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步入實修之道·修行的成就

  步入實修之道·修行的成就

  ※ 叁乘的成就

  對一般的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標不同,所以最終獲得的成就也有所差異。成就分爲叁類:一,小乘的成就;二,大乘的成就;叁,金剛乘的成就。

  小乘的成就又分爲兩類:一,聲聞乘;二,獨覺乘。小乘成就是指對輪回生起出離心,打破叁界六道輪回的執著,斷除煩惱障而獲得個人解脫,並證得阿羅漢果位。

  聲聞觀“四聖谛”,修叁十七道品,證阿羅漢果。獨覺觀“十二緣起”,修叁十七道品,證辟支佛果。

  大乘的成就,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對衆生生起同體大悲心,觀諸法緣起性空,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而達到初地至十地菩薩的果位,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而獲得離一切戲論的大境界,並證得大徹大悟的圓滿佛果。

  金剛乘的成就,是在具備大乘條件的前提下,對“叁根本”生起無比的虔敬心,而且具有將輪回視爲清淨的壇城,將一切衆生視爲佛和佛母的清淨觀。並透過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的修持而證得智空雙運、悲空雙運、樂空雙運、明空雙運、顯空雙運的至高無上之大手印金剛總持的圓滿境界。

  真正成就的標准是噶舉祖師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

  見、修、行、果

  即:見爲空性之智慧,修爲光明無執著,行爲無貪而恒常,果爲無垢赤裸裸。誰的相續中具備了正確無誤、至高無上的“見、修、行、果 ”,誰就證得無上的成就。

  無與倫比的岡波巴大師所說的修行的“四種竅訣”。

  即:

  心轉向法,法成佛道,去除道障,惑轉成智。

  心轉向法中納入了出離心,法成佛道中納入了菩提心,去除道障中納入了緣起性空,惑轉成智中納入了金剛乘至高無上的境界大手印。真正的成就以岡波巴四法的竅訣爲標准,誰的自相續當中具備這四種修證,誰就獲得至高無上的成就,這就是獲得大成就的一個正確標准。

  大手印傳承祈請文中也說:

  虔敬即爲修之首

  專心即爲修之身

  出離即爲修之足

  就像一個人需要具備頭、身體和足一樣重要,修行者也需要具備叁種要素:虔敬之心、心不散亂、出離心。自相續中具備這叁個要素的話,也算是一種大的成就。

  甯瑪派的祖師隆欽巴大師修行的“叁殊勝”即:

  前行發心

  正行無緣

  結行回向

  修行的成就以叁殊勝爲標准,誰的相續中圓滿這叁殊勝,誰就證得圓滿成就,大徹大悟。

  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所說的“叁主要道”, 即:

  出離心

  菩提心

  證悟空性

  如果我們的心中具備出離心、菩提心以及證悟空性的話,就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大成就。

  薩迦派祖師劄巴堅贊大師所說的“遠離四種貪執”, 即:

  若貪執此世非修行者,

  若貪執輪回非出離心,

  若生起自私非菩提心,

  若生起執著非正見地。

  我們修行的過程中能遠離四種貪執,這就是真正的成就。

  噶當派祖師阿底峽尊者傳承的“隨念五尊法”, 即:

  隨念上師之上師瑜伽,

  身觀爲自性本尊,

  口不離持咒,

  心不離空性見與慈悲心,

  以及功德圓滿回向。

  成就以隨念五尊法爲標准,誰做到這五尊法,誰就獲得無上成就。

  止貢噶舉祖師止貢覺巴大師所說的“大手印五支”, 即:

  一、菩提心修法;

  二、本尊修法;

  叁、上師瑜伽修法;

  四、大手印修法;

  五、回向修法。

  修行的成就以大手印五支爲標准,圓滿修行大手印五支的修行者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一旦我們相續中具備大德們所指定的這些功德的話,即使外在的奇特現象或吉祥的征兆不出現也不要有絲毫的遺憾,因爲外在的一切現象皆是虛妄的。

  我們應該時時刻刻依大德們的殊勝教言來衡量自己內在的修證成就,我覺得這是最保險、最可靠的。

  “成就”是一種高層次的含義,用在初學者的身上不太恰當。但對一個初學者來說,學佛修行後,怎樣才算是取得了一點進步呢

  

  比如說學佛的人和沒有學佛人之間的不同是,在沒學佛之前,多數人都非常散漫,容易放縱,也經常會生起煩惱,喜歡造作惡業,而自己也不覺得這樣做不對或是不應該,不但沒有後悔之心,還會覺得自己精明強幹、心安理得。

  但進入佛門以後,就非常清楚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哪些如法,哪些不如法;哪些做得對,哪些做錯了。一旦了解了善與惡,對與錯之後,就不再像沒有學佛時那麼隨心所欲。

  因爲懂得了佛法的道理而開始精進地斷惡行善,自然而然地謹慎取舍因果,這就是初學者所取得的進步。

  沒學佛之前我們是絕不會這樣謹慎或反省的,這就是已學佛人和沒有學佛人之間存在的差異,這談不上是成就,但應該可以算是得到叁寶的一種加持。

  我們學佛後經過修持,行爲上會自然遠離殺生、偷盜、邪淫的身不善業,並能做到放生、布施、持戒的身之善業,這就是行爲上所達到修持的一種進步。在言語上會自然遠離妄語、離間、惡口、绮語等口不善業,並能做到誠實、和諧、語言溫柔、誦經念佛的口之善業,這就是言語上所達到修持的一種進步。

