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界觀

  世界觀

  唯心主義認爲意識是世界的本源,意識産生物質;唯物主義認爲物質是世界的本源,物質産生意識。大乘佛教的觀點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而是超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中觀般若的大空性中,心和物是一體的;大法界的智慧中,主觀和客觀是一體的;究竟了義的境界中,能取和所取是一體的。

  · 雖然一切顯現都來自于自己的內心,但這絕不等同于唯心主義。根據佛教的觀點,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唯心主義既不提倡心的本性是空性,也不主張心的自性是光明。我們絕不能將大乘佛法的觀點和唯心主義混爲一談。《金剛經》裏說得很清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凡夫衆生就像照相機:它能記錄很多影像,還可以通過調整焦距和閃光燈等方法拍攝遠近大小明暗不同的照片,卻唯獨拍不到它自己——照相機。同樣,凡夫能感知地球上的信息,也能研究上至太空下至地殼的現象,卻唯獨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往哪裏去,更不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究竟實相。

  · 若以負面的心態去看世界,那麼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不光明的;若以正面的心態去看世界,那麼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實、且光明的。

  · 秋樹之葉因起風而飄零,大海之魚因巨浪而離散,生死輪回因業力而流轉,芸芸衆生因無明而漂泊。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師而解脫,身軀之病因良藥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覺醒。

  · 我們看世界時,世界如此真實;想世界時,世界仿佛實有。這並不意味著世界不是心的顯現,也不表示世界不是如幻如夢、緣起性空,而是以無明的眼睛和迷惑的心所得出的結論。當我們看世界時,只凝視著世界的現象,而不知道五官是無明的産物;當我們想世界時,只觀察和分別世界,而體認不到心是迷惑的思想。

  · 佛教認爲,人的生命不僅是從生到死,還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人的一生僅是這個大循環中的一個環節。佛教對現實的態度超然,對文明的終極追求更透徹、更究竟。無論世界如何變換,佛教都有自己不變的真理。

✿ 继续阅读 ▪ 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