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殊勝途徑。願佛菩薩保佑如母一切有情衆生!
· 爲什麼日食和月食出現時行善功德大呢?按藏傳佛教的說法,人身上有業氣和智慧氣兩種。一般情況下,人每天呼吸兩萬多次,其中多數都是業氣,智慧氣幾乎沒有。日食和月食出現時,大部分呼吸是智慧氣,由于智慧氣的正面力量的牽引,修法、行善的功德及加持力不可思議。因此藏傳佛教很重視日食和月食等殊勝日!
· 有些人學佛之後,佛法知識越來越淵博,但是對周圍人的態度越來越冷淡,這表示學佛的過程中缺乏發揮愛心,真正的學佛人佛學知識增長的同時會對衆生生起慈悲;有些人對修行愈加投入的同時卻對家務和工作感到越來越厭惡,這表示修行的過程中缺乏發揮智慧,真正的修行人修行越久,就越能做到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
· 有些學佛人,表面上念佛認真、吃素嚴格、打坐精進,然而生活中,對家人缺乏關愛,不能做到家庭和睦,對金剛師兄缺乏包容,不能做到金剛師兄之間的團結。與家人不和睦,表明失去了做人的基礎,與金剛師兄不團結,表明失去了修行的根本。既然沒有做人的基礎和修行的根本,那麼學佛又有什麼成就的希望呢?
· 學佛很久卻仍未認識煩惱,表明我們的學佛僅限于學術;修行多年卻仍未解決煩惱,表明我們的修行只注重形式;即使自稱是上師、活佛、堪布、法師、成就者,若仍未戰勝煩惱,心中不具備愛心和智慧,那麼這些成就者等的名號就是徒有虛名。
· 皈依很早,仍不能生起虔誠之心,應當念誦百字明咒來忏悔業障;學佛很久,仍不能生起出離之心,應當觀修四共加行來斷除貪欲;認真修行,仍不能生起菩提之心,應當修持自他交換來降伏自私;禅修很久,仍不能生起空性正見,應當持誦心經和金剛經,並實修大手印的殊勝智慧來摧毀無明執著。
· 雖然我們皈依很早,卻仍未生起虔誠心,說明我們業障很重;雖然我們學佛很久,卻仍未生起出離心,說明我們貪欲很大;雖然我們修行認真,卻仍未生起菩提心,說明我們私心很強;雖然我們打坐很久,卻仍未樹立空性見,說明我們無明很深。
· 學佛是否成功的標准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佛教知識,也不在于你在山洞裏閉關多少年,而在于佛陀教導我們的人格標准你能做到多少。
· 我們總是自以爲是,認爲自己是很好的修行人。當身處順緣時,就心平靜氣、面帶微笑,表面上一副好修行人的樣子;一旦逆緣來襲,就立即表現出不喜歡、不接受、埋怨他人、脾氣暴躁、激動易怒,情緒上仍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算是什麼修行,根本就談不上修行。
· 佛經中告訴我們,所有的修行方法以及爲修行所做的付出和努力,重點都在于斷除煩惱、降伏自心和破除以自我爲中心的思想,發揮內在的潛能——愛心與智慧。這樣修行才會有實質性進展,修行才會對成就起到重大作用。無論身處逆緣還是順緣,只要我們具足正確的見地,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成爲增長修行的助緣。
· 若我們沒有追求究竟解脫,人天果報沒有絲毫信賴可靠之處。雖然天王帝釋堪爲世間應供處,但受業力所牽,仍有天福享盡,淪爲受人役使之時;雖然曾是轉輪聖王的地位,但受業力感召,仍有墮入惡趣,感受無量痛苦之日。龍樹菩薩說:“帝釋堪爲世間供,以業感召亦墮地,縱然曾爲轉輪王,于輪回中複成仆。”
· 佛雲:“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是自己的敵人,行善與作惡的時候,自己是自己的證人。”
· 不傷害衆生,就是斷惡;能利益衆生,就是行善。小乘行者注重斷惡,大乘行者重視行善。出離心,是斷惡的起點;菩提心,是行善的動力。證悟空性,是大小乘的共同趨向。爲個人的解脫而修證無我,是小乘佛法的解脫之道;爲普度衆生而證得佛果,是大乘佛法的菩提大道。
· 佛教徒對生病的態度樂觀而積極。因生病而體會到患者的感受,因生病而謹慎惡業,因生病而努力行善,因生病而消除業障,因生病而降低我慢,因生病而生起愛心,因生病而功德增上。生病是一場修行之旅,病越久業障消除越有效,病越重功德增上越迅速。生病是不求而得的助緣,也是不請而到的幸運。
· 甯願自己生病,也不願傷害任何一條生命。每一個生命都珍愛自己的性命,每一個生命都擁有苦樂的感受,每一個生命都尋求生存的平安,每一個生命都曾是我們的父母,每一個生命都是修行的助緣,每一個生命皆有如來佛性。祈請佛菩薩加持,願我永具菩提心,願您速證菩提果!
