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1、自他交換法
在藏傳佛教中,菩提心的修持有兩個傳承:一個是按《大樹莊嚴經》義,依《集學論》和《入行論》所說,自他交換法修持菩提心;另一個是按《般若經》義,依因果七訣法修持菩提心。前者是文殊菩薩傳下,後者是彌勒菩薩傳下。從文殊菩薩到龍樹菩薩傳下來的法門叫做勝觀派,從彌勒菩薩到無著菩薩傳下來的法門叫做廣行派。這兩種作用是一樣的,都可以生起菩提心,但是傳承不一樣,修持的方式也不一樣。
龍樹菩薩的傳承首先是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又傳到寂天菩薩,然後寂天菩薩造了很多論。如《入菩薩行論》和《集學論》。這裏面主要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換以及自輕他重的修持,這些都是龍樹菩薩的傳承。
自他平等讓我們知道,我們自己不願感受的痛苦,其他任何衆生也都不願感受。因爲有些人不知道這個,他只感受自己的體會,而別人的體會就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很豐富,卻把別人當作機器來對待,就是因爲他缺乏這個訓練。所以首先要知道不但自己需要快樂,別人也需要快樂,自己一點點的痛苦都不願感受,其他衆生也一樣不願感受這些痛苦,因此我們應當如同保護自己一樣保護其他衆生,這是自他平等。寂天菩薩說:
首應觀修,
自己與他人的同質性。
在趨樂和避苦方面,一切衆生並無二致,
所以應像護念自己一樣地護念衆生。
寂天菩薩又說:
手腳各部位雖然衆多而且不同,
但它們都是一體—被保護的一個身體;
同理,不同衆生雖各有苦樂,
但皆與我一樣,只追求快樂。
自他平等的修持是要能夠慢慢體會到別人的感受,體會到別人需要快樂,體會到別人也不願感受痛苦,這樣的話你才會考慮到別人,去關懷別人。
自他平等的修行一旦做到以後,就要進行自他交換的修行。要知道自己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我執、習氣都是自己造成的。一點點的快樂,一點點的方便都是別人給予我們的。知道這些以後,自他交換的心態就會産生。是我一個人重要,還是無量衆生重要?當然是無量衆生更重要。因此他人的無明、我執、煩惱、習氣及痛苦由自己一個人來承擔,自己的智慧、福報、善業、快樂及幸福無私地奉獻給別人。朗日塘巴尊者在《修行八頌》中所說的:
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無著菩薩在《佛子行》中說:
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
是故己樂與他苦,真實相換佛子行。
就要進行這樣一個修習,這叫做自他交換的修持。
這個做到以後就是自輕他重,這在我們佛法裏主要是修心七要的修行,或是修行八頌的修持,它對我們具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通過呼吸來修行,因爲右側鼻孔是煩惱道或說業道,左側鼻孔是智慧道。我們可以從業道的鼻孔裏吸進別人的痛苦,別人惡業果報的感受,或別人所有的障礙都化做黑色光芒或黑色的煙從右鼻孔吸入到我執最大的地方,全部都堆在我執上面。然後停止片刻,讓別人的痛苦,別人的煩惱,以及衆生的習氣及障礙都堆在自己的我執上,把我執推翻,把我執斷除,把我執摧毀,讓我執受折磨或煎熬。因爲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在受我執的折磨,現在就要反過來了,我們要面對我執讓它受折磨,受煎熬。同時,我們修行的功德、智慧、幸福及快樂等善業都化做白色光芒從左邊鼻孔呼給所有衆生,遍滿每個衆生身上,願衆生永遠快樂與幸福。
這樣訓練的話,首先對自他交換的修行會有很大幫助,其次實質上我執會逐漸減少,並且我們在社會中面對任何挑戰時,也不會受到很大的刺激或傷害,因爲我們已經修得穩固了,你的修行使你的心變得像菩薩一樣的勇氣和包容、無私與堅強。不但你能夠面對這些瑣事,且一切衆生的痛苦你一個人也能承擔,並轉換和徹底淨化,最終獲得至高無上的成就,任運圓利他的偉大事業。
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無著菩薩
2、因果七訣法
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並由無著菩薩所傳下的修持菩提心之法門是因果七訣。就是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和發菩提心這七支要訣。
我們首先從知母開始。世尊曾經說:
“諸比丘,譬如,某士夫將此大地之土抟成棗核丸,說“此爲我母,此爲我母,此爲他母”而丟棄。諸比丘,此大地之土早已窮盡,而轉爲衆人之母卻非如是。此乃我說。”
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
地土抟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爲母數。
然後念恩,關于念恩方面無與倫比的岡波巴大師說:
母親對我們具有四大恩德,
一、施體之恩;
二、難行之恩;
叁、予命之恩;
四、教導之恩。
如果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看一看《解脫莊嚴寶論》。如果我們能夠真的在心中深刻體會到母親對我們的恩德,便不可能不去幫助母親,更不可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母親的痛苦之上。當我們體會到母親的恩德之時,也自然而然會體會到一切衆生的恩德。因爲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苦海流轉的過程中,所有衆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親,身爲父母親時也像今世的父母親一樣恩重如山。
