斯先生的離世,就是對大家的一個提醒,也是一個呼喚,使我們從輪回的沈迷中覺醒。

  · 我們死時絲毫財物都無法帶走,死後一個親人都無法陪伴,如果我們不遵循依教奉行去修行的話,永無止境的輪回苦海裏,誰會救我們呢?我們能依靠誰呢?佛陀曾經說:“吾爲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于自己。” 這才是“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啊!大家一起勇猛精進地修行,才有解脫的希望!

  · 當面臨死亡的時候,靈魂是否能找到美好的歸宿,取決于具德善知識的正確引導,而不是盲修瞎練;靈魂是否能選擇光明的前途,取決于自己一生的修行功夫,而不是臨時抱佛腳。

  · 試想,當你無人陪伴的時候,有怎樣的感受;當你失去財産的時候,是怎樣的感受;當你孤獨走在陌生黑暗的路上的時候,又有什麼感受。即使親人、財産以及身體都陪伴著靈魂,心靈仍會浮躁、焦慮、不安,更何況靈魂孤獨漂泊的時候。爲死亡准備,等于是爲靈魂找到美好的歸宿,也是爲靈魂選擇了光明的前途。

  · 即使我們有許多親朋好友,面臨死亡的那一刻也無法有人陪伴著我們;即使我們擁有多少的榮華富貴,面臨死亡的那一刻,也要孤獨地空手而去;即使我們曾經身強力壯,面臨死亡的那一刻,卻成爲屍體而被抛棄。所以,所有生命旅程中,死亡是最陌生,最孤獨,最迷亂的旅程。我們應對死亡深刻體認,也應爲它充分准備。

  · 只有幸福的日子是不夠的,因爲此生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在無數流轉的生命裏,不過是個片段罷了。死亡是另一段新生命的開端,並非是一了百了。既然死亡是新生命的開端,我們爲何不去做對死亡和來世有益的事呢?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死亡一無所知。你可以追逐此生利益,但不能沒有對死亡的准備。

  · 寂天菩薩說:一個人做了享福百年的夢後醒來,另一個人做了瞬間享福的夢後醒來,他們都無法重複夢中所享的福,長壽還是短命,臨死時都如同這兩種夢一樣,生前的榮華富貴都成了泡影,就算你生前獲得了許多財富,並且得以長久的享受,但當你死去時,如同被盜賊洗劫一空一樣,光著身子、空著手走向來生。

  · 清明節,透過媒體看到很多祭掃群衆在爲去世者祭祀。僅僅從傳統的角度來看待,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但從佛教的角度看,這還是陷于迷信的狀態。看到很多的墳墓,這更加提醒我們死亡無常。在這個世界上,從古至今,無論有多少顯貴、富翁、名人,最後的歸宿只有一個,就是死亡。

  · 再富再紅再成功也要面對生死無常的事實。在無常的規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緣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這就好比在花園裏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後還是在花園裏幹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後也還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難得,猶如昙花。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啊!

✿ 继续阅读 ▪ 因果與善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