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修波罗蜜,自利又利他,
解脱道上人,涅槃城中生。
——那烂陀
出世善法有十,在巴利语中叫波罗蜜(parami)(1)。为了求证无上菩提,每一位菩萨都修习此十波罗蜜,它们是:布施(dana),善德(sila),出离(nekkhamma),智慧(panna),精进(viriya),忍辱(khanti),诚实(sacca),决意(adhitthana),慈爱(metta),平等(upekkha)。
根据《行赞》注疏,波罗蜜是善德,应以悲心修习,以理智为指导,不受自私动机的影响,不被邪见和一切我慢之心染污。
菩萨的行为完全受悲悯一切众生之心的驱使,绝对的无私。他的慈爱是如此的无限无量,他的悲悯是如此的博大宽广,以至在无数生死之中,不懈地为众生解除痛苦,给贫穷和低贱者带来殊胜尊荣,尽心尽力帮助需求者。
当他不幸的兄弟姐妹们仍然惨遭痛苦时,他从不希求自我享受。为了减轻他们的痛苦,他将毫不犹豫地放弃他最为珍惜的财富,乃至自己的生命。这在《虎本生故事》中得到充分的说明。
为了一切有情的幸福和安乐,菩萨总是在理智的指导,以满腔的悲悯精进行化。他丰富地具备了圆满成就一切身心行为的根本品质,并把这些品质用来服务整个世界。
菩萨度化他人不是基于贪求权力和世间财富。他知道,并且也这样做了,名利不用寻找,应得之人自然可得,为什么要追名逐利
他完全以利他为出发点,在其公正平等的度化活动中没有丝毫的自私之心。
《法句经》说:“憎与俗共知:此事由我作,事无论大小,皆可由我作。愚人作此想,增长贪与慢。”这种狭溢和自私的追求从不进入菩萨之心。
布施
布施为第一波罗蜜,它给予布施者双重功德,去除自私不善之想,发展了纯洁无我之心。“这对布施者和被布施者都是一种祈福”。
菩萨不斤斤计较接受者是否真实,因为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修习布施。他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潜伏在自己内心的贪欲。度化的快乐,由此而获得的幸福,以及痛苦的解除是布施本具的另外一些功德。
他以无上的布施之心慈爱一切,平等无有分别。但是,在布施中,他以理智而加以审视。例如,如果一个醉汉要想得到他的帮助,而且他肯定这个醉汉将要滥用他的布施,菩萨将毫不犹豫地拒绝这样的要求,因为这种颠倒是非的布施不会构成波罗蜜。
如果有人出于正当的动机寻求他的帮助,他将会直接了当地对提供这样的机缘表示深沉的感激,并且自愿地,谦卑地给予各方面的帮助,而不是虚张声势地表示一下他的尊严,做一些虚假的自我标榜。出于对自己的信誉,他从不使这种帮助的要求落空,也不会把受到帮助的众生看成是他的负债者。他关心的只是善行,从不考虑此善行中可能产生的一切。他不奢望得到任何回报,甚至不指望由此而提高名声。
虽然说菩萨总是乐意帮助他人,但是很少,如果有的话,卑屈地自己要求他人的帮助。《梵授本生故事》中(323)讲述了菩萨曾在一国王的花园中修习梵行,国王每天都要到花园来看望他,照应他的一切生活所需。但是,他十二年如一日,从未请求国王布施一双草鞋,或一把树叶雨伞,尽管它们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当国王问及到他这种怪异,但又是谦谨的态度时,他回答说:
“大王,乞求之人易生悲,拒绝之人亦将生悲。”
他慷慨布施,不分种姓、信仰和肤色,自己从不获取任何回报,究竞喜悦是他的心性,正如诗人爱德华一戴尔所想