· 每當我生病,身心不舒服時,就會想起恩德上師的竅訣:“當你生病時,應當想將如母有情衆生的疾病都發生在自己身上,發願如母衆生永離疾病之苦而獲得解脫。”由于上師的加持不可思議及竅訣殊勝之故,身心的疼痛和難受自然減輕或消失了。我堅信,如果你也如是清淨發願,就一定能從疾病的恐懼中得到解脫。
· 叁寶加持的陽光下成長的我,由于獲得恩德善知識的正確引導,堅定地認知心中本來具足愛心的明燈和智慧的光明,再也不怕生命的夜路,也不畏輪回的黑暗。
· 修身,不但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和不邪淫,還要做到愛護生命、布施財物和持守淨戒;修口,不但能做到不妄語、不惡口、不挑撥離間和不绮語,還要做到言談忠實、談吐文雅、勸人和睦和言必及義;修意,不但能做到不嗔恚、不貪欲和不邪見,還要做到修持慈悲、保持少欲知足和樹立正知正見。
· 修行,就是修身、口、意。通過聞、思、修和戒、定、慧的實踐,讓自己的身、口、意與諸佛的身、口、意逐漸相融合,最終達到自己和諸佛全然地合二爲一,乃至超越一體和異體等二元對立的境界,並任運圓滿弘揚佛法和普度衆生的偉大事業。
· 關懷生命,使愛心博大寬廣;聞思佛法,讓智慧展現發揮;實修實證,令佛性全然顯露、大徹大悟。
· 內不隨念轉,念起即覺覺即智;外不隨境遷,境顯即幻幻即空。智空雙運,是真正的佛教禅定。
· 很多人都想成就,卻往往不能如願以償。至今仍然沒有獲得成就,並不是意味著我們缺乏成就的能力,而是自大與私心阻礙了內在潛能的展現。自大會阻礙獲得解脫,私心會阻礙證得佛果。
· 因爲過于追逐此生的名利,所以往往忽略了修行,于是對死亡既沒有作好任何准備,對來生也毫無把握正確的方向。
· 一個修行者要想渡過輪回的大海,若沒有像舵手一樣的上師善知識的引導,就難以超越輪回的束縛,雖然乘上了趨入佛法的大船,具備一些功德,但卻因不能圓滿而還會沈沒在輪回的苦海中,隨業流轉,無法到達涅槃的彼岸。正如《華嚴經》說:“善知識就像船夫,救渡我們渡過輪回的苦海。”
· 在輪回的大牢獄裏,很少人擁有出離的勇氣;在生死的大苦海裏,更少人擁有解脫的智慧。
· 一個人在危險的地方行走,可能會遭到強盜及野獸的傷害,若沒有護送者的保護,要麼會損失財産,要麼身體受到傷害,甚至危及生命。如果行路人身邊伴隨著一位英勇的護送者,他就會遠離這些可怕的險境,並平安地到達目的地。如《不動優婆夷傳記》雲:“善知識們就像護送者,引導我們平安到達一切智者處。”
· 雖然我們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但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中,如果得不到善知識的引導、敦促和攝持,那麼受往昔世強大的業力和不良習氣的影響,我們只能不由自主地流轉在輪回的苦海之中,並受苦受難和無法自拔。所以依止和親近具德的善知識是多麼的重要啊!
· 當遇到善知識時,我們要仔細觀察,絕不可盲目依止。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可能出現,“善知識”當中可能有真有假,有具德的,也有不具德的;有利他的,也有利己的;有救度衆生的,也有欺騙衆生的。爲了對師徒雙方都負責任,我們就要小心翼翼地選擇善知識。
· 對修行不負責的人分兩種。一種是,到處皈依,從不修行;另一種是,從不皈依,到處學佛。
· 是否做到小乘的行爲,取決于心中是否生起出離心,出離心是清淨戒律的起點;是否符合大乘的思想,取決于心中是否具備菩提心,菩提心是六度萬行的前提;是否達到金剛乘的見地,取決于心中是否保持清淨觀,清淨觀是生圓次第的先決條件。
· 《叁乘佛教如何同步修持》——(顯密圓融) 我們的行爲,要做到小乘的行爲:少欲知足、謹慎取舍。我們的思想,要符合大乘的思想:毫不利己、普度衆生。我們的見地,要達到金剛乘的見地:悲智雙運、輪涅不二。
· 當我們受到別人贊美的時候,如果我們謙虛對待的話,我們的福德便會更加增長;當我們受到別人贊美的時候,如果隨之生起我慢的話,我們的福德不久就會消失。
·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意思是說,即使是千劫中通過布施和供奉諸佛等獲得的善業福報,只要你生氣發怒一次,就會將全部福善功德抵消幹淨。
· 佛陀像太陽,善知識就像放大鏡,自己則像燃料。如果沒有放大鏡聚集太陽的光芒,燃料是無法自行燃燒的。我們想要得到佛陀的加持,如果沒有依止善知識的指導,叁寶的加持之光就不可能聚集到我們的身上,我們就無法燃燒掉相續中的我執、煩惱、習氣等罪業的燃料。
· 初學佛法的人在沒有打好基礎的情況下就學習一些深奧的法門,其後果猶如空中樓閣。如果沒有打好穩固的修行基礎,不但無法樹立空性的深奧境界之正見,連世間法都難以承辦。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蓋房子,冬季一過,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會垮塌一樣。
· 一切衆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緣,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對象。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衆,豈有此言教。”從修行所依助緣的角度而言,衆生與佛的作用是相等的,佛和衆生…
《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