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P2

  ..續本文上一頁,如此而不受它們的傷害。

  六、由于慈愛的力量,他萬毒不侵,除非他要受到—些定業的報應。

  因爲慈愛是富有創建性的健康力量,它能抵禦敵意的影響。正如在一個系統中,嗔念能産生不良的後果,同樣地,慈愛之念能産生健康的生理效應。據說,一個熱心慷慨而虔誠的女子名叫蘇皮姬,她的大腿曾經受過重傷。但是當她一見佛陀。她的傷口就痊愈了。佛陀與這個女子的安祥意念融合交織在—起,從而産生有益的效應。

  當佛陀第一次回到他的家鄉時,他年僅七歲的兒子羅睺羅跑到他的跟前,情不自禁地說道:“大師,即使是您的聲音也使我感到舒適。”這個孩子受到佛陀慈愛的如此感染,使他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吸引力。

  七、因爲慈愛的力量,看不見的天人也加倍衷愛此人。

  八、慈愛迅速導致精神集中。因爲當意識沒有受到嗔恨意念的侵擾時,就很容易做到心無雜念。當意識安祥之時,此人將會安住于自己創造的天堂。即使那些與他相交之人也會體驗到這種快樂。

  九、慈愛能使一個人的面容柔和恬淡。人的臉部通常反應了他內心世界。當一個人生氣時,心跳及血液循環的頻率要比平常快叁四倍。沸騰的熱血湧向臉部,然後呈現紅色和紫色。這個時候,他的臉部醜陋不堪。相反地.慈愛之念使人心情愉快,淨化血液,人的臉部顯現出一付可愛的表情。

  據說,佛陀成道後,意念十二因緣,他的心境是如此的安詳,血液是如此地澄清.一道道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以及這些顔色的交融之色,從他的身體發射出來。

  十、富有慈愛之人,能安然死去。因爲他對任何人沒有嗔恨之念。即使在他死後,他安祥的臉部也反應了他死時的安樂。

  十一、因爲慈愛之人死時甯靜安祥,他將會往生快樂之界,如果他得到禅悅;將往生梵天界。

  慈愛的力量

  在這些理所當然的世間善益之外,慈愛具有一種感召力。她能給遠在異域他鄉之入産生一種影響力,把遠離故土之人吸引到自己周圍。

  有—次,佛陀來到—座城市,許多著名的貴族成員前來迎接佛陀,其中有一位叫若伽,他是阿難陀尊者的好友。阿難陀看見了他,說道:“若伽,你來歡迎佛陀,這真太好了!”

  “不,尊敬的先生,我來迎接佛陀,並不是出于尊敬他的緣故。我們曾共同商量好,不來迎接佛陀之人,將會受到五百金的懲罰。由于害怕被罰,我才到這裏來迎接佛陀。”若伽回答道。

  阿難陀尊者稍感不快。他來到佛陀跟前,請求佛陀開導若伽。

  佛陀當即向若伽施以慈愛之念,然後回到他的寮房。

  若伽的整個身體沐浴在佛陀的慈愛之中。由于佛陀不可抗拒的慈愛感召力,他好象觸電一樣,又如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牛崽,到處尋找它的母親,若伽在寺院裏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詢問佛陀的住處。有人給他指出了佛陀所在的房間,他跑上前去敲門,佛陀把門打開,他一步跨了進去,納頭拜倒在佛陀跟前。聽聞佛陀講法之後,他成爲一個皈依者。

  這就是慈愛的感召力。每一個人都能盡自己之所能,實踐這種慈愛。

  又有一次,一頭被灌醉了的大象,被人驅使直奔佛陀而來,試圖加害佛陀。佛陀鎮靜安祥地向這頭大象施以慈悲之念,當即使之馴服。

  這裏也許可以再舉一個動人的傳說,在過去生中,當菩薩的親生父母要加害他時,作爲一個孩子的他,又是怎樣修習他無限慈愛的呢

  他雖然年紀很小,但他暗想:“這是我實踐慈愛的殊勝機緣。我的父親站在我的面前,我善良的母親痛哭流涕,而劊子手已經准備砍下我的頭和腳,作爲犧牲品,我在他們的中間。”

  “我必須以同等的方式,無有分別地對待我們這四人中每一個人。祈願不要因爲這一殘忍的行爲,而使我親愛的父親蒙受痛苦,願我在不久的將來成就佛道!”

  在他的前生中,菩提薩埵曾在一座皇家公園裏修習忍辱行。醉意熏熏的國王爲了考驗他的忍受力,命令劊子手對他加以酷刑,砍掉他的手腳,但他仍然能夠忍耐。暴躁的國王在他的胸口猛踢幾下。菩提薩埵躺在血泊之中,疼得死去活來,但他仍然向國王表示祝願,希望他長壽。他說,象他這樣的人,從來不會遷怒于他人。

  一個比丘要如此實踐慈愛,他被禁止挖地或叫挖地,爲唯恐傷及昆蟲等一些微小動物。

  佛陀以下的告誡,可以使我們明白,比丘要達到如此高尚的慈愛標准:“如果強盜用鋸子割斷你的手足,如果你因此而懷恨在心,你就不是佛法的信徒。”

  如此的難忍能忍真是極其困難,但是這正是佛陀希望其弟子們達到的高尚道德標准。佛陀自己爲此樹立了高尚的榜樣。

  “猶如戰場上的大象,隱忍著從四面八方射來的利箭。”佛陀如此說,“同樣地,我將忍受毀謗,因爲絕大多數人確實不能嚴于律己。”(2)

