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擬的。
更重要的是,人還具有佛性。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悟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不能證得”。這一發現是驚人的,衆生因無明而沈淪于生死苦海,從未意識到,自己生命的某個層面竟然和佛菩薩無二無別。
佛菩薩具有兩種品質,即無限的慈悲和智慧。什麼是無限的慈悲?就是對所有衆生生起慈悲之心,以一切衆生爲利益對象。如果還有一個衆生是他討厭的,就不是圓滿的慈悲。此外,佛菩薩還證得了究竟的智慧。
雖然我們目前並不具備這樣的品質,甚至,我們從未顯現過具備這種品質的迹象。但佛陀以他的智慧觀照到,在我們生命的某個層面,具備和佛菩薩同樣圓滿的品質和功能。或許人們很難相信自身具有如此寶藏,即使相信,在沒有開發這一寶藏之前,有和沒有是毫無區別的。就像深埋地下的金礦,未開采前是不能拿來使用、拿來成辦種種事業的。
我們目前還停留于生命的低級層面。尤其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功利社會,人們追求的只是聲色財富,只是物質需求。古人向往成爲賢哲之士,追求的是精神升華;而現代人希望成爲億萬富翁,追求的是物欲享樂。從這種追求中,充分反映了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
很多人覺得現代社會太複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人也更單純。單純到什麼程度?單純到只有聲色、財富。我們追求的是什麼,重複的就是什麼,最後成就的也必然如是。爲什麼說如今是末法時代?並不是說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好,而是人們的慧根較差,其追求甚至與動物相差無幾,最後張揚的,也僅僅是生命中動物性的層面。
人性是在不斷重複中形成的,這一心行運作的規律,在佛法中稱爲“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每個心理的形成,也像學外語一樣,是通過反複熏習來加深印象、逐漸掌握。人性中有高級和低級的層面,但我們一般追求的是低級重複,而忽略了生命中本有的高尚層面。但我們要知道,人性中高尚的層面,才是生命中最可貴的。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做好事的未必有好結果,做壞事的似乎也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似乎也未見得事事“因果不爽”。原因在于,佛教的因果觀貫穿叁世,所以外在結果並不一定會在今生顯現。但善惡行爲對我們內心所構成的影響,就發生在當下。當我們行善時,是在張揚人性中善的力量,本身就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安樂和利益;而當我們作惡時,是在張揚人性中不善的力量,那樣的人生決不可能幸福,因爲一顆充滿貪婪和嗔恨的心是無法安然的。相比之下,外在的因果報應也就不重要了。
學佛,就是要正確認識我們的人性,進而從根本上改善它。生命中的所有痛苦,都源自我們的心,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情結,這些情結才是造成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內心沒有任何煩惱,就會解脫自在,走到哪裏都不會有痛苦,不會有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等種種煩惱。
外在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投射的影像。每個人所追逐的,都是自己製造的影像,是自我附加的執著。並不是象我們以爲的那樣,有實實在在的客觀對象。
如果我們能打破自我執著,意識到個體和衆生是一體的,就能開放封閉的內心,接納一切人,並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悲之心。如此,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是在成就自身的高尚品質。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正是在利他中完善自己。當我們時時刻刻想著利益一切衆生時,心就和佛菩薩無二無別了。如果不能發起這樣廣大的菩提心,便很難擺脫累世積聚的凡夫心。
所以說,發什麼樣的心非常重要。因爲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建立在某種心行的基礎上。發心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起點,這個起點,是否能通向我們希望到達的終點?
我們發菩提心,就是要成就人性中最高的品質,成就像佛菩薩一樣的品質。
世上並沒有什麼救世主。如果我們不希求解脫,不精進修行的話,佛菩薩也對我們無可奈何,更不能爲我們包辦到底,使我們獲得解脫、成就佛道。只有我們自己才有能力對自己負責。想一想,老病死迫近時,父母、妻子、兒女能代替麼?即使他們有心,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煩惱和生死面前,只有我們自己獨自面對、獨自承擔。
但是,如果我們一味沈溺于凡夫心中,也無法對自己負責。因爲處在煩惱中的我們,根本沒有能力自主。我們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甚至不敢閑下來,只能不停地尋找外在的聲色刺激來麻醉自己。在現代社會,娛樂業如此發達,使人們稍不留神就沈溺其間、縱情消遣。我們早就迷失了自己,就這樣,糊裏糊塗地來到這個世界,又糊裏糊塗地離開。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就時時在靠近死亡,沒有一刻停止過。人生是非常寶貴的,在無盡的生命旅程中,生而爲人的機會並不多。我們不知當了多少回畜生,也不知在地獄掙紮了多久,長劫苦難,才值遇殊勝難逢的人身。但很多人卻不知珍惜,更不懂得好好把握。
對很多人來說,人生不是太短,而是太長了。因爲他們一生都在想方設法地消磨時光,做種種毫無意義的無聊之事,甚至害人害己的不善惡行。他們不曾想過,今天所擁有的人生過去後,未來生命將會去向何方?
學佛,必須意識到人身的可貴。假如我們有一筆資金,而這筆資金又是今生唯一的,應該怎麼投資呢?如果是精明的商人,一定會用在收益最大的地方,而不是東投一點、西用一點,最終一無所獲得。
人身,就是我們今生擁有的唯一資金,而這筆資金又是有限的,我們是否作了正確的投資呢?算起來,我們一生可以使用的時間並不多。“不思修法過二十,想修想修又二十,不行不行十余載,此乃空耗一生傳。”除去少年懵懂的日子,年老精力不濟的歲月,還有吃飯、睡覺,剩下的時間又有多少?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們要時時刻刻意識到人生短暫,才能發起精進勇猛之心,利用暇滿人身修學佛法。學佛,並不是爲了學而學,而是幫助我們利用有限時間來改善生命,爲未來創造良好的契機。否則,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何日再能得到這樣殊勝的人身呢?
2004年10月校訂版
《人心和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