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生人道難,生得壽終難,
得聞正法難,遇佛出世難。
——《法句經》
人類是一不可思議的有情衆生,具有無法想象的潛在能力,蘊藏在他內部,既有聖人的品格又有犯罪的可能性,所有這些都可以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之下以強大的力量表現出來。我們並不知道它們是怎樣産生的,但我們知道它們以不同的程度存在于每個人之中。
在人類複雜的物質載體之中,有一股巨大的心力。在此,我們既可以發現善德的儲藏室,也可以發現罪惡的垃圾堆。通過培養各自的品性,一個人可以成爲人類的祈福者或詛咒者。
有人希望自己偉大、高尚、利益衆生;希望自己的人格升華;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爲規範利益人類;希望利用自己是人類這一殊勝因緣,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除潛在的罪惡,培養儲藏的善德。
爲了挖取埋藏在地下的珍貴寶藏,人們花費了無數金錢,進行了艱辛的努力,有時候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爲了開發儲藏在人們內部的寶藏,只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忍耐。即使是貧困潦倒的男人和女人都能夠完成這一工作,因爲財富並不是積累出世聖法的根本條件。
奇怪的是,存在于人們內心的罪惡幾乎是極爲自然和自發的。同樣奇怪的是,每一罪惡具有其相對面的標准善德,而此善德看起來並不是怎麼普遍和自發的,雖然它們包含了一切。
人生中最具破壞力的罪惡就是嗔恨(dosa)。去除這一罪惡力量,完善人生甜美的善德就是慈愛(metta)。
殘忍(himsa)又是另外一種罪惡,它應對蔓延于世界之中的許多恐怖和殘暴行爲負責。悲憫(karuna)就是它的對治藥。
嫉妒(issa)是另外一種罪惡。它毒害一個人自己,並且把人引向不健康的爭鬥和危險的競爭。這一毒物的最有效對治藥品就是贊歎隨喜(mudita)。
另外還有兩種普遍的品性,擾亂人的心智平衡。它們是對樂法的執迷和不樂法的嫌惡,這兩種相對的力量可以通過修習舍離(upekkha)來加以消除。
此四種標准的善德在巴利語被共同稱爲四梵住(brahmavihara),其意爲完善的行爲、完美的境界以及聖潔之處。
這些善德使人不斷完善自我,使人在這一生中成爲聖人,使人超凡入聖。如果每一個人都來修習這些善法,無論其信仰、膚色、種族以及性別如何,地球可以變成清淨樂土。在這裏,人們可以成爲大同世界的理想公民,生活在絕對和平和安隱之中。
此四種高尚的品德也可以被稱爲四無量(appamanna),因爲它們遇不到任何阻礙和限製,延及到一切衆生,無一例外,它們總括了連動物在內的一切有情衆生。
無論其宗教信仰怎樣,每個人都可以修習這些美好的善德,從而成爲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
慈
慈(梵文maitri)爲第一聖處,它的意思是柔和人心,或爲真實友好之境。它被解釋爲對一切衆生的福利和快樂的真誠祝願,同時也被解釋爲友善的心態,因爲一個真正的朋友總是真誠地祈願他人幸福。
佛陀教誨我們說:“正如一個母親,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她的獨生子,同樣地,一個人應該對一切有情衆生施以無限的慈愛。”
這裏強調的是,這不是一般母親對她孩子的情感之愛,而是她對孩子真正幸福的誠摯祝願。
慈愛不是肉體之愛,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愛,因爲這兩種都不可避免地産生痛苦。
慈並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因爲她對鄰居和其他人不加任何區別。
慈也不僅僅是普遍的同胞之愛。因爲她包括了連動物在內的一切有情衆生。因爲它們孤獨無助。我們這些弱小的兄弟姐妹們需要廣大的慈悲。
政治團體僅僅限製于那些具有相同政治思想的人,比如說民主黨派,社會黨等。
種族團體以及民族團體僅僅局限于那些相同的種姓和民族之間。有些民族主義者是如此熱愛他們的種姓,乃至有時他們殘忍地殺害無辜的男人、女人和兒童,僅僅因爲這些人不是黃頭發和藍眼睛。白種人特別喜歡白色人種,黑色人喜歡黑色人種,黃種人喜歡黃色人種,棕色人喜歡棕色人種,蒼白人喜歡蒼白人,桐色人喜歡桐色人。有時候,人們以不信任和害怕的眼光看待其他不同膚色的人。經常有人憑借殘酷的戰爭,以使維護本種姓的優越感。他們殘忍地在空中亂投炸彈,屠殺百萬民衆。殘無人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永遠不能忘記、觸目驚心的悲劇。
在一些思想狹隘的人當中,他們古老的民族大家庭中仍然存在著種姓和等級。在這裏,所謂勢力強大的剝削者聯盟是如此的具有局限性,以至被壓迫者不被允許享受起碼的人權,僅僅因爲他們的出身和階級。這些剝削者應該得到同情,因爲他們劃地爲牢,被限製在防守甚嚴的範圍之內。
