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應從修心做起
一般說來,整個佛教都非常重視吃素,尤其是在我們漢地佛教地區吃素的習俗非常廣泛,曆史也很悠久。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我感到非常敬佩。因爲吃素就是我們對自己製定的一個修行的戒律,這也是不傷害生命的一個最直接的手段。正如DB法王所說:“最好的放生就是自己做到吃素”。佛教徒吃素本身就是一種戒,但能否保持正確的態度,則要取決于保持什麼樣的動機和心態。
某個角度而言“戒”分爲叁種:一、救難戒。二、善願戒。叁、出離戒。它們的分別並非是戒體的差異,而是動機的不同。畏懼惡趣的動機而守戒,此戒爲“救難戒”。追逐人天享樂的動機而守戒,此戒則爲“善願戒”。爲個人超叁界、出輪回和獲得解脫的動機而守戒,此戒就成爲“小乘戒”。爲普度衆生、六度萬行和追求證得佛果的動機而守戒,此戒就成爲“大乘戒”。前兩者屬世間法的戒,即是獲得增上生的因。後者才是出世間法的戒,即是證得決定勝的道。增上生是暫時的安樂,決定勝則是究竟的解脫。解脫有兩種,小解脫和大解脫。“出離戒”沒有菩提心的攝持,是屬于小乘的“出離戒”,也是獲得小解脫的因。如果有菩提心攝持的話,它就成爲與菩提心一體的“出離戒”,是大乘的“菩薩出離戒”,也是證得大解脫的道。按照大乘佛教的要求,吃素最好的態度應是以菩提心攝持的心態來吃素。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所有吃素的人是否都能保持這樣正確的態度。因爲吃素本來就有很多原因存在,有的是因爲健康的原因,有的是因爲宗教信仰的原因,有的則是因爲道德、動物保護和環保的原因。有多種多樣吃素的情況存在。比如:有些人怕墮入叁惡道而吃素,這比較類似于“救難戒”。有些人爲追求人天果報而吃素,這比較類似于“善願戒”。前者是爲了保護自己不墮惡趣而吃素,後者是爲了自己享受人天果報而吃素。這種吃素的態度比較狹隘,也很自私。因爲這些吃素的態度並不是爲了愛護生命或尊重生命而吃素。如果僅以“救難戒”和“善願戒”的態度去吃素的話,那是世間法,不叫真正修行。就好比佛陀的弟弟難陀,剛開始學佛時,他所持守的戒就是“善願戒”。當時佛陀對比丘們說:“誰都不允許與難陀交往。理由是難陀爲得人天果報而守戒,我們比丘們是爲獲得解脫而守戒,他和我們道行不同,絕不可以和他相處”。從這則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持守“善願戒”的前提下所作所爲都不屬于真正的修行。
有些人是爲自己獲得解脫而吃素,這比較屬于小乘的“出離戒”。雖然是屬于出世間法,但還是小乘的佛教範疇,這種態度不符合大乘佛法修行者吃素的態度。在漢地,有些人是由于民族傳統和習俗的原因而吃素,除了社會團體和民俗環境不允許外,沒有爲別的理由而吃素,以這種態度吃素更談不上是真正的修行,只不過是“無記業”罷了。有些人爲了美容、保健和身材而吃素。如果這些以站在佛教的角度看這些人,是不符合修行人吃素的態度。但站在世間的角度而言,是非常好的行爲,也是很清淨的生活。關于吃素,根據科學和醫學一致的解釋對健康和長壽有非常大的好處。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世界上大多數的健康長壽的人,都是長期吃素的人。世界上其它宗教裏也有很多吃素的人,吃素並非是佛教所特有,我們也不應該給這些爲健康等原因而吃素的人增加更多的負擔。其實這些爲健康美貌而吃素的人,很有可能透過吃素的因緣自然而然的進到佛門裏來,能夠與佛教結上善緣。所以僅僅是“吃素”也會是一個引領大衆結緣佛教的方便之門。
佛教徒吃素的最正確態度應是以發起菩提心來吃素,這是大乘佛教的博大精深之所在。大乘佛教吃素的心態正確並不是指我是大乘佛教徒所以大乘佛教吃素是最正確,而是指大乘佛教的思想精神很博大,慈悲智慧很高尚。所以大乘佛教吃素的心態是最正確。大乘佛教的思想和精神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和自度度他。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誰的自相續中具備大乘的思想和精神,誰就是偉大的。大乘行者吃素的態度純粹是爲了愛護和拯救生命的利他之心,是大慈大悲之心。大乘行者吃素的態度是對衆生生命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而吃素,也是對衆生生命極其高度尊重而吃素。
大乘佛教徒爲什麼要對衆生生命生起難忍的慈悲和高度的尊重呢?
