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修波羅蜜,自利又利他,
解脫道上人,涅槃城中生。
——那爛陀
出世善法有十,在巴利語中叫波羅蜜(parami)(1)。爲了求證無上菩提,每一位菩薩都修習此十波羅蜜,它們是:布施(dana),善德(sila),出離(nekkhamma),智慧(panna),精進(viriya),忍辱(khanti),誠實(sacca),決意(adhitthana),慈愛(metta),平等(upekkha)。
根據《行贊》注疏,波羅蜜是善德,應以悲心修習,以理智爲指導,不受自私動機的影響,不被邪見和一切我慢之心染汙。
菩薩的行爲完全受悲憫一切衆生之心的驅使,絕對的無私。他的慈愛是如此的無限無量,他的悲憫是如此的博大寬廣,以至在無數生死之中,不懈地爲衆生解除痛苦,給貧窮和低賤者帶來殊勝尊榮,盡心盡力幫助需求者。
當他不幸的兄弟姐妹們仍然慘遭痛苦時,他從不希求自我享受。爲了減輕他們的痛苦,他將毫不猶豫地放棄他最爲珍惜的財富,乃至自己的生命。這在《虎本生故事》中得到充分的說明。
爲了一切有情的幸福和安樂,菩薩總是在理智的指導,以滿腔的悲憫精進行化。他豐富地具備了圓滿成就一切身心行爲的根本品質,並把這些品質用來服務整個世界。
菩薩度化他人不是基于貪求權力和世間財富。他知道,並且也這樣做了,名利不用尋找,應得之人自然可得,爲什麼要追名逐利
他完全以利他爲出發點,在其公正平等的度化活動中沒有絲毫的自私之心。
《法句經》說:“憎與俗共知:此事由我作,事無論大小,皆可由我作。愚人作此想,增長貪與慢。”這種狹溢和自私的追求從不進入菩薩之心。
布施
布施爲第一波羅蜜,它給予布施者雙重功德,去除自私不善之想,發展了純潔無我之心。“這對布施者和被布施者都是一種祈福”。
菩薩不斤斤計較接受者是否真實,因爲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修習布施。他這樣做是爲了消除潛伏在自己內心的貪欲。度化的快樂,由此而獲得的幸福,以及痛苦的解除是布施本具的另外一些功德。
他以無上的布施之心慈愛一切,平等無有分別。但是,在布施中,他以理智而加以審視。例如,如果一個醉漢要想得到他的幫助,而且他肯定這個醉漢將要濫用他的布施,菩薩將毫不猶豫地拒絕這樣的要求,因爲這種顛倒是非的布施不會構成波羅蜜。
如果有人出于正當的動機尋求他的幫助,他將會直接了當地對提供這樣的機緣表示深沈的感激,並且自願地,謙卑地給予各方面的幫助,而不是虛張聲勢地表示一下他的尊嚴,做一些虛假的自我標榜。出于對自己的信譽,他從不使這種幫助的要求落空,也不會把受到幫助的衆生看成是他的負債者。他關心的只是善行,從不考慮此善行中可能産生的一切。他不奢望得到任何回報,甚至不指望由此而提高名聲。
雖然說菩薩總是樂意幫助他人,但是很少,如果有的話,卑屈地自己要求他人的幫助。《梵授本生故事》中(323)講述了菩薩曾在一國王的花園中修習梵行,國王每天都要到花園來看望他,照應他的一切生活所需。但是,他十二年如一日,從未請求國王布施一雙草鞋,或一把樹葉雨傘,盡管它們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當國王問及到他這種怪異,但又是謙謹的態度時,他回答說:
“大王,乞求之人易生悲,拒絕之人亦將生悲。”
他慷慨布施,不分種姓、信仰和膚色,自己從不獲取任何回報,究競喜悅是他的心性,正如詩人愛德華一戴爾所想:“有人很富有,但仍然貪求,我一無所有,但也不求,他們雖有,但很貧窮,我雖無寶藏,但很富有。”
在《堪诃本生故事》本生故事(440)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天帝深深地被菩薩的完美善德感動,來到他的跟前,問他有何要求,並答應給予。由于天帝的友善要求,他表示了如下心願:
1.願我對我的親鄰沒有惡意和嗔恨。
2.願我不貪求他們財富。
3.願我不對他人懷有情欲之情。
4.願我具有離舍之平等。
這大大出于天帝的意料,雖然對如此表現出來的淡泊充滿了贊賞,天帝又一次請求他選擇另外一個願望。他回答道:“無論我棲住森林,還是獨居一處,沒有病苦憂亂我的安祥,或分散我的禅悅。”
一聽到這些,天帝想:“聰明的堪诃在選擇願望之時,不計與食物有關之事,他所挑選的一切,都與梵行有關。”
天帝又一次說:“再選一個。”
菩薩回答道:
“天帝,世間之主,願你答應:
無有任何衆生,于任何地方因我而受傷害, 無論于身體,或是于心靈。 天帝,這就是我的祈願。”
菩薩如此修習布施功德,不僅願意施舍財富和其它珍寶,即使是他的王國、手足,乃至他的妻兒都可以放棄,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只要這樣的犧牲能給人類帶來利益。
在《須大舒本生故事》中,當王子須大舒剛剛還是一個七歲的孩子時,他就真誠地想:“如果有人需要我的心,我將剖開我的胸膛,扯下我的心髒,交給他;如果有人想要我的眼睛,我會將它們掏出,交給他;如果有人要我的肉體,我將割下他們所需的那一塊。”
