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智慧認知自己,用慈悲接納他人▪P2

  ..續本文上一頁都集中在對方的缺點之上,所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我們的“儲存卡”裏都是存著他們的缺點。如同從網上下載資料一樣,如果下載的都是不好的東西,那電腦的儲存卡裏也都是不好的東西,病毒也就越來越多。

  人都有善惡兩面,我們內心中存在著善惡兩個小人一直在吵架、辯論,是要行善還是造惡?該怎麼做、怎麼說、怎麼看?選擇權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正如釋迦牟尼佛親口說:“吾爲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于自己。”

  我們自己爲自己選擇善惡的方向,我們自己完全可以決定自己要成爲一個怎樣的人。這時,不會有其他人,哪怕是佛陀也不會告訴我們說一定要這麼做、不能那麼做。佛陀只告訴了我們如何是善,如何爲惡,行善的人會獲得快樂,造惡的人會遭遇痛苦,佛陀也只能將這人生、宇宙的真理如實地告訴我們,而無法替我們做出任何決定。

  我們眼睛是盯著別人的優點還是缺點、是以正面還是負面的心態去看待他人,這完全依靠我們自己去“掌舵”,依靠我們自己來掌握心的方向。佛陀告訴我們: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是自己的救星。

  一切都是由當下的自己決定的,然後由自己的行爲、思想、語言來操作。而行爲、思想、語言是往善惡哪個方向發展,這都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缺點,最終受到損失的其實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一旦我們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總是思考、衡量、判斷他人缺點時,此時我們自己的思想也會受汙染,真正失敗、受到嚴重損失的反而是我們自己。言語也是一樣,很多人一開口說話就是在說別人如何如何,全都是這樣的話題,無形之中就造了很可怕的業。尊貴的法王也曾開示,“議論他人過錯,馬上就成爲自己生起煩惱、增長煩惱的因與緣,也令他人生起煩惱。”

  做爲一個學佛人,我們必須要把自己善惡的兩面都了解,而不是一味地去摧毀一切、摧毀所有的自己。我們內心有正的一面也有負的的一面,正的一面要逐漸展現出來,負的一面要努力推翻、毀滅。但是,認清自我、自我摧毀並不是折磨自己或是讓我們自卑。

  現在我們內心中善惡的兩個小人混在一起,分辨不清,好像雙胞胎一樣,通常負的一方會更加有力量,因爲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支持它、依賴它,對他充滿著感情,鏈接非常堅固。我們以前一直聽它的,現在馬上破除它就很難。如同很長時間信賴某人,他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一旦我們開始反對他,那他肯定是無法接受的,而後就會拼命掙紮了。但是如果我們勇猛精進的修持佛法,就會很容易破除了,因爲壞的一面的存在是無有根據的。

  所謂“邪不壓正”,不好的一面就是邪的東西,好的一面是正的,只要我們願意在善心方面好好努力,正面的能量一定會得到發揮,負面的能量即是我們的貪嗔癡總有一天會逐漸消亡,因爲它本身就是假的東西。正面的東西也有很多的支持如教證、理證,假的東西沒有人支持,只是我們固執的一直在保護它,我們太相信它了,我們一直被它牽著鼻子走,被它主宰,被它左右。所以我們將負面的東西破壞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我們學佛的主要原因是要獲得佛一樣的境界,達到佛一樣完美的、至高無上的成就,而成佛的先決條件就是菩提心。

  如《正法集經》雲:“世尊,菩薩不需要學衆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持、善達一法,彼已掌握一切佛法。雲何一法?即此大悲心也。”

  誰的心中具備大悲心,誰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诃薩。菩提心是從哪裏建立的?即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這是菩提心修持的次第。

  首先要了解自他平等,我們自己有優點,也認識到他人有優點;我們看到他人的缺點,也要承認自己也是有缺點的;我們追求快樂,就一定要想到他人也一樣的希求快樂;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自己不願意遭受痛苦,其他不論是什麼樣的生命也都不願遭受痛苦。

  從這個觀點來了解自他平等,之後我們就不會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也不會將自己的缺點推到他人身上。因爲我們知道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別人也不會願意,我們想要的東西別人一樣的需要,我們爲自己著想的時候就能很自然而然的爲他人著想了。