理由有叁:一、過去的時候一切衆生曾經是父母,二、現在的時候一切衆生是修行的所依助緣,叁、將來的時候一切衆生是未來的佛陀。首先我們應認知:過去的時候一切衆生曾經是我們的父母親,包括牛、羊、老鼠、螃蟹、蟑螂、螞蟻等等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殺害它們就等于殺害父母,吃了它們就等于吃了父母。
《毗奈耶經》中記載說:有個人特別疼愛兒子,爲兒子造了很多很多的業。臨死時,由于放不下兒子,竟轉生成了一頭自家的牛。後來他的兒子把這牛殺了,吃了牛肉。牛死後,再次轉生爲自家的牛,兒子又把它殺了。
第叁次他仍轉生爲自家的牛,當兒子再次准備殺它時,舍利子出現在他家的門口。透過神通觀察:發現牛一直在自言自語說:“我已經來兩次了,都被你殺了。我最愛的兒子啊,現在你又要殺我,我非常難受,實在是忍受不了,又沒辦法抵抗啊。”尊者將此話告訴了“牛”的兒子,後來兒子就把這頭牛放了生。根據這個公案,我們毫無疑問的獲知,當下我們經常吃的肉,過去生曾是我們的父母親人。
其次,我們應認知:現在的時候一切衆生是修行的所依助緣,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對象。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衆,豈有此言教”。
所以,從修行所依助緣的角度而言,衆生與佛的作用是相等的。若以修行所依的助緣來說,佛和衆生是同等的重要,那我們爲什麼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衆生呢?我們修行人必須平等的去尊重衆生,因爲沒有它們我們就無法生起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無法達成六度萬行等等的福慧資糧。沒有福慧資糧,成佛豈不是空談。
正如《華嚴經》中說:“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心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龍樹菩薩也說過:“衆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衆敬如師”。
一切衆生是行者趨入菩提的根本因,如果想要成佛的話,應當將衆生與自己的上師一樣地恭敬承侍。所有的衆生對我們的恩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殺害或吃掉它們,等同于我們對它們恩將仇報。
再次我們應認知:未來的時候一切衆生是未來的佛陀,由于一切衆生生命皆有佛性,它們都將是未來的佛,傷害它們就等于傷害諸佛,吃了它們就等于吃了諸佛。
正如《二觀察續》雲:“衆生本爲佛,然爲客塵遮,垢淨即現佛”。
噶舉祖師岡波巴大師在《解脫莊嚴寶論》中說:“所謂法性真如無有差別者,佛陀的真如和衆生的真如沒有賢劣、大小和高下的差別故,衆生具有如來藏”。
第叁世DB法王在《大手印祈願文》中說:“衆生自性即是佛,然而迷故漂輪回,于受無窮苦有情,願生難忍大悲心。”
巴珠仁波切也說:“我們聞法衆眷屬也同樣具有如來藏,已獲得了珍寶人身,並遇到了善知識以方便教言攝受,所以是未來佛”。
在這方面有大量的教證理證和實踐例證的詳實資料,此處不再詳細說明。根據大乘佛教的觀點,從上述的過去、現在、未來時等叁個角度去思維而不殺害生命,並在嚴格要求吃素的前提下,愛護生命、救護生命,尊重生命。即便是在健康情況不佳爲了補充身體的營養而吃肉時,也要加倍地爲它們做回向和超度。
在很多佛經中,都曾以教證和理證充分證明過一切有情衆生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他們現在是我們修行的助緣,未來是成就的佛陀,但這種說法不一定會被所有人能理解或接受,這是佛教特有的主張。
因爲唯一佛陀的遍知一切的智慧,方能通達衆生曾是父母、現在是修行之助緣以及將來他們是佛陀的深奧道理。其它的宗教都沒有這樣的理念,包括基督教的慈悲也僅僅是局限在人類,而不是對所有生命。
所以對于半信半疑、甚至不信佛的人而言,佛法的道理講得再精彩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即使你不承認這些道理,但也不應該殺害衆生生命。至少我們應該從人性珍惜自己生命的角度去思維,所有一切生命都有珍愛自己生命的本能,任何一個有情衆生都不願意被別人或其他物種所殺害,都有存活的希求和生存的權力。如同我們的生命是我們自己的一般,它的生命也是它自己的。
它們也不願意遭受痛苦,也一樣的需求得到快樂。就像西藏偉大的智者更頓曲派曾經所說;“沒有腿腳的蚯蚓爲尋找快樂而漂泊,沒有眼睛的螞蟻也爲追求安甯而遊蕩,總而言之所有一切衆生都爲獲得快樂而生存”。
所以我們怎麼可以只尊重人類而輕視其他的生命呢?我們怎麼可以只關懷人類而傷害脆弱的其他生命呢?連地球上的一方一土,一草一木,一切衆生都有與人類共享和使用的權力,更何況是屬于它自己的生命。這地球上一切資源,並非是爲獨一無二的人類所提供,而是爲一切生命衆生而提供。我們人類不應該過度貪婪,更不應該殺害無辜的生命,否則其後果是非常悲慘的。
如今還有一些學佛的人往往落入一種極端。比如:某個人雖然做到長期吃素,也經常去寺廟做些朝拜、燒香供佛等佛事,只注重外在表面上的形式,而不注重內在的修行。作爲一個佛弟子,做人的修養、品格,一天比一天要提高;自己內心的煩惱、妄想,一天比一天要減少,這才是修行的目的。燒香、磕頭、朝拜等佛事行爲這些都不…
《吃素應從修心做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