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 第四十一章 十波羅蜜▪P3

  ..續本文上一頁比丘是道德的光輝典範,既能自利又能利他,以身教和言教度化衆生。他內心清淨,從而純潔他人。

  爲了內在的精神修證,他不斷地精進努力。與此同時,他又與那些修證不如自己的同道人共往。迎合他們的精神需要。他不是社會的負擔,因爲他不給任何一個人帶來麻煩,如同一只采蜜的蜜蜂從不損壞花朵。他沒有自己的財産,因爲他放棄了世間的一切。他需要的很少,滿足就是他的財富。他不悔恨過去,也不擔心未來,而是以現在爲住,自由自在于世間的所有責任和傷害之中。爲了他人的幸福和快樂,他不執著于一地,而是任運遊化四方,曆盡生活滄桑,但總是保持冷靜之心。等待別人的召喚,無償地爲他人服務。

  戒律規定比丘不可從他人處乞討任何一物。但他可接受別人的四種供養,即:架裟、飯食、住處和藥物。如果他有任何需要,他可向他的父母、親戚或齋主乞取,這是允許的。

  比丘並不一定要一生出家。他自願加入僧團,過著梵行生活,直到他選擇還俗爲止。一旦他披上了黃色架裟,阿羅漢的象徽,他必須遵守有關戒律。自己的心識,爲了知見事物本性,爲了有正確和深遂的見地,爲了開發人的高尚品質,爲了圓滿地受用高貴的精神價值,沒有一種生活方式象出家比丘這樣更能提供如此的環境和殊勝的機緣。

  比丘可以過著靜慮的生活,也可以精進爲生,而前者更加適應出家比丘的理想。因爲披上黃色架裟,聖潔和謙卑的象徽,其最終目的就是爲了斷除情欲,證就涅槃。

  智慧

  出離之後就是般若(智慧或知識),即以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爲標准,正確地知見世界的本質。菩薩觀想此叁種性質,但是還沒有達到獲證阿羅漢果的程度,因爲果真如此的話,這將使他遠離他的目標。與此同時,他並不輕視世間智慧。他想方設法獲取知識,甚至向他的仆人學習,但從不希望表現他的知識,也不會不好意思承認自己的無知,即使在大庭廣衆之下。因爲,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他都不會不懂裝懂。他所知道的一切總是供他人所用,並且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他人。他想盡一切辦法引導他人從黑暗走向光明。

  智慧有叁。第一由語言(sutamaya—panna)而獲得。在古代,當印刷還不流行時,人們通過聽聞而獲取知識。因此博學之人被稱做多聞者(bahusssuta)。第二種知識通過思惟(cintamaya—panna)而獲得。西方實用科學知識直接來源于這種知識。第叁種爲通過禅定和觀想而獲得的出世知識(bhavanamaya—panna)。

  通過這樣的禅定,人們才能覺悟超越邏輯和思惟的如實真理。禅定不是消極的夢幻,而是勇猛精進的修證,導引自我提高、自我培訓、自我約束、自我覺悟。它也是人心的滋補品。

  智慧是佛教的終極,爲八正道第一道(samma—ditthi),爲七覺支(dhamma--vicaya--sambojjhanga)之一,爲四種成就(vimansa--iddhipada)之一,五力(pannabala)之一,又爲五根(pannindriya)之一。智慧引導人們達到清淨和究競解脫。

  精進

  與智慧緊密相關的是精進(viriya一精力或忍力)。在這裏,viriya不是指身體上的力量,雖然這種力量也是一種財富,而是特指更爲強大的心智之精力或力量。它被解釋爲在言行上不懈地爲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菩薩以這種善德爲堅實基礎,依靠自己的力量,並把這種力量作爲他主要品質之一。

  用特哥裏博土的話說,菩薩將依自己的力量,鑄造他的心態:

  “願我不求危難的回避,而是無畏地面對它們。

  願我不求痛苦的靜止,而是以心戰勝它。

  願我不是緊張不安地渴望得到救度,而是以忍辱希求贏得自在。”

  《摩诃賈那诃本生故事》(539)一目了然地描述了菩薩的精進。當船只在一望無際的大海裏淹沒後,菩薩奮力掙紮了七天,從未喪失希望,直到最後獲救爲止。

  在他看來,失敗是獲取成功的階梯,失利使他加倍努力,危險增長了他的勇氣。沖破傷害弱者熱情的重重艱難困苦,戰勝使凡夫灰心喪氣的道道阻礙,他直取目標,直至達到目的,從不在半路停止不前。

  魔王曾勸誡菩薩放棄他的追求,但是菩薩對他說:“對于我來說,與情欲戰死要比失敗而生更加光榮。”

  如同他的智慧,他的精力總是用來爲他人服務。他把精力廣泛地貫注于全體大衆的幸福事業,而不是僅僅限製于使自己成就的狹隘範圍。爲了他人,他長期堅持不懈,從不期待回報和答謝,樂意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利益他人。