  思想上會自然清淨,遠離貪欲、嗔恨、邪見的意不善業,並能做到少欲、生起慈悲及樹立正見的意之善業,這就是思想上所達到修持的一種進步。

  是否獲得成就主要看自己內心的修證。

  佛法絕對不是衡量他人過失的工具,而是調伏自心的殊勝對治,更是自覺覺他的圓滿方法。

  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反省自己,通過觀察自心,會發現以前我們的我執強大,煩惱熾盛,業障深重,習氣頑固,動不動就會生氣。接觸各式各樣的團體時,也會因爲看到這樣那樣的事情而起煩惱等等。但經過長時期不間斷的修持,這些汙染逐漸的少了或沒有了。我執減輕了,煩惱也減少了,習氣斷掉了,妄念越來越少,造惡業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停止了。

  並且心裏一直想著怎樣幫助他人的事情,能夠常常助人爲樂,在看一些經典或聞思佛法時法喜充滿,自然領悟到其中的道理。而且不僅僅是明白佛法的內容,還能做到一些身體力行的實修。

  在學佛修持的過程中,對叁寶生起信心、虔誠念佛、保持正念、愛護生命等等,這些都是得到叁寶加持的征兆,也是修行進步的一個表現。

  真正達到一定程度上修行的進步,是經曆過各種苦樂的感受,或者在生活上遇到不幸或違緣時,對叁寶仍然沒有任何抱怨,不失望,對上師的信心毫無動搖,且心中仍然會生起對叁寶無比的虔敬之心。當看到輪回中的榮華富貴時也沒有任何貪執和留戀,並會自然生起出離心。

  一些衆生無緣無故的傷害我們或指責我們時,我們也不起任何嗔恨,反而會對衆生升起慈悲心。我們眼前的萬事萬物,形形色色的誘惑出現時既不貪執,也不迷惑,常常能視外境如夢如幻一般,這就是一個真正進步的表現。

  如果能做到像這樣且持之以恒地精進修持,就會像上樓梯一樣,行菩薩道的次第逐漸圓滿,一步一步接近至高無上的成就。

  ※ 共成就

  如今很多一知半解的學佛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成就,他們將表相上的殊勝奇景或吉祥的征兆當做成就來對待。比方說頭頂上是否發光,虛空中是否出現佛菩薩或各種瑞相。功課特別精進時有沒有做一些吉祥的夢,打坐時心中是否産生一些特殊的覺受,身上的疾病有沒有減輕。

  有些人會想家裏有沒有發財,老公有沒有升官,子女有沒有取得好的成績,甚至有些人還會想股票有沒有賺錢等等。如果這些事情比較成功時,就認爲都是佛菩薩的加持或修行的成就。

  學佛的目的總是期盼著世間的美好出現,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如果內心沒有平息煩惱,出離心和慈悲心沒有任何增長,是無法戰勝我執大魔的,即使出現了各種瑞相對我們又有何用呢?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雖然相當一部分的修行者成就時,的確會出現一些奇特的現象或是吉祥的征兆,但也不能完全以這些來判定內在的成就。

  因爲這些奇特現象或吉祥的征兆並不是修行者內在的不共功德,而是修行中附帶的外在功德,對他而言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而這些外在的功德外道也能做到,他們經過苦修,身上也會發光,心中也會産生喜樂的覺受,也會示現各種各樣的神通,也能夠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但他們仍然被束縛在輪回的苦海中,一樣的迷惑,一樣的受苦受難,無法獲得解脫。

  所以佛教將這些奇妙的現象或吉祥的征兆稱爲“共成就”,也就是世間的成就,更是有漏的成就。因此我們絕對不應該以外在的奇妙現象或吉祥的征兆來判斷自己內在的成就,並以此來判斷自己是否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其實這些都不能代表你獲得了究竟的成就。

  從前印度有一位修學大乘佛法的出家人,名叫日光比丘,他是一位專心爲救度衆生成佛,而出家學法的比丘。自從他出家以來,非常用功的修學佛法。有一天,因爲他的修持功德力量所致,魔王的宮殿自然振動。

  魔王觀察振動的原因,知道是這位日光上人修行即將達到成就的關系。魔王想:“怎麼辦呢?我如果不設法阻止這位日光上人學法,不久的將來,我的世界就會大亂。”于是魔王就變成釋迦牟尼佛的形相,來到這位日光上人修行的山洞,在對面空中,身放光明,完全與佛一樣,令這位日光上人得見。這位上人看見了佛非常高興。

  魔王就對他說:“你修行已經圓滿了,不用再修行了。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任何事情,不必再考慮戒律和因果的問題。我會每七天來看你一次。”說完就不見了。

  這位日光上人,很相信魔王的話,他很高興,馬上就下山不再學法修行了。因爲相信魔的話,對因果戒律全部放棄,到處作亂。…

《步入實修之道·修行的成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