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 第四十章 菩薩思想

  菩薩慈悲覺有情,菩提心切行願深,

  願在大千世界中,廣種福田不惜身。

  ——那爛陀

  在佛法中,有叁種覺悟(bodhi)方法可達最高果位。修行者可根據自己根性,采用其中之一。它們是:聲聞(savakabdhi),獨覺(paccekabhi)和正等正覺(sammasambodhi)。

  聲聞菩提是爲佛弟子的覺悟,原意爲聞聲者,也就是阿羅漢(意爲應供者或無欲者)。求證阿羅漢果之人通常尋找一大覺導師的指導。只要經覺悟導師的稍微指點,有道德修證的求法者就能在覺悟之道上奮發上進。例如,舍利弗尊者僅僅聽了阿示說尊者的半個偈子,當下即證初果。悲慘地失去所有親人的的般陀車羅,遭受痛苦的折磨,因注視沖洗自己雙腳的河水而證得阿羅漢果,幼稚的喬達彌曾哀求佛陀救治她已經死去的兒子,她因觀想被吹熄的燈燭而證聖果。小般陀卡四個月背誦不了一個偈子,後來,他在手中放了一塊幹淨白布,在日光下,雙眼緊緊注視其上,因此而得阿羅漢果。

  證得聖果之後,阿羅漢即以自己的言傳和身教,奉獻自己的余生,服務其他追求安隱之人。他首先自己清淨,然後努力向他人講授自己已經求證的佛法,使他人清淨。一位阿羅漢要比一個沒有覺悟真理的世間凡夫更有能力講解佛法,因爲他所講說之法源自于自己的體證。在崇高的阿羅漢理想中,沒有一點自私,因爲只有斷除了一切形式的自私才能證得阿羅漢果。要想成就阿羅漢果,自我愚癡和自私等是一些必須被抛棄的障礙。佛陀時代以及以後的所有富有智慧的善男信女都獲益了此殊勝因緣,今生就證達覺悟。

  獨覺是在沒有任何外來助緣的情況下,具有高深證見者依靠自己的努力,獨自證得的覺悟。這樣的聖者被稱爲獨覺。因爲他沒有能力講授自己發現的佛法,淨化和服務他人。盡管如此,他以道德感召衆生。

  獨覺只在佛法不複存在時應世。在一特定時期,不同于圓滿覺者。獨覺者數目不限。雖然說現在劫喬達摩佛陀時代已經過去,但是我們仍在佛劫之中,因爲佛陀的教導還清淨無染地存在。因此,沒有獨覺者在這個時期出現。在《經集》中的《犀牛角經》中保藏一些辟支佛的嘉言。下面收集了一些智慧妙語。

  1.放下殺生屠刀,不傷害一切衆生,不惜兒子朋友,如同犀牛漫遊四方。

  2.由愛生起親密,痛苦也由此而起。認清情愛之惡,如同犀牛漫遊四方。

  3.應贊歎友愛,應與上等之人和同等之人爲伍,以無過爲生,如同犀牛漫遊四方。

  4.物欲享受五花八門,甜蜜醉心,以多種形式引誘人心,認識它們危險,如同犀牛漫遊四方。

  5.戰勝一切冷熱,饑渴、風日,蚊蟲和毒蛇,如同犀牛漫遊四方。

  6.如同獅子一般,不因任何聲音而顫抖,如同風一樣不執著于網孔,如同蓮花不被汙泥染汙,如同犀牛漫遊四方。

  7.應時修習慈悲喜舍和解脫,不被世間所阻礙,如同犀牛漫遊四方。

  圓滿正覺者爲了修證究竟,最爲慈悲,是曉知一切,至高無上的覺者。證得此種菩提者被叫做叁藐叁菩提覺者,意爲圓滿自我覺者。他不僅通過自己努力和智慧覺悟了真理,而且向追求真理者講授佛法,使其清淨,把他們從這輪回不停的生死中救度出來。與辟支佛不同,唯有一尊圓滿覺者在一特定時期出現于世,如同有些樹只開一朵花。

