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之路》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

  得生人道难,生得寿终难,

  得闻正法难,遇佛出世难。

  ——《法句经》

  人类是一不可思议的有情众生,具有无法想象的潜在能力,蕴藏在他内部,既有圣人的品格又有犯罪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之下以强大的力量表现出来。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产生的,但我们知道它们以不同的程度存在于每个人之中。

  在人类复杂的物质载体之中,有一股巨大的心力。在此,我们既可以发现善德的储藏室,也可以发现罪恶的垃圾堆。通过培养各自的品性,一个人可以成为人类的祈福者或诅咒者。

  有人希望自己伟大、高尚、利益众生;希望自己的人格升华;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规范利益人类;希望利用自己是人类这一殊胜因缘,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除潜在的罪恶,培养储藏的善德。

  为了挖取埋藏在地下的珍贵宝藏,人们花费了无数金钱,进行了艰辛的努力,有时候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开发储藏在人们内部的宝藏,只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忍耐。即使是贫困潦倒的男人和女人都能够完成这一工作,因为财富并不是积累出世圣法的根本条件。

  奇怪的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罪恶几乎是极为自然和自发的。同样奇怪的是,每一罪恶具有其相对面的标准善德,而此善德看起来并不是怎么普遍和自发的,虽然它们包含了一切。

  人生中最具破坏力的罪恶就是嗔恨(dosa)。去除这一罪恶力量,完善人生甜美的善德就是慈爱(metta)。

  残忍(himsa)又是另外一种罪恶,它应对蔓延于世界之中的许多恐怖和残暴行为负责。悲悯(karuna)就是它的对治药。

  嫉妒(issa)是另外一种罪恶。它毒害一个人自己,并且把人引向不健康的争斗和危险的竞争。这一毒物的最有效对治药品就是赞叹随喜(mudita)。

  另外还有两种普遍的品性,扰乱人的心智平衡。它们是对乐法的执迷和不乐法的嫌恶,这两种相对的力量可以通过修习舍离(upekkha)来加以消除。

  此四种标准的善德在巴利语被共同称为四梵住(brahmavihara),其意为完善的行为、完美的境界以及圣洁之处。

  这些善德使人不断完善自我,使人在这一生中成为圣人,使人超凡入圣。如果每一个人都来修习这些善法,无论其信仰、肤色、种族以及性别如何,地球可以变成清净乐土。在这里,人们可以成为大同世界的理想公民,生活在绝对和平和安隐之中。

  此四种高尚的品德也可以被称为四无量(appamanna),因为它们遇不到任何阻碍和限制,延及到一切众生,无一例外,它们总括了连动物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

  无论其宗教信仰怎样,每个人都可以修习这些美好的善德,从而成为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

  

  慈(梵文maitri)为第一圣处,它的意思是柔和人心,或为真实友好之境。它被解释为对一切众生的福利和快乐的真诚祝愿,同时也被解释为友善的心态,因为一个真正的朋友总是真诚地祈愿他人幸福。

  佛陀教诲我们说:“正如一个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她的独生子,同样地,一个人应该对一切有情众生施以无限的慈爱。”

  这里强调的是,这不是一般母亲对她孩子的情感之爱,而是她对孩子真正幸福的诚挚祝愿。

  慈爱不是肉体之爱,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因为这两种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痛苦。

  慈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因为她对邻居和其他人不加任何区别。

  慈也不仅仅是普遍的同胞之爱。因为她包括了连动物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因为它们孤独无助。我们这些弱小的兄弟姐妹们需要广大的慈悲。

  政治团体仅仅限制于那些具有相同政治思想的人,比如说民主党派,社会党等。

  种族团体以及民族团体仅仅局限于那些相同的种姓和民族之间。有些民族主义者是如此热爱他们的种姓,乃至有时他们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男人、女人和儿童,仅仅因为这些人不是黄头发和蓝眼睛。白种人特别喜欢白色人种,黑色人喜欢黑色人种,黄种人喜欢黄色人种,棕色人喜欢棕色人种,苍白人喜欢苍白人,桐色人喜欢桐色人。有时候,人们以不信任和害怕的眼光看待其他不同肤色的人。经常有人凭借残酷的战争,以使维护本种姓的优越感。他们残忍地在空中乱投炸弹,屠杀百万民众。残无人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永远不能忘记、触目惊心的悲剧。

  在一些思想狭隘的人当中,他们古老的民族大家庭中仍然存在着种姓和等级。在这里,所谓势力强大的剥削者联盟是如此的具有局限性,以至被压迫者不被允许享受起码的人权,仅仅因为他们的出身和阶级。这些剥削者应该得到同情,因为他们划地为牢,被限制在防守甚严的范围之内。

  慈也不是宗教联盟。由于可悲的宗教联盟限制,有些人砍掉他人的头颅而没有—点点的良心上的不安,诚实而敢于发表议论的男人和女人被活活地烧死。许许多多充满于人世间的残暴真是罄竹难书,残酷的战争使世界历史蒙上了一层阴影。即使在当今被认为是开明的20世纪,一种宗教的狂热追随者还痛恨并残忍地迫害乃至杀害其他的宗教徒,仅仅因为他们无法强迫其他人与其有相同的信仰,或者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