  當今世界混亂不堪.戰爭頻繁,不得安甯。國與國之間軍備競賽激烈,相互恐嚇。人類的生命隨時有可能受到來自核武器的威脅。這個世界迫切需要廣博的慈愛。因此,大家應象兄弟姐妹那樣,在無上和平安樂的環境下,共同生存于同一個世界。

  當一個人受到毀滅性原子彈和其它破壞性的武器威脅時,是否真有可能實踐這些慈愛

  是啊。不過當炮彈如雨般地從空中抛下來時,那些無能爲力的人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他們能改變這樣的悲劇嗎

  

  當一個人面對這一不可回避的死亡時,佛教的慈愛就是對這些毀滅性炸彈的唯一回答。如果所有窮兵黩武的民族都能以此慈愛精神取代物欲主義的毀滅性武器,並且以正義和慈愛而不是以武力和軍隊來統治這個世界,那麼,這個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和幸福。

  暫且不談所有幾乎行不通的大問題,就自己和其他人類而言,盡每一個人的最大力量來實踐這一慈愛和美好善德,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怎樣實踐慈愛

  爲了修習慈愛觀,以下幾點可以作爲一些提示。

  一個人應該首先向他自己施以慈愛。這個時候,一個人應該使他的身心充滿安逸快樂、富有助益的意念。他應該思想怎樣才能安祥快樂,遠離痛苦、憂傷和嗔恨,這樣成爲慈愛的化身。在慈愛的加被下,他斷除了一切歹毒的意念和消極的意念,以善報惡,以愛報恨,永遠地安忍一切,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不遷怒于任何人,自己沐浴在快樂之中。他也把這種快樂分享給他人,不僅心理上這樣想,行動上也應這樣做。在日常生活中,他以實際行動來實踐慈愛。

  當他內心充滿慈愛,沒有嗔恨,他就能順利地以慈愛對待他人。他無法給予他人他自己沒有的東西。因此,在他努力使其他人幸福快樂之前,他自己首先應該快樂。他應該知道使自己快樂的方式方法。

  他對一切親近和愛戴之人,或個人或集體,施以慈愛,祈願他們安樂、幸福、遠離痛苦、疾病、憂惱和嗔怒。

  他慈愛他的親人和朋友,然後再以慈心施及非喜非厭之人。正如希望親愛之人安樂幸福一樣,他真誠地希望他非喜非厭之人安樂幸福,祝願他們遠離痛苦、疾病、—憂惱和嗔怒。最後,他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那些不友善之人施以慈愛,雖然這比較困難。如果通過修習慈愛,他能夠采取友好的態度看待對自己不友善之人,那麼,他的成功就更了不起,更值得贊美。正如佛陀勸告一樣,“願惱怒自己之人無惱怒。”

  他從自己做起,應逐漸把此慈愛施及一切有情衆生.無論他們屬于哪一信仰、種姓、民族或性別,包括不知言語的動物界,直到他把自己同所有衆生看爲一體,不再加以任何分別,把自己與整個宇宙融爲一體,視自己同大衆爲一人。他再也不受自我感受的左右,超越一切形式的分別之心,再也不把自己局限于封閉之中,沒有種姓、階級、民族、種族以及宗教之偏見。他能把整個世界看成自己的祖國,把一切衆生看成是生命大海中的同道人。

  

  使人格升華的第二種品德就是悲憫(Karuna)。看到他人受苦,悲憫能使善良人的心爲之顫抖,從而解脫他人的痛苦。它的主要特性就是希望拔除他人的苦難。

  悲憫之人的心腸比鮮花還要悅人。在沒有解救他人痛苦之前,他們不會,也不可能心滿意足。爲了解除他人的痛苦,他們有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虎本生故事》中,菩薩爲了救活瀕臨死亡的母虎和它的幼崽,奉獻了自己的生命。這就是一光輝榜樣。

  悲憫促使人以利他之心服務衆生。一個真正悲憫之人不爲自己而活,而是爲了他人。他尋找利益他人的機會,不圖報答,甚至感謝。

  誰需要悲憫

  

  我們中間的許多人應該得到我們的悲憫。無論他們屬于哪一宗教,何種種姓、貧窮者、需求者、病者、無助者、孤獨者、貧乏者、無知者、歹惡者、不淨者、膽大妄爲者都需要思想高尚的善男信女的慈心悲憫。

  有些國家物質方面富裕,但精神方面貧瘠,而有些國家精神文明豐富,但物質文明貧困。這兩種悲哀的局面應該得到物質文明發展國家和精神文明發展國家的高度重視。

  富裕者最神聖的義務就是解救缺乏日常所需的不幸貧苦者。財富豐厚之人肯定可以把剩余之物給予貧窮者和需要者。這樣做也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不便。

  曾經有一個年輕的學生把家中的門簾取下送給一個窮人,並對他善良的媽媽說,門不會感覺到冷,但是貧窮之人一定感到很冷。這些年輕男女的善良之心應該得到高度的隨喜贊歎。

  很高興地看到,一些富裕國家組織了許多慈善團體,在各個方面幫助不發達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男女老少也在各國成立了慈善機構,給予貧窮者和需要者盡可能的資助。在這個方面,宗教團體也各以其微薄之力履行自己的義務。衆多不發達國家需要養老院、孤兒院以及其它相似的機構。

  在一些乞討成爲職業的國家裏,乞丐問題有待解決。出于對不幸乞丐的悲憫,這一問題應得到各自政府的妥善處理,因爲乞丐的存在是對一個自尊民族的侮辱。

  富有物質財富之人應該…

《《覺悟之路》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