  在有些方面,爲了取得成功,精進比智慧更爲重要。對于修習八正道之人來說,正精進(samma—vayama)能使未生惡不生,己生惡熄滅,未生善生起,己生善圓滿。精進是七覺支之一(viriya一sambojjhanga),四種成就之一(viriyddhipada)。正是由于精進,四正勤(sammappadhana)才得以産生作用。精進是五力之一(viriya一bala),又爲五根之一(viriyindriya)。

  因此,精進可以被認爲是一具九種能力的官員。與智慧爲伍的精進是取得成功的強大助力。

  忍辱

  忍辱同精進一樣重要,克製忍受別人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容忍他人之過。

  菩薩修習忍辱到如此地步,以至于有人支解其手足時,他仍不惱怒。在《忍辱仙人本生故事》中(313),一個喝得酪盯大醉的國王殘忍地令人割下菩薩的手、腳、鼻子、耳朵,菩薩不但毫無怨言地承受這樣的折磨,而且還以祝福來回報如此的傷害。

  躺在自己的血泊之中,手足分開,菩薩說:

  “願國王長壽,即使他的手曾無情地傷害過我的身體。

  心靈如我清淨者,從不計較這樣的行爲。”

  由于忍辱,當他受到損害時,他會這樣想:

  “此人爲我同類,我肯定或有意或無意惹怒了他,再不就是由于我過去的業障所致。這是我自己行爲的結果,我爲什麼還要對他人懷恨在心呢

  ”

  這裏也許應該提到的是,菩薩也不被他人不知羞恥的行爲所激怒。

  在《牟犁破群那經》中,佛陀勸導他的弟子們修習忍辱,他說:

  “即使是一罪惡滿盈的強盜用拉鋸將你們的手腳鋸斷,如果你們由此而大發雷霆,心意不淨,你們就不是我的弟子。

  “你們應該如是修習:我們的心應保持平靜。沒有惡語從我們口中脫出,心地慈悲,無有惡心歹意,以慈心對待那些盜賊。由此更進一步,我們應以慈愛普照世間,並以此廣大無礙、博大一同之愛爲依住。”

  菩薩修習此忍耐和忍辱,不是專們尋找他人的缺點和錯誤,而是努力不斷地發現他人的善良和美好之處。

  誠實

  誠實爲第七波羅蜜。誠實(sacca)在這裏意爲對自己諾言的兌現。這是菩薩重要特性之一,因爲他從不食言。他的所爲如他所說,他的所說如他所爲。

  根據《卡利陀本生故事》,菩薩在此娑婆世界的輪回之中,從未說過不實謊話,雖然說,在有些時侯,他或許會違犯其它戒律。

  即使是出于禮貌,他從來也不隱瞞真理。

  他以真理爲指南,把實踐諾言看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他在作出諾言之前謹慎思考。但是,一旦作出了許諾,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實現諾言,即使是犧牲自己的生命。

  在《希利本生故事》中,菩薩勸告人們說:

  “實實在在對待每一許諾,

  拒絕承諾不能之事,

  智者鄙視大言不慚之人。”

  另外,據《一善見王本生故事》(537)記載,爲了實現其諾言,菩薩隨時准備犧牲自己的生命。

  “猶如早晨高高的太陽,

  恒常保持其穩定的行程,

  一年四季,一年到頭,

  從不改變其航線。

  菩薩智慧之語亦複如是,

  從不離開真實之道。”

  菩薩應可信、真實、誠懇,所言即爲所想。他的身口意叁業圓融無礙。 在他的一切行爲中,他持之以恒,坦誠相待,無虛僞不實,因爲他嚴格遵守他的高尚原則。他的內心世界和他的外在語言沒有任何不同之處,他的私自生活與他的公共生活相一致。

  菩薩不以花言巧語迎合他人,從不擡高自己以贏得他人的贊美,既不遮掩自己的缺點,也不虛榮地顯示自己的善德。他贊歎值得贊美之事,不附帶任何惡意,公正明智地譴責應受責備之事,沒有任何輕視,而是出于慈悲本懷。

  即使是真理,他也不總是信口而說。如果這樣的言說不給他人帶來幸福和快樂,他會保持沈默。如果任何真理對他人有利,他會知無不言,即使會給自己帶來不利。他如同尊重自己所說尊重他人所說。

  決意

  接下來的就是決意(adhitthana),其意爲堅定的決心。沒有這種堅強的決心,其它波羅蜜就無法實現。因此,他被比喻爲高樓大廈的基礎。這一意志的力量消除菩薩道上的一切障礙,而且,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病苦和天災人禍,他從未迷失其目標。

  例如,菩薩喬達摩決意抛棄王家的榮華富貴,進取覺悟。在此漫長的六年之中,他作出了非凡的努力。他不得不忍受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面對無數的不幸和災難。在他特別需要幫助的緊要關頭,他喜愛的五位弟子離他而去。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進取,而是熱情更加高漲。獨自一人精進不息,最後終于達到自己的目的。

  “猶如堅石之山巅,傲然挺立,

  巍然不被狂風動,牢牢聳立于地。

  汝亦如是不動,堅定確立信念。” (2)

  菩薩具有鋼鐵般的毅志,他的高尚准則堅定不可動搖。樂意接受勸告,從事善德事業,沒有任何人可以引誘他做任何違背這些准則之事。根據…

《《覺悟之路》 第四十一章 十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