  求證叁藐叁菩提覺者名爲菩提薩埵。在此以自我爲中心的世界裏,這種菩薩理想是人們可以想象得出的最爲崇高、最爲美好的精神境界。又有什麼能夠比奉獻和清淨一生更爲高尚的呢

  在此娑婆世界輪回的有情希望度化他人,達到最終圓滿,人們可自由追隨菩薩道。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求證佛果,這可以說是完全不可能的。有些批評家們認爲菩薩理想是爲了對抗閉塞、平靜和冷漠的憎伽生活。這僅僅暴露了他們對真正佛法的無知。

  後期的梵文經典《出世現觀莊嚴論》,是對《般若波羅蜜經》的再注疏,其中寫道:

  “諸大聲聞弟子(sravaka)獲證兩種菩提,或有余,或無余,內心恐懼,因爲他們沒有大悲和大智(uru—karuna—prajna—vaika—lyena)。因前生命力的終結,才有可能進入涅槃。事實上,(小乘聖者)僅見到相似火滅之涅槃,不再輪回叁界。但是,當他們世間生命結束時,阿羅漢往生到不動界(anasravadhatu),佛法最爲清淨之地,恒常深入叁昧,依蓮花爲生(padmaphutesu—jayante)。此後,阿彌陀佛及其他佛陀如同日升中天,喚醒了他們,令其祛除余下的無明。因此,諸阿羅漢再創精進,求證無上菩提,雖然他們身住解脫,但他們應現(于有爲世界),甚至行化地獄。如此積聚成佛之功德,他們成爲衆生之導師(佛陀)。”

  這絕對是一荒謬的論調,徹底地背離了佛陀本懷。

  阿羅漢是否自私,一切衆生有無必要求證佛果。度化其他衆生,這些問題一直被爭論著。有人或許會問:“成佛的目的是什麼

  是不是使他人成就阿羅漢,達到度化他人的目的?”若果真如此,則邏輯結論就是佛果本身培育成全了自私。這是十分荒誕的。

  不容置疑,佛果爲叁種理想中最高最貴,但是並不是所有衆生都能夠達到這一最高理想。肯定地,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能象愛因斯坦和牛頓那樣,必須有些普通科學家,根據自己的力量幫助這個世界。

  巴利語菩提薩埵(bodhisatta)是由般若或覺悟(bodhi)和致力于或旨在于(satta)這兩個詞構成的。因此,菩提薩埵意爲致力于,或旨在智慧或覺悟之人。梵語應爲bodhisakta,但比較流行的用法是Bodhisattva,意爲智者,或求證成佛之人。

  這一名詞一般用來形容求證菩提之人,但是按照意思,嚴格來講,它只應該用來指那些決定成就無上佛果之人。(1)

  從一個方面來講,每個衆生皆是未來佛,因爲求證佛果不是特別受到恩惠之人的特權。

  應該注意的是,佛教徒不承認在有情內部有一需要開發的神聖火花,因爲他們否認了創世者的存在。但是,他們注意到一個人的內在能動性和創造力。

  佛教也否認了聚結一切經曆,永恒轉世靈魂的存在。佛教假定在過程中有一具相似性的強大生命流的存在,而不是什麼所謂人之根本的不變靈魂。

  作爲人,悉達多太子以自己的意力、智慧和慈愛證得佛果。每一有情都能證得這一圓滿最高境。任何一個人只要作了一番必要的精進努力,都可以希求導師的修證,這是佛教的一個特性。佛陀從未把成佛看成是自己的獨有權。這不是一種進化程序。一個人可以通過自我努力,無需他人的幫助。佛陀沒有詛咒人類,沒有把他們說成是罪惡之人,相反地,而是給予他們希望,指出他們的本性是純潔的。他鼓勵和啓迪人們仿效自己,而不是挫傷他們,製造卑賤的情結,獨自保留佛陀的尊貴。

  菩薩不一定是佛教徒。我們或許可以在今天的佛教徒中發現慈愛的菩薩,或許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他們的崇高追求,也可以在其它宗教徒中找到菩薩。

