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心念佛或照顧話頭,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贊無盡意菩薩說:“世界無邊塵擾擾,衆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說明愛的作用很大,愛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種情念。一、喜,成就我所愛的,心中就歡喜。二、怒,奪了我所愛的,心中就要發怒。叁、哀,失去我愛的,心中就生悲哀。四、樂,得到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快樂。五、愛,一切環境,對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貪愛,貪得無厭的妄念。六、惡,違背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厭惡。七、欲,順從我所愛的,心中就生貪欲。依此看來,愛的確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首惡。古人說:“踏斷腳下紅絲線,跳出紅蓮大火坑”。什麼是腳下紅絲線?就是這個愛字。
取: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爲我享受,多多益善,貪得無厭,毫無疑問,就會做出種種惡業,如果感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境,就橫生忿恨,不顧一切,任意胡爲做出許多罪業,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能夠斷除煩惱因。可以免受生死苦,這個取和上面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
有:是業有。我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想得到它,于是采取行動,這行動也可能是道德的,也可能是不道德的,但不論是通過什麼方式,這種行動都會遺留下痕迹,即業種子,蓄存到阿賴耶識中,作爲推動未來生命發展的動力。愛、取、有叁支是于現世造作的未來叁支苦因。
生:是受生。生命的延續要通過四個不同的時期。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投生注胎的那一刹那;本有,是從投生後的一刹那起到死亡的前一刹那止,這中間的一期生命發展過程;死有,是死亡的那一刹那;中有,是死亡的那一刹那後,一直到投生的前一刹那。一般總以爲人死,生命就算徹底結束了,其實不然,當我們這一期生命形式正當死亡時,另一種生命形式“中有身”,以化身馬上形式出現,《經》中形容:如秤兩頭,高低同時。中有身的出現與本有色身的敗壞是同一時間的。中有身生存的期限,是隨生有的出現而完結,一般爲七天或四十九天。有緣生:是說因爲業力決定我們的投生。經中說:業有兩種:一曰引業,二曰滿業。引業是總業,它將有情引向了六道中任何一趣;滿業,是別業,它決定有情在那一趣的生存狀態,諸如男女、胖瘦、貧富、美醜都是滿業決定的。《唯識叁十頌》曰:“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業習氣,是業種,由于業種的力量,招感有情生死果報,前期業果完了,其他業因隨即成熟,如是業力無盡,衆生生死無窮,沒完沒了。
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遊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于現在的愛取有叁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叁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叁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因果輪回循環的規律。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古人有四句偈:“無明愛取叁煩惱,行有二支爲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事爲苦道。”是說十二因緣爲惑業苦叁道流轉的道理。
以上所述十二因緣,在佛教中有的學者將它分爲叁世二重來說明:以無明行爲過去因,以識、名、色、六入、觸、受爲現在果;以愛、取、有爲現在因;以生、老、死爲未來果。當然,在這裏我們不可以做***械的理解,比如無明,它雖然是過去因,但在衆生生死過程中,無明無論何時何地,它都是存在的。
十二因緣,佛教中又將它歸納爲惑、業、苦叁法。其中無明、愛、取叁法爲惑。惑是困惑,代表著有情生命現在所處的狀態;行、有爲業,業是業行;識、名、色、六入、處、受、生、老、死爲苦果。生命的延續就是由惑造業,由業感果,有情在生死苦果中又起惑,依惑又造業,業感苦果,衆生生死就在這樣情況下,盡未來際,無有窮盡的輪回著。
在所處的狀態;行、有爲業,業是業行;識、名、色、六入、處、受、生、老、死爲苦果。生命的延續就是由惑造業,由業感果,有情在生死苦果中又起惑,依惑又造業,業感苦果,衆生生死就在這樣情況下,盡未來際,無有窮盡的輪回著。
《經》曰:無明盡到老死盡。這是佛陀教導聲聞弟子修行的方法。十二因緣的相續,是因爲衆生隨順著十二因緣的發展,由此有故彼有,導致了有情生死輪回的繼續。那麼,如何才能從這十二因緣中解脫出來呢?這就需要在認識十二因緣發展的規律下,從還滅門來觀察十二緣起,前面說過十二因緣的道理: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比如說老死,老死誰都討厭,我們怎麼會有老死呢?那是因爲有生,當時爲什麼會受生,而且又是選擇了那樣一個不討人喜歡的家庭,這是誰安排的,那是因爲你自己過去造下的業力決定的,在業力面前人人平等,誰也沒有辦法;爲什麼會去造業,因爲當時只想占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並不知道人生還存在因果,以爲幹完就罷了,爲什麼要占有,因爲愛上了。這樣一一的從果推到因,是十二因緣還滅門的觀法。
聲聞的解脫,就是從還滅門下手的。依還滅門的觀法中,發現老死是因爲生,生是因爲有,乃至行是因爲無明。“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乃至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行,于是聲聞人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見;從戒、定、慧叁無漏學的修行中,開發無漏智慧,徹底打破生命的無明狀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從而獲得人生的大解脫。
《經》曰:“無無明亦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菩薩境界。有無明,有老死,隨無明到老死而流轉,這是凡夫;認識到無明至老死延續的過患,滅盡無明乃至滅盡老死,這是聲聞;以般若慧觀照無明乃至老死,照見無明乃至老死皆空,認識到:無明不異空,空不異無明,無明即是空,空即是無明。這是菩薩。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盡。”這句話譯爲白話是: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的消失;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消失。從邏輯上來說當然是這樣,在聲聞人的智慧中:因爲他們覺得有實在的無明,這才有了無明的滅除;因爲有老死,才有老死的滅除。而菩薩境界觀照無明乃至老死都是無自性空,無明乃至老死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假相,夢幻泡影,因此菩薩不滅除生死,也不必厭離生死,在生死中通達生死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超越生死的大智慧(文定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