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悲憫物質貧困之人,努力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悲憫那些物質富有,但精神貧窮之人,使他們的品德升華,這是富有精神財富之人的義務。財富獨自不能給予人們快樂。只有精神財富,而不是物質財富可以給予人們心靈的安祥。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極需大宗難以得到的精神食糧。因爲在數量上,精神財富貧瘠者遠遠超過物質財富貧困者,因爲在富人和窮人中間都有這種現象。
有甚于貧窮,疾病遍布整個世界。許多人有身體的疾病,許多人有心靈上的疾病。科學給前者提供了有效的藥物,但是沒有給在精神病院倍受折磨的病者帶來任何福音。
這兩種病都有原因。悲憫之人必須努力消除這種原因,如果他們希望給予有效的治療。
許許多多的國家采取了富有成效的措施,不但阻止和醫治好了人的疾病,而且動物之病也得以治療。
佛陀親自照看病人,爲我們樹立了榜樣。他意味深遠地告誡他的弟子們:
“侍病者侍我。”
爲了解除他人的痛苦,一些無私的醫生免費爲人服務。有些人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醫治貧苦病人身上。
醫院和義診所成爲人類的恩惠。但是,窮人需要更多的利益。在一些不發達國家,窮人由于缺乏醫療設施而倍受痛苦。爲了治病,患者不得不被送到數裏之外的醫院或診所,極爲不便。有時他們就死在路上。懷孕的母親受到的痛苦最深。落後的鄉村極需醫院、診所以及母親之家等。
低下貧困之人應該得到富男富女的悲憫。有些時候,仆人和工人得不到滿意的工資,吃不飽,穿不暖,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爲沒有人爲他們主持正義。他們分享不到公正而受到忽視,軟弱可欺。在有些特別的案件中,一些慘無人道的酷刑家喻戶曉,但更多這樣的案件都不被人所知。那些不幸之人沒有其它的選擇,只好溫順地忍受,如同大地母親默默地承受一切。當悲慘得忍無可忍時,他們徹底絕望而自殺。
邪惡不法之人,以及無知之輩比那些肉體遭受折磨之人更應得到悲憫,因爲他們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有病。他們不應受到詛咒和蔑視,人們應同情他們的缺點和錯誤。雖然母親對她所有孩子們具有同樣的悲憫之心,但是她可能更加同情生病的孩子。同樣的,人們應以無限大悲對待精神上有病之人,因爲他們的疾病毀壞了他們的品性。
佛陀曾對妓女阿帕般利和殺手指蔓示以悲憫和同情。他們二人後來都成爲佛弟子,脫胎換骨,徹底改變了他們自己。
我們必須明白,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偉大之處,無論他有多大的罪惡,說不定在某一時機裏,一句恰如其份的話語會轉變一個人的整個世界觀。
阿育王做了許多惡事,因此,他被稱爲黑阿輸陀。後來,一位小沙彌的一句話:“精進爲不死之道。”使他番然省悟,從而成爲正義阿輸陀(Dharmasoka)。
佛陀告誡我們要遠離與愚人爲伍,這並不是說爲了改造他們,善良之人不應接近他們。人們避開傳染病患者。但是悲憫的醫生爲了醫治他們,卻精心照顧他們。不然他們就會死去。同樣的,歹惡之人或許會在精神方面死去,善良之人應該忍受、同情和幫助他們。