  就宗教观念而言,如果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能象兄弟姐妹那样共处于世,那么慈悲宗教导师的使命就会可悲地无法付诸于行动。

  甜美的慈爱超越了所有这些狭隘的同胞手足之爱,其纵横穿越一切时空限制。

  它没有任何阻碍,没有任何歧视,慈爱能使人把整个世界看成是自己的家园,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正如太阳放射出光芒,毫无区别地照耀一切。同样地,高尚博大的慈爱对一切喜爱、厌恶、富裕、贫穷、高贵、低贱、罪恶、善良、男人、女人,以及人类和其他动物,同等地施予美好的祝福。

  这就是佛陀的无限慈爱。为了使那些热爱,嗔恨以及试图加害于他的人得到幸福和快乐,佛陀辛勤地弘化了一生。

  佛陀对他自己的儿子罗睺罗,敌人提婆达多,侍者阿难陀,赞叹者和反对者都给予以相等的慈爱。

  慈爱应该以同等的方式延伸到个人、朋友、敌人、陌生人。假如一个人和他的要好的朋友,陌生人以及冤家对头,在一个树林中同行,并遇到一个强盗,其中一人必须献出生命,为无偿牺牲品。如果这个旅行者说他自己留下来,那么他就对自己没有慈爱;如果他让其他三人中任何一人留下来,他也失去对他们的慈爱。

  这就是真实慈爱的特性。在实践这一无限慈爱过程中,本人不应该被忽略,这一微妙之处不应被误解。因为自我牺牲是另外一种甜蜜的善德,而无私又是一种更高尚的道德。此慈爱的完美究竟是把自己同一切众生视为一体,对自己和他人不加分别,这样在整体上就抛弃了所谓的自我,分离也就消失了,获证同体。

  在英语中,没有一个相应的单词能恰切地表达巴利语Metta的完美意境。善念、慈爱、仁慈、博爱被认为是最好的释义。

  慈爱的对立面就是暴戾、恶意、嗔恨、厌恶。慈爱不能与嗔恨以及报复行为共存。

  佛陀说:“嗔不止嗔,唯爱能止。”(1)

  慈爱不仅仅趋于战胜嗔恨,而且也不容忍对他人怀有嗔恨之心。具有慈爱之人从来不想伤害他人,也不藐视和谴责他人。这样的人既不害怕别人,也不给别人带来恐惧。隐蔽而间接的敌人以朋友之名为掩护攻击慈爱。这是一种自私狭隘之爱(pema),因为没有受到指导的慈爱有时可能受到贪欲的侵袭。这一间接的敌人如同一个暗藏在深山老林里的人,随时可能给人带来伤害。痛苦来源于情爱,而不是慈爱。

  这一微妙之处不应该有任何误解。父母亲肯定不能对自己的孩子没有爱心,子女也不可能不爱他们的父母,丈夫不可能不爱他的妻子,妻子也不可能不爱他的丈夫。这种爱是很自然的。没有相互的爱,世界就不可能存在。在这里,必须澄清的一点是无私的慈爱并不同于一般的情爱。

  仁义的态度是慈爱的主要特征。实践慈爱之人总是希望他人更加幸福。他在一切众生处发现的是善美而不是丑恶。

  慈爱的随顺善益

  一、实践慈爱之入能够安祥入睡,因为他没有嗔恨,以轻松美妙的心情入睡,自然而然地就能马上进入甜美梦乡。这一事实得到那些充满慈爱之人的亲身验证,他们一闭上眼睛就马上沉沉入睡。

  二、因为以慈爱之心入睡,他亦以同样慈爱之心起床。仁慈和悲悯之人常常面带微笑,从容起床。

  三、即使在沉睡时,慈爱之人不被恶梦惊吓。因为他们在苏醒时总是充满了慈爱,所以在睡眠时也很安祥。他们若非安祥沉睡,就会有香甜的美梦。

  四、他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亲切。因为他爱一切有情众生,所以众生也爱他。当一个人照镜子时笑意盈盈,镜象中微笑的面容也将会回报于他。相反地,如果一个人以愤怒的脸色面对镜面,他将会看到同样的反映影像。人们怎样对外部世界发生作用,外部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其施以反作用。一个充满错误和缺点的人总是容易在他人身上发现过失和过错,从而无视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波尔顿--霍尔,一个英国诗人,曾意境优美地写道:

  我在批评的显微镜中看着我的兄弟,

  我说我的兄弟是多么的粗鲁!

  我再次在望远镜中看着他,

  我说,他是多么地渺小!

  当我面对真理之镜时,

  我说.我是多么象我的兄弟啊!

  在我们最完美的人中也有罪恶的存在,在我们罪大恶极的人中也有善德的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看到他人的丑恶呢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一切众生的善美,这将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五、实践慈爱之人也会受到其他类众生的爱戴。即使动物也被他吸引。苦行憎隐居在树林之中,同凶恶的野兽为伍,并向它们施以慈爱…

《《觉悟之路》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