《虎本生故事》诩诩如生地描寫了菩薩,爲了他人的利益和快樂,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在《本生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當菩薩在一弟子陪同下,穿過一座森林時,他看見一只母虎和叁只小虎崽由于饑餓而頻臨死亡。在悲憫之心的驅使下,他讓弟子四處尋找喂養它們的食物。這只不過是借故支走他,他自己默默想道:
“我爲什麼要從其它衆生之身獲取肉食,我的整個身體不是現成的嗎
再說,是否能找到其它肉食也要靠運氣,更何況我也失去了行菩薩道的機緣。”
“這一肮髒的身體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智者樂于把它奉獻給利益他人的事業。有兩件事使人顧及不了他人的痛苦,即執著于自己的快樂和缺乏幫助他人的能力。但是,當別人受苦,而我又有力量幫助他時,我無法快樂。因此,我爲什麼要冷漠對待此事
”
“從這個懸崖上跳下去,我將犧牲這一痛苦的身體,喂養母虎,以此來阻止它吃掉其幼子,從而把這些虎崽從它們母親口中挽救出來。”
“另外,我亦可如此爲那些希望利益世界之人樹立一個榜樣,給弱者以勇氣,使那些明白布施意義之人充滿喜悅,啓迪善德之人。再說,我曾經希望能有利益衆生的機緣,奉獻自己的手足。我現在獲得了這樣的因緣,願我不久成就無上菩提。”
這樣想著,他縱身跳下懸崖,爲了那些無助衆生的福益,他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尼泊爾有這樣一個意義深遠,又充滿傷感的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虔誠而又強大的國王,名叫摩柯羅陀。他生有叁個兒子,分別叫摩柯波羅屍多,摩柯提婆,摩柯薩埵,個個都十分善良、孝順。
一天夜裏,明月當空,國王在衆王子以及隨從的陪同下,來到森林花園裏觀賞風光。年輕的王子們被花草樹木的迷人風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慚慚地走向密林深處。
侍從們發現王子們不見了,隨即回報國王。國王當下命令大臣們前往尋找,自己則回到宮殿。
叁位王子在森林中漫遊,來到一座山頂。這時,大王子發現了一只將要餓死的母虎和它的五只幼崽。母虎自生下虎崽後,七天沒有吃到任何東西。幼虎爬到母親身邊,試圖吃奶,但是它沒有奶水可以給它們充饑。很明顯,母虎饑餓難忍,眼看著就要本能地吞食自己的幼子。
大王子第一個看到了這一悲慘的場面。他指著老虎對大家:
“看著這可憐的景象,兄弟,那只餓慌了的母虎就要吃下它的幼崽。這是多麼的不幸啊!”
“大哥,他們通常吃些什麼
”摩柯薩埵問道。
“血和肉是老虎和獅子的主要食物。”摩柯波羅奢陀作了回答。
“母虎看起來十分虛弱。很明顯,他已經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如果一個人爲此而舍去自己的生命,這將是多麼的高尚啊!”
“但是誰又願意作出如此偉大的犧牲呢
”摩柯提婆評論道。
“可以肯定,沒有任何人心甘情願地這樣做。”摩柯波羅奢陀說。
“我智慧淺薄,象我們這種愚昧衆生不可能爲了他人犧牲自己的生命。但是或許一些廣大慈悲的無私者將會自願這樣做。”摩柯薩埵仁慈地說道。
他們如此討論了一番,然後望了一眼絕望的母虎,走開了。
摩柯薩埵這樣想:
“爲了此將要餓死的母虎,我必須抛棄這無常之軀。此身肮髒不堪,深受老死之苦。人們可以在身上塗上香料,精心打扮,但不久它就會發臭而消失。”
如此思惟,他讓他的兩個哥哥先走一步,借故有事要再次回到森林。
他按照原路,回到母虎躺著的地方。把身上的服裝和首飾解下挂在樹上,又一次想道:
“我必須利益一切衆生,把悲憫施予一切衆生,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之人,這是我們最神聖的責任。我要舍去這一不淨之身,以此救度母虎和它的五個小崽,由此功德之舉,願我速證無上正等正覺,從生死之海中度化一切有情!願每一衆生快樂幸福!”
在無限慈悲的驅使下,在無私奉獻精神的啓迪下,他無畏地跳下懸崖,掉在母虎身邊。
但是,他掉下後,並沒有立即死去。母虎雖然嗜肉成性,但是對菩薩深感同情,甚至不願動一動他的身體。
菩薩卻不是這樣認爲,他想:“很明顯。這只可憐的動物以至沒有任何力氣把我吃下去了。”
因此,他四處尋找工具,揀回一根尖尖的毛竹,割開自己的脖子,即刻倒在一片血泊之中。
餓極了的母虎貪婪的吸吮著鮮血,吞下一塊塊鮮肉,只留下一根根骨頭。
據說,在菩薩獻出身命時,大地震動,海水翻滾,天日無光,世界一片黑暗,天人齊喊“善哉”,般羅賈陀花如天雨般灑下。
兩位哥…
《《覺悟之路》 第四十一章 十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