  自他平等之後,進一步要做到自他交換,將自己的快樂給予他人,而他人的痛苦由自己來承擔,這才是菩薩的行爲。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自己承擔他人的痛苦,將自己所有的一切不求回報的奉獻給衆生,這就是自他交換的菩薩。

  在自他交換的力量之上,就是自輕他重。如果不能清楚的認識自己就不可能做到自輕他重,而當我們清楚認識自己之後就能以智慧來觀察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對自我的重視和保護就沒有那麼強烈了。

  在生活、工作之中,任何的生存之道無不是依賴他人的,無不是他人在爲我們付出、奉獻、幫助。學佛修行更是如此,如同我們之前所說,如果我們要成佛首先就要成爲一個菩薩,成爲菩薩所要修持的六度般若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修、智慧,有了這樣的六度萬行之後才能圓滿成爲菩薩的資糧,而這些修持都離不開他人。

  譬如,離開了他人那就根本無法圓滿布施般若密,所以我們的福德資糧都是依靠他人而圓滿的,他人對我們的幫助是如此之大,他人對我們而言是如此的重要!自輕他重之中“他重”的原因是一切的成就都是依靠他人的力量、因他人的存在而圓滿的;“自輕”是因爲導致我們一直在輪回中遭受痛苦、折磨、煎熬的原因,就是無窮無盡的以自我爲中心的力量。

  我們自己是所有輪回中所受痛苦的來源,而他人是我們所得一切快樂和功德的來源,所以自輕他重就如此而存在了。

  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不觀察他人的缺點,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了解自他平等。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缺點,將“他人的缺點”和“我們看到了他人的缺點”這兩者放在秤上秤一下的話,是沒有一個輕重差別的。因爲他人有缺點,也是因爲我們自心不夠清淨,如果我們自心清淨又怎麼會看到他人的缺點呢?佛菩薩永遠看不到別人的缺點,在佛菩薩的眼中會把這個世界看做是完美的,所有衆生都是諸佛一樣。佛經記載說:

  衆生內心汙染和清淨的程度不同,看到的現象也千差萬別。如一杯水,地獄衆生看到的是鐵汁;餓鬼衆生看到的是膿血;畜生衆生看到的是住處;人類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八地菩薩看到的是佛母瑪瑪格;佛陀看到的是圓滿大法界。

  內心越汙染,所見現象越惡劣;內心越清淨,所見現象越莊嚴。我們從中國傳統故事中也能看到,古時候的蘇東坡把佛印看成是牛糞一樣,而佛印將蘇東坡視爲佛菩薩一樣。從此可以得知,佛印修行得非常好,非常清淨,可以說是六根都清淨了才找不到別人的毛病,而看對方如同佛菩薩一般。

  如果我們看到別人的缺點,那麼究竟是對方的缺點嚴重,還是我們六根不清淨的缺點嚴重呢?我們從來都沒有發現,我們自己眼根不清淨才是導致我們看到別人缺點的原因。我們要慢慢從這個觀點來推翻自己,要長時間的、時時刻刻的關照自心,時時刻刻的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的時候,我們對內在的關照越久、越深入,內在的優點就越能展現出來。

  如果我們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說明我們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也意味著不認識自心本性。此時,我們看到的宇宙和生命都是假相、缺陷、不圓滿。當我們能真正認識自心的本性時,就會發現自己是佛;當我們發現自己是佛陀時,就會發現處處皆是清淨刹土,人人皆是如來佛。這就是“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的道理。由此我們隨時可以判斷自己是否清淨,當我們自己做到完美的時候,世間一切就都是完美的,這即是“心淨則萬事淨”的道理了。

  修行人和不學佛的俗人之間唯一的區別在于:

  俗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在往外散亂,包括觀察別人的缺點等等;修行人並不跟隨眼耳鼻舌身,而是依靠意念來觀察自心,往內觀察。

  由此可見,當我們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馬上就會意識到自己當下不是修行人,自己不具備修行人的條件,修行人是要依靠意識來內觀,而不是往外觀察的,不是隨從于眼耳鼻舌身,眼睛怎麼看我們的心就怎麼想,眼睛看到怎麼樣一個東西之後我們就會怎樣去判斷。

  另外,我們每個人對于優缺點的定義都有自己的看法,並沒有一個規範和標准,不同的只是我們從什麼樣的角度、依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很難讓每個人都認同一個優點或者缺點。

