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 第四十一章 十波羅蜜▪P4

  ..續本文上一頁情況的需要,他可以象花朵一樣溫柔,也可以象磬石—樣堅固。

  

  所有波羅蜜中最爲重要的就是慈(巴利語:metta,梵語:Maitri)。在英文中沒有一個象樣的單詞可以同其相比。它可以被翻譯爲仁慈、善意、友善、慈善,意爲希望一切衆生幸福和快樂。正是這一慈愛促使菩薩爲了他人,放棄個人的解脫。無論他人的種姓、信仰、膚色或性別怎樣,他的內心充滿了對一切衆生的無限慈愛。他是博愛的化身,不害伯一切,也不使一切衆生産生害伯。孤僻森林裏的野獸是他可愛的朋友。由于他的存在,這些動物培養了它們相互間的友善。在內心深處,他對一切有生命的衆生懷有無限的慈愛。

  在佛教中,慈愛應該同人與人之間的情愛和一般肉體之愛區別開來。情愛而不是慈愛産生恐懼和痛苦。

  在實踐此慈愛之時,一個人不應忽視本人,而應對自己和他人施以同等的慈愛。一個佛教徒的慈愛包容了包括自己在內的整個世界。

  在《大法護本生故事》(385)中,年輕的菩薩以同等的方式對殘酷折磨並狠心製他于死地的父親、惡毒的屠夫、摯愛而痛哭的母親、以及可憐的他自己施以同等慈愛。

  慈愛具有一神奇的力量,它能輕易地影響附近和遠方之人。蕩漾著此無限慈愛,純潔善良的心可以馴服凶殘的野獸,可以變惡人爲聖人。

  每一個人都具有這一神奇的力量,只要稍加努力,則可使之成爲自己的財富。

  “居住在山坡之上,”佛陀說,“我以慈愛的威力使獅子老虎接近于我。在獅子、老虎、山豹、野牛、羚羊、牡鹿以及野豬擁簇下,我深居森林。沒有一只動物害怕我,我也不害怕任何動物,慈愛的力量就是我的支柱。我如此寄居于山林之中。”

  正如一個人慈愛他人,他也被他人慈愛。任何對抗力量,敵對攻擊,反面意識都無法影響受慈光照耀之人。內心安甯,他將居住在自己創建的天堂,即使那些與之親近之人也將感受到那樣的至樂。當一個人習慣性地感受到慈愛,並以言行表現出來,隔閡成見蕩然無存,分別之心逐漸消失,小我在大我之中溶化。乃至沒有任何我見。最後把自己和一切有情等同起來。這就是慈愛的終極。

  菩薩慈愛一切衆生,並與一切衆生同體,沒有任何種姓、信仰、膚色和性別之分。是佛教的這一慈愛試圖消除一切分化自他之間的障礙。對菩薩來說,沒有遠近、敵人和外人,叛教者和不可觸者,因爲由智慧而成就的博愛建立了一切有情衆生的兄弟情誼。菩薩是一名副其實的慈愛、友好、富有悲憫之心的世界公民。

  

  十波羅蜜之十就是舍(upekkha)。

  巴利語舍--Upekkha是由Upa和IKKha組成,Upa,意指公正的、平等的、正確的,和ikkha,意指見、知識和觀看。這一詞源之意爲正確的認識、公正的看待、或平等的對待,也就是沒有貪欲和憎恨、喜愛和厭惡之分。

  在這裏,這一術語不是用來指漠然和中庸的感覺。

  十波羅蜜中最不易做到,最爲重要的就是這一舍波羅蜜,特別是對在家人來說,他們不得不生活在此沈浮不定的命運、動蕩不安的世界之中。

  輕視和汙辱是人類共同的命運,毀譽、利衰、苦樂亦複如是。菩薩經曆了所有這些生活滄桑,堅定不移地實踐圓滿的舍波羅蜜,猶如岩石。

  在順境或逆境之時,在贊美或誹謗之中,他總是鎮靜自若,如同獅王不因任何響聲而顫抖,不因惡毒的妄言而煩惱;如同微風不粘網孔,他不執著此無常世界的一切虛幻快樂;如同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他生長于世間而不被世間誘惑,永遠地保持寂靜、安隱、祥和。