作爲一條慣例,佛陀前往尋找貧困者、無知者和邪惡之人,而善良和仁義之人自己前往尋找佛陀。
同慈愛一樣,悲憫也應該被施及一切痛苦和無助之人,包括不懂言語的動物和能生長生命的精卵。
以種姓、膚色、種族爲借口,否認人類的權利和利益是不人道和殘忍的。自己殺或叫人殺害動物,並以享受動物之肉爲樂,這不是人道的悲憫。從天空如雨般地抛下炸彈,無情剝奪百萬男人女人和孩子們的生命,這是愚昧無知之人犯下的最爲殘忍的滔天罪行。
當今,這個毫無同情心,充滿複仇的世界在殘酷武力的祭祀臺上,抛棄了地球上最爲珍貴的東西——生命。悲憫之心哪裏去了
當今世界需要富有悲憫之心的男男女女在地球上全面禁止暴力和殘酷。
應該注意的是,佛教的悲憫不僅僅是流淌幾滴眼淚而已,因爲悲憫的間接敵人就是情感的悲傷(domanassa)。
悲憫包容了一切痛苦煎熬的衆生,而慈愛照遍所有快樂和苦難有情。
喜
第叁種聖潔的品德就是隨喜(mudita)。它不單單是同情,而是同情之喜或贊美之喜,趨于消除其直接敵人嫉妒。
嫉妒是一危襲我們整個人類的巨大毀滅性力量。有人常常無法看到或聽到他人的成就,而對他們的失敗卻幸災樂禍,但就是不能承受其他人的成功。他們千方百計地進行破壞、譴責和辱罵。一方面,隨喜更是對自己而言,因爲它旨在消除毀滅自己的嫉妒。另一方面,它又能幫助他人,因爲修習喜德之人不會試圖阻礙他人利益的發展。
對自己親近之人的成功表示高興,這很容易做到,但是,困難的是隨喜冤家對頭的成功。是的,絕大多數人不僅感到很困難,而且不會也不能隨喜。他們盡可能製造困難,並以此爲樂趣,從而達到消滅他們敵人的目的。他們甚至對善德之人加以毒害、謀殺,把這些人釘在十字架上絞刑。
蘇格拉底被毒死,耶蘇被釘在十字架上,甘地被槍殺。這就是此邪惡和愚昧世界的本質。
修習慈悲要比修習隨喜來得容易。因爲隨喜需要巨大的個人努力和堅強毅志。
西方國家隨喜東方國家的繁榮,或東方國家隨喜西方國家的繁榮嗎
一個國家會隨喜另外一個國家的利益嗎
一個種族會因爲另外一個種族的昌盛而快樂嗎
一個自诩爲代表道德培訓的宗教會對另一個宗教的精神影響感到高興嗎
—個宗教嫉妒另一宗教。地球這一方嫉妒另一方,一個團體嫉妒另一個團體,一個生意公司嫉妒另一個公司,一個家庭嫉妒另一個家庭,學習不好的學生嫉妒學習好的學生,有時候,兄弟姐妹之間也互相嫉妒。
這正說明了每一個人和團體都要實踐喜德,如果他們希望使自己的道德升華,使內心充滿快樂。
隨喜的主要特性就是懷著喜悅之情承認他人的財富和成功。哄然大笑等不屬于隨喜,因爲興奮(pahasa)被認爲是隨喜的間接敵人。
隨喜包容了所有衆生,對他人持有祝賀的態度,旨在消除對成功之人的不快。
舍
第四舍(Upekkha)聖住最難修習,意義重要。其詞源原意爲理解正確,如是見地,無偏知見,即無愛無憎、無喜好或厭惡。
對不得不生活在此顛倒不平的世界,經曆沈浮的世人來說,此中道平常心非常必要。輕視和侮辱是人類共有的命運。世界就是這樣,善良和高尚之人常常受到不公正的批評和攻擊,在這樣的情況下保持思想的平衡才不愧大雄行爲。
得失、毀譽、稱譏和苦樂是影響整個人類的八種世間法。當受到此順逆之境的影響時,許多世人不知所措。受到贊美時洋洋得意;受到責怪或辱罵時則沮喪抑郁。佛陀說智慧之人于此沈浮人生中穩如堅石,修習圓滿平等。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宗教導師象佛陀那樣受到批評、打擊、侮辱和咒罵。但是,也沒有一人象佛陀那樣受到人們的如此崇高的贊美、榮耀和恭敬。