慈也不是宗教聯盟。由于可悲的宗教聯盟限製,有些人砍掉他人的頭顱而沒有—點點的良心上的不安,誠實而敢于發表議論的男人和女人被活活地燒死。許許多多充滿于人世間的殘暴真是罄竹難書,殘酷的戰爭使世界曆史蒙上了一層陰影。即使在當今被認爲是開明的20世紀,一種宗教的狂熱追隨者還痛恨並殘忍地迫害乃至殺害其他的宗教徒,僅僅因爲他們無法強迫其他人與其有相同的信仰,或者因爲他們來自不同的種族。
就宗教觀念而言,如果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能象兄弟姐妹那樣共處于世,那麼慈悲宗教導師的使命就會可悲地無法付諸于行動。
甜美的慈愛超越了所有這些狹隘的同胞手足之愛,其縱橫穿越一切時空限製。
它沒有任何阻礙,沒有任何歧視,慈愛能使人把整個世界看成是自己的家園,把一切衆生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正如太陽放射出光芒,毫無區別地照耀一切。同樣地,高尚博大的慈愛對一切喜愛、厭惡、富裕、貧窮、高貴、低賤、罪惡、善良、男人、女人,以及人類和其他動物,同等地施予美好的祝福。
這就是佛陀的無限慈愛。爲了使那些熱愛,嗔恨以及試圖加害于他的人得到幸福和快樂,佛陀辛勤地弘化了一生。
佛陀對他自己的兒子羅睺羅,敵人提婆達多,侍者阿難陀,贊歎者和反對者都給予以相等的慈愛。
慈愛應該以同等的方式延伸到個人、朋友、敵人、陌生人。假如一個人和他的要好的朋友,陌生人以及冤家對頭,在一個樹林中同行,並遇到一個強盜,其中一人必須獻出生命,爲無償犧牲品。如果這個旅行者說他自己留下來,那麼他就對自己沒有慈愛;如果他讓其他叁人中任何一人留下來,他也失去對他們的慈愛。
這就是真實慈愛的特性。在實踐這一無限慈愛過程中,本人不應該被忽略,這一微妙之處不應被誤解。因爲自我犧牲是另外一種甜蜜的善德,而無私又是一種更高尚的道德。此慈愛的完美究竟是把自己同一切衆生視爲一體,對自己和他人不加分別,這樣在整體上就抛棄了所謂的自我,分離也就消失了,獲證同體。
在英語中,沒有一個相應的單詞能恰切地表達巴利語Metta的完美意境。善念、慈愛、仁慈、博愛被認爲是最好的釋義。
慈愛的對立面就是暴戾、惡意、嗔恨、厭惡。慈愛不能與嗔恨以及報複行爲共存。
佛陀說:“嗔不止嗔,唯愛能止。”(1)
慈愛不僅僅趨于戰勝嗔恨,而且也不容忍對他人懷有嗔恨之心。具有慈愛之人從來不想傷害他人,也不藐視和譴責他人。這樣的人既不害怕別人,也不給別人帶來恐懼。隱蔽而間接的敵人以朋友之名爲掩護攻擊慈愛。這是一種自私狹隘之愛(pema),因爲沒有受到指導的慈愛有時可能受到貪欲的侵襲。這一間接的敵人如同一個暗藏在深山老林裏的人,隨時可能給人帶來傷害。痛苦來源于情愛,而不是慈愛。
這一微妙之處不應該有任何誤解。父母親肯定不能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愛心,子女也不可能不愛他們的父母,丈夫不可能不愛他的妻子,妻子也不可能不愛他的丈夫。這種愛是很自然的。沒有相互的愛,世界就不可能存在。在這裏,必須澄清的一點是無私的慈愛並不同于一般的情愛。
仁義的態度是慈愛的主要特征。實踐慈愛之人總是希望他人更加幸福。他在一切衆生處發現的是善美而不是醜惡。
慈愛的隨順善益
一、實踐慈愛之入能夠安祥入睡,因爲他沒有嗔恨,以輕松美妙的心情入睡,自然而然地就能馬上進入甜美夢鄉。這一事實得到那些充滿慈愛之人的親身驗證,他們一閉上眼睛就馬上沈沈入睡。
二、因爲以慈愛之心入睡,他亦以同樣慈愛之心起床。仁慈和悲憫之人常常面帶微笑,從容起床。
叁、即使在沈睡時,慈愛之人不被惡夢驚嚇。因爲他們在蘇醒時總是充滿了慈愛,所以在睡眠時也很安祥。他們若非安祥沈睡,就會有香甜的美夢。
四、他使每一個人都感到親切。因爲他愛一切有情衆生,所以衆生也愛他。當一個人照鏡子時笑意盈盈,鏡象中微笑的面容也將會回報于他。相反地,如果一個人以憤怒的臉色面對鏡面,他將會看到同樣的反映影像。人們怎樣對外部世界發生作用,外部世界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其施以反作用。一個充滿錯誤和缺點的人總是容易在他人身上發現過失和過錯,從而無視于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波爾頓--霍爾,一個英國詩人,曾意境優美地寫道:
我在批評的顯微鏡中看著我的兄弟,
我說我的兄弟是多麼的粗魯!
我再次在望遠鏡中看著他,
我說,他是多麼地渺小!
當我面對真理之鏡時,
我說.我是多麼象我的兄弟啊!
在我們最完美的人中也有罪惡的存在,在我們罪大惡極的人中也有善德的存在。那麼,我們爲什麼要看到他人的醜惡呢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一切衆生的善美,這將是我們快樂的源泉。
五、實踐慈愛之人也會受到其他類衆生的愛戴。即使動物也被他吸引。苦行憎隱居在樹林之中,同凶惡的野獸爲伍,並向它們施以慈愛…
《《覺悟之路》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