  叁種菩薩

  根據佛教,菩薩種類有叁,即:智慧類(pannadhika),信仰類(saddhadhika),精進類(viriyadhika)。此叁種類型的菩薩與印度的靜慮瑜伽,般地瑜伽和業瑜伽相應。

  智慧型菩薩少信仰而多精進;信仰型菩薩少精進而多智慧;精進型菩薩少智慧而多信仰。這叁種品質很少圓融和諧地結合在同一個人身上。喬達摩佛陀被認爲屬于智慧型者。根據經典,智慧型者在短時間內成佛,信仰型需要的時間較長,而精進型所需時間更長。

  于禮敬偶像相比,智慧型菩薩更注重于智慧的修證,多修習禅定。他們總是在理智地指導之下,從不接受盲目的信仰,從不自己降服,不爲經典和個人的奴隸。他們喜好寂靜禅修,默默地在其清靜之處施放強大的意念,以道德度化痛苦中的人類。

  虔敬或信賴之信心在信仰型菩提薩埵中具有絕對優勢。把信仰作爲助緣,他們取證佛果。這些菩薩對禮敬偶像很感興趣。佛像對他們具有巨大的啓迪性和感召力。

  應該明白的是,佛教徒不是禮拜佛像,他們禮敬佛像所代表的佛陀,意想佛陀的功德。他們越是如此觀想沸陀,越是敬愛他。這就是佛教爲什麼沒有譴責這些外在的禮拜形式。但是,切身修證應受到真正的贊歎,並且是絕對的殊勝。枯燥的理性必須加上信仰之味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即使如此,它也必須是在智慧的光照之下,因爲過份的信仰有時也許會帶來不利因素。

  精進型菩薩總是尋找一切機緣爲衆生服務,沒有再比積極的奉獻更能讓他們快樂之事。“對他們來說,度化就是快樂,快樂就是度化。”他們將不會感受到快樂,除非不停地行化。正如斯裏蘭卡國王僧伽菩提所說:“他們的血肉之身就是爲了世界的幸福和快樂。”他們的生命不僅是爲了他們自己,也是爲了一切衆生。

  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一切菩薩的主要特點。

  菩薩堅持不懈地精進努力,但不是象奴隸而是象主人,不希求名利,一切興趣愛好只在服務度化。別人是否知道他們的忘我事迹,這並不重要,也毫無關系。他們對贊揚和毀謗不加任何計較。

  在這些公正無私地爲他人服務中,他們忘記了自我,甚至會犧牲自己的生命,如果這種行爲能救度其他有情衆生。

  在度化他人中忘記自我的菩薩應該修習慈和悲(metta—karuna),從而達到非同一般的高深境界。

  菩薩祝願世界美好和幸福,愛一切衆生,如母愛其獨子,把自己看成是與大衆一體。對于他來說,最爲幸福的事就是把一切有情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而對衆生來說,他好似一個母親,父親,朋友,老師。

  “自他平等,代其受苦的精神構成了菩薩的悲憫”。當他如此知見之時,他抛棄了我見,明了自他不二,以善報惡,不經要求,幫助那些曾經虧待過自己的人,因爲他知道“宗教導師的力量就在于忍辱”。

  “受人辱罵,他不辱罵他人;受人攻擊,他不攻擊他人;受人惱怒,他不惱怒他人。他的寬忍永不退縮,如同大地母親默默地承受一切。”

  [注] 

  (1)羅斯·戴維斯教授在《佛教的本生故事》中寫道(xxxiv):“有一個宗教羅曼史,名叫巴拉姆(Barlaam)和喬斯福(Joasaph)”。一個印度王子接受巴拉姆的勸化而成爲隱修者。讀者將驚奇地發現,這一曆史來自于佛教,喬斯福福就是稱呼改了的佛陀。喬斯福一詞就是菩提薩埵的濫用。喬斯福用阿拉伯寫成則爲揚達沙陀(Yudasatf),這是由于阿拉伯語字Y同B的混淆,它應是菩提薩埵。《宗教和倫理百科全書》,第七卷,第567頁。

  

《《覺悟之路》 第四十章 菩薩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