有一次,一個人邀請佛陀到家裏應供,但他卻以當時流行的肮髒話語辱罵佛陀,叫他豬、屠夫、騾等。但是,佛陀沒有爲此而生氣,也沒有反駁。他平靜地問那位房主人,當客人應邀到家時,主人應該怎樣做,他回答說他將准備佳肴招待他們。
“那麼,如果他們沒有食用這些佳肴。你將怎麼處理這些飯菜
”佛陀問道。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自己將享用佳肴。”
“既如此,好兄弟,你請我到你家應供,以這些肮髒之語招待了我。但是我不接受,你還是收回去吧。”佛陀心平氣和地說。
冒犯者的性格至此被徹底的改造。
“無報複,被他人傷害時,你應靜默如破鑼。若如此,雖然你還未證涅槃,但是我認爲你已在涅槃之中。”這就是佛陀的教導。
當今這一無法無天的世界應該多多聆聽這些金玉良言。
有一次,一位皇家妃子唆使一些醉漢前去咒罵佛陀。佛陀侍者阿難陀請求佛陀離開那座城市,到其它地方去。但是佛陀沒有因此受到任何擾亂。
另一位婦女假裝懷孕,公開地控告佛陀應對此事負責。一個女人被她的仇人殺死後,佛陀被指控爲凶手。佛陀的堂弟和弟子提婆達多用石塊從懸崖上向他砸下,但謀害陰謀未遂。他的有些弟子們指責佛陀嫉妒、不公平和偏袒。
另一方面,許許多多的人高歌贊美佛陀。國王拜倒在他的跟前,向他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如同大地母親,佛陀以一切平等之心默默地忍受了一切。
如同獅子不因任何聲音而顫抖,一個人應不被惡言惡語憂惱;如同微風不粘網孔,一個人應不被這個無常世界的虛妄快樂所迷惑;如同出汙泥不染之蓮花,一個人應不被世間的誘惑所左右,而應永遠的鎮靜、清醒、安詳。
同最初叁種品德一樣,此舍離也有其直接敵人,即貪著(raga),它的間接敵人爲無情和無知的冷漠。
平等的舍離能抛棄貪欲和嗔恚,平等公正爲其主要特點。修習平等舍離之入既不執著于順境,也不憎惡逆境。
他對邪惡者和聖潔者持有同一種態度,沒有分別之心。
慈愛包容了一切衆生,悲憫包容了痛苦之人,隨喜包容了富者,而平等離舍卻包容了善和惡,愛和非愛,樂和非樂。
希望今生就能超凡脫俗之人可以每天修習此四種潛伏在一切有情心中的聖潔品德。
若有人希望在此娑婆世界的無數輪回中圓滿自我,慈悲度化衆生,他可以精進不息地修習十波羅蜜(parami),最終成就無上佛果。
若有人希望盡早了證涅槃,斷除情欲,終止痛苦,他可以努力追隨獨一無二,仍然清淨無染的八正道。
佛陀告誡說:
“諸比丘,假若此大地爲一片汪洋,一人把一只穿有小孔的橫木扔在其中。狂風從東南西北刮起,波浪四起,橫木隨波流蕩起伏。一只眼瞎了的海龜一百年把脖子浮伸到水面一次。諸比丘,當它在一百年伸到水面之時,這只眼瞎了的海龜將會把脖子套進這個小孔中去嗎
”
“這只海龜將很難做到這樣,世尊。”
“諸比丘,得生人道也是如此的困難;如來、應供、正覺遍知者應世也是如此的難得;如來所說之聖法和聖律在此世間出現也是如此的稀有。
“但是,諸比丘,現在人生已得,如來應世,如來之聖律已遍行世間。”
“因此,諸比丘,汝等必須精進了證: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滅,此是滅苦之道。” (3)
[注]
(1)《法句經》,第五偈。
(2)《法句經》,第320偈。
(3)英譯《相應部》,第五品,第384頁。
《《覺悟之路》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