  譬如,同樣一個人站在這裏,對我來說他有缺點,因爲他背對著我;而你會說他有優點,因爲他是面對著你,這究竟是缺點還是優點呢?如果是缺點,那麼應該所有人都一樣看得到、認同這個缺點才對,但現實不是這樣的。可能我們認爲這個人的某一點是缺點,而其他人很可能認爲這是一個優點;我們認爲是敵人的人,別人可能會當做是朋友。

  因爲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所有人都承認是優點或者缺點的特質,所以世界上沒有一個百分之百的缺點或者優點,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敵人或者朋友,一切都只是相對而言。會有這樣的認知差異,很大程度是因爲因緣的不同。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是沒有因、沒有果、無有因、無有緣的。

  爲什麼我們會看到這個人的缺點,看他那麼不順眼?很可能是因爲過去世我們跟他結過惡緣,這個惡緣還沒有徹底消失,現在我們看到他還是心裏不舒服、不順眼,這些都是跟我們的業力有關。

  由于我們有業力的存在,由于我們自身和他人的因緣存在,所以哪怕是親密如同父子或母女,所接觸相同的人之中有父母喜歡的人,但子女不一定喜歡;子女喜歡的人父母又不一定喜歡;父母相處特別好的朋友對子女來說不一定能相處得好;子女相處很好的朋友與父母又不一定能相處得好。就算是如此親近的人,在面對社會、接觸社會的時候也都會有不同的反應、感受和結果。這一切都是因緣造成的。

  在我們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並不需要特別在意和過度的執著他人,在與他人發生摩擦和矛盾時不能認爲全都是對方的過錯,而要認清是自他雙方的問題所導致的結果。這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道理。我們的耳朵、眼睛等等都依存著意識、依靠著心,但事實上,我們的心是靠不住的。心裏有無明、無知、顛倒、錯亂的成分,所以心本來就是靠不住的。

  譬如今天我們覺得這個人不好,而昨天我們還認爲這個人是很好的,爲什麼今天就會覺得他不好了呢?這分明是我們自心有問題。如果心沒有問題,那怎麼會昨天判斷他很好,今天就不好了呢?這說明我們的心是靠不住的。

  心建立在無明之上,心是無明的産物。譬如一棵有著毒根的樹,不論它的花果枝葉多麼的漂亮、多麼的茂盛,樹根是有毒的話,那其上生長出來的果實會沒有毒的成分嗎?無論如何,毒根之上成長的花果都會無法避免的沾染上根部所含的有毒成分。

  之前我們強調,學佛要依靠智慧來內觀自身,抽掉內心的“毒根”,這個“毒根”指的就是無明。輪回之中,一系列的痛苦都是依著無明的力量而存在的。

  佛陀說,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靠不住的。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突破,爲了超越所有凡夫的感官、意識。

  從無始以來,我們的五蘊都與無明緊密無間,思想中充滿著各種迷惑、錯亂、顛倒的成分,再加上肉眼的局限性,導致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幾乎沒有精確度,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又怎麼可以肆意的評論他人的是非對錯呢?在佛菩薩眼裏,我們的所作所爲就像瞎子摸象的故事中的人們一樣,如此愚蠢,並且一味地堅守各自的觀點不肯退讓,進而互相嗔恨,糾紛和爭鬥不斷。

  在未獲得佛果之前,我們絕不可以輕易地評判他人的是非,也不可以肆意地誹謗或指責他人,否則會産生嚴重的罪業、引發不堪設想的後果。不看別人的缺點、不聽別人的是非、不判斷別人的對錯,才會使得我們自心清淨,使我們的修行有所成就。

  在金剛乘中對弟子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清淨觀。如果我們一直固守著“他人身上的優點遠不如自己多”這樣的觀點,那是無法保持清淨觀的。把他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一個可愛的人,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清淨觀。否則明明不喜歡他人卻還要強迫自己觀想出來一個清淨觀,那是非常困難的。學佛的真正意義在于時刻觀察自己、反省自己,時刻修正自己的不足。

  學了這麼多佛教理論知識,卻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那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參了多年的禅、持咒,卻沒有修正自己的不足,那我們修行的意義又在哪裏?

  二O一二年叁月二十五日

  于海南叁亞

  

《以智慧認知自己,用慈悲接納他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