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朗明)

  略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朗明

  

   走進《金剛經》,如同一個秋後的下午,你不經意地走進一個沒有成熟的青山綠水,你呼吸到的是自然的空氣。誦持《金剛經》,你猶如體會到古寺的鍾聲,緩緩地敲起。體驗《金剛經》,如同一個月夜,一聲磬響,你進入心靈的另一層境界。這就是《金剛經》,中國的佛教界最爲出名的一部經典——上至皇帝、士大夫、文理學士,下至我們平民百姓、普通的信衆都耳熟能詳的一部經典。

  《金剛經》出自《大般若經》第九會五百七十七卷。《金剛經》從全經來講,最出名的當是兩句話,第一句話: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還有一句話: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通過這句話,中國佛教史上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得以“頓悟”,中國佛教的“頓悟”法門由此誕生,創下了禅宗一枝獨秀幾千年的局面。這句話有什麼玄***?我想憑自己個人修學的體會、經驗談一談。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了解這句話,得從全經分析起。在第二品,

  佛講: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他這句話是因爲須菩提問了第一個問題: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在十七品,須菩提又重新問了一遍: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世尊的回答依舊是:

  應如是降伏其心。

  看上去問題與答案都很相似。

  曆代對這兩番的問答有不同的注解,我個人認爲隋朝叁論宗大師嘉祥吉藏對《金剛經》的判法很有道理,他說:“前半段問答是般若道,後半段提問是方便道。”

  近代的印順法師非常贊成這個判法,覺得很有道理。爲什麼呢?第一,它符合整部《大般若經》的邏輯,整部《大般若經》六百卷通通以這樣的邏輯來鋪演全文。“第一番囑托是般若波羅蜜提徑,再一番囑托乃般若方便提徑。”這是原話,依此而判,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屬般若道。何爲般若道?般若道是指我們衆生從初發心,慢慢地修持,最後見道。如果用佛法的另一個修學次第來闡述,它相當于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後面的方便道相當于修道位、證道位。整部《金剛經》講的核心內容是破一切相,斷除對一切身心法的執著,然後再去普度衆生。這個過程有個次第。前面的般若道講的就是衆生怎麼從初發心,慢慢地到最後的見道,見道是什麼?見道就是開悟。開悟之後還要不要修?還是要修的,開悟後是真修,後面才是方便道,是修道位和證道位。因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屬于前面半部的般若道,這樣,從全經分析起來,這句話是一個漸修的方法。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呢?“應”是應該的意思。“無所住”指沒有任何執著,“而生其心”的“生”字,與前面的經文“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的“生”字,意思是一樣的,是緣起的意思。這個“心”不是真心,是妄心,指六根對六塵,因緣起産生的妄想。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大千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我們的心很自然就升起心念。但是如果讓這個心任其流轉。順著它走,便升起“貪瞋癡”,由此造種種業。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應該“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無所住”?當下不執著,當下覺知,不流轉。

  大家在念佛的時候,感覺到,念著念著,突然想到,下雨了,我們家的衣服怎麼辦?我家幼兒園的小女兒還沒接回來……然後越想越遠。你已經在流轉了,沒有“應無所住”。《金剛經》告訴我們:當心接觸萬境的時候,當下就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去執著,當下回過頭來,繼續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因此,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個漸修的方式,我想這句話對現代學佛人、現代的居士、末法時代的衆生,應該更加有幫助。可以指導我們現實的生活。現代社會,我們出家人比古代出家人難修多了。一天接觸的信息量,相當于古代一年的信息量。即使我們關起了山門,隔起了黃牆,卻無法阻擋住外在的侵擾。因此,在這個時代,這句話可能對現代的學佛人更加對***。

  爲什麼六祖聽了這句話反而頓悟了?因爲,這是一個天才的老師對一個天才的學生的對話。六祖大師是肉身菩薩再來的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六祖大師聽過兩遍,第一次在他還未出家前,背著柴火經過人家門口,聽到裏面有人誦《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恍然有悟,“恍然有悟”就是指他不是十分的清楚。後來是五祖在半夜用袈裟將窗捂起來,給他從頭到尾慢慢地講,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他才豁然大悟。所以這是天才的老師對天才的學生講的話。

  六祖大師在五祖處苦苦地修了半年,一天到晚在那裏做勞工,像一個蛋快要破殼而出了。我們記得神秀大師說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後創建了漸修的法門,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非常相似。五祖大師判定爲:如果按照這句話修行,不會墮落!

  我們的讀者朋友,如果你們按照這句話去修身,今生也不會墮落。或許,您的根***好,在修的過程中,遇因緣成熟,突然頓悟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