再來說報恩,如果父母親的恩德不是由子女來報答的話,那麼由誰來報達呢?子女報答父母的恩德是理所當然的事。連自己親身父母的恩德都不能回報,那麼修持大乘佛法或利益衆生的事就有點不現實了。
因果七訣中前面叁個特別重要,這叁個不僅僅是修持菩提心的竅訣,更是做人的重要品德。如果缺乏品德的基礎,怎能樹立起菩提心呢?現在我們作爲凡夫,習以爲常地將自己所有的快樂,所有的方便都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實這等于是我們將快樂建立在父母親的身上。所以靜下心來反省自己的話,會覺得不合理,學佛修行人對于這方面應該多思考。有時候我們在一些小事上成功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了不起,既聰明又有本事,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爲事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我們的快樂與幸福,成功與順利都來自于他人的支持與幫助,配合與互助,或者提醒與鼓勵。
實際上我們依靠大衆的力量有所成就,我們應該知道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並不是依靠你一個人而獲得成就的。佛教高度重視“緣”這個字,既有深刻含義,又有至高境界。
所以我們的幸福與成功,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母衆生所給予的。頂果欽哲仁波切十叁歲時在《心靈之歌》中寫道:
我最親愛的父母,我致上最高的敬意!
您們給了我生命,賜給我珍貴的暇滿人身,
從嬰孩到現在,您們一直用愛來照顧我,
爲我引見真實的上師, 感謝您們的慈悲,我才能夠接觸解脫之道。
我們想一想佛陀在因地經曆叁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修菩提心的時候,爲了別人的快樂付出了多少次自己的生命。譬如:《太子須大怒經》中所說的世尊轉爲王子直美衮登的時候,生性好施,因布施國寶于敵人,父王把他放逐遠方,途中又把愛妻、二子及自身眼珠都布施給婆羅門徒。
《月燈叁昧經》中記載世尊轉爲妙花月菩薩的時候,爲了度化衆多的衆生而宣說佛法時受到國王的殺害,付出了生命。《賢愚經》中記載世尊曾經轉爲一位小太子時,爲了救一只饑餓的母虎和它的小虎們而付出了生命。然而我們呢,卻爲了自己的快樂而傷害了多少衆生的生命?掠奪了多少他人的利益?《入行論》中說:
何必多費唇舌解釋呢?
愚癡凡夫只追求自利,
諸佛則努力利益衆生,
看看兩者的天壤之別!
就像一個人對天空發脾氣,對著空中吐了一口口水,但口水卻落到自己的臉上,最後受損的仍然是自己。我們在生存的過程中傷害他人的果報亦是如此,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受到巨大的損失與傷害。寂天菩薩說:
所有世間快樂,
都是從謀求他人幸福而來;
所有世間痛苦,
都是由追求自己幸福所致。
無著菩薩也說:
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
如果我們傷害衆生的話佛陀不會喜悅的。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
諸佛曾爲衆生舍身,入無間地獄,
利益衆生就是報佛恩。
因此就算衆生嚴重傷害我,
我仍然要努力利益他們。
當我們知道這些道理以後,就要將方便提供給別人,對別人要寬容,要爲了別人的幸福與快樂,付出一些自己點滴的勞動與奉獻。也就是要令自己改善,這等于是在改善自己的命運。雖然現在讓我們爲了別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或做一些較大的付出是不可能的,就是佛陀也沒有要求過初學者這麼做。
但我們要從小處著手,最起碼要做一個老老實實、心地善良的人,對人要真心誠意,盡量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自己的勞累上,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爲什麼這麼說呢?從佛教的因果角度來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勞累上的話,自己的福報會減少;把別人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付出上的話,自己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會增長。那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福報減少,誰都願意讓自己的福報增長的,所以我們就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
如今多數人都相反,包括我自己在內,雖然每天都在念四無量心或是發菩提心,但在實際行動上的幫助卻不是很大。我們只是嘴巴在念而已,心裏還在想著如何占別人的便宜,如何爭名奪利,斤斤計較等等的事情。嘴巴和心總是在自相矛盾,在觀想四無量心的時候行爲也總是跟不上,因而表面上做出一些利他的行爲,內在的自私心卻總是不斷的湧現。我們所修的四無量心和所做的行爲,就像油飄浮在水面上一般,兩者難以融合在一起。
雖然如此,但是先從理論上了解四無量心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們還要立下發菩提心的四種誓願:
願令一切有情永離苦難!
願令一切有情解脫輪回!
願令一切有情同般涅槃!
願令一切有情現證菩提!
我們要經常要念一念四宏誓願,從生活的點滴中慢慢訓練修行的話,最終心中必定會生起真實無僞的四無量心。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修持菩提心的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