  “猶如大海之底不被任何風浪所動,菩薩之心靜如止水。” (3)

  另外。修習十波羅蜜的菩薩平等公正地對待一切,不受貪欲(chanda),嗔恨(dosa),恐懼(bhaya)和無明(moha)所染汙。

  從以上十波羅蜜可以看出,菩薩之果位,就其整體而言,是一自我犧牲、持戒、舍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博愛,以及心智平靜的過程。

  除此十波羅蜜,菩薩還必須修習另外叁種行爲方式(cariya),即:不忽視自我發展,以智慧指導行善(buddhi—cariya);爲親近之人謀福利(natyattha—cariya);爲整個世界的解脫而行化(lokattha—cariya)。

  第二種方式並不是指裙帶關系,而是說沒有偏愛地爲提高其親戚的福祉兢兢業業地工作。

  菩薩如此修習十波羅蜜至圓滿究競,同時又實踐叁種生活方式,在不可抗拒的業力牽引下,或此或彼。經曆無量生生死死,因時而化現,渡過波濤洶湧的生死大海。

  有時,他生爲一威赫無比的帝釋天,或爲光耀天人。有時,他生爲高貴或低殘之人,或爲畜牲等。直到最後究竟圓滿了十波羅蜜,往生兜率天,他居住此天,等待適當之時應現世間,成就佛道。

  有人認爲,爲了獲得世間之經曆,菩薩故意示現各種各樣的形象。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沒有一人可以逃脫業的定律,而此定律單獨決定個人的未來生,除非是結束了輪回的阿羅漢和佛陀。(4)

  由于這些內在的功德,菩薩具有一些特別威力。比如說如果再生于生命長達無數大劫的梵天界,他可以通過自己的意力,終止其那裏的生命,往生另外一個合適之地,在那裏,他可以度化世間,修習波羅蜜。

  本生故事注疏中說,除此自願死亡之外,菩薩不爲八類衆生。這是由他在此娑婆世界中積聚的潛在業力所致。例如,不爲盲人和聾子,不爲徹底否認因果的邪信之人。他或許生于畜牲道,但他不會大于大象,或小于沙痫鳥。他也許會在一般惡道中受苦,但從不墮落最低層。同樣的,菩薩不希求往生不還果聖人居住的清淨天(suddhavasa),也不往生無緣利益衆生的無色界。

  有人也許要問:“在其生死之中,菩薩是否知道他在行菩薩道

  ”

  有時侯他明白,有時侯他並不清楚。

  從有些本生故事來看,在一些情況下,菩薩喬達摩完全意識到他在精進求證佛果。《娑婆雅長者本生故事》(340)可以被用來說明這一點。在這一特定的故事中。帝釋天問菩薩爲什麼能如此地廣行布施。菩薩回答說,這不是爲了世間的權力,只是爲了成就無上菩提。在有些輪回中,比如當他有一生爲玖堤婆(5),他不但忘失了他高尚的追求,而且當迦葉佛講說清淨佛法之時,他還大加誹謗。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從此迦葉佛,他獲得了最後的啓悟。

  我們自己可能是爲世間高尚事業奉獻生命的菩薩。人們不應這麼認爲,菩薩理想只爲超凡脫俗之人獨有。一人能做之事,他人也可做到。只要給予了必要的努力和熱情。願我們樹立起生活的高尚目標----奉獻和成就,不斷精進,平等公正地爲我們自己相他人的善美服務。

  爲了成就而奉獻;爲了奉獻而成就。

  [注]

  (1)Parami=Param,超越,彼岸(菩提或覺悟),+i,則意爲去,原意爲能使人趨向彼岸。巴語Paramita也具有同一種意思。

  (2)沃倫,《佛教在傳譯中》,第27頁。

  (3)見查爾姆斯,《佛陀的教誨》,第221頁。

  (4)這是上座部佛教同大乘佛教主要教法的不同點,大乘佛教認爲,菩薩爲了服務衆生,直到一切有情皆證涅槃,自願地放棄圓證涅槃。(編者按)。

  (5)《中部》。第二品,第81經,《鞞婆陵耆經》,第45頁。

《《覺悟之路》 第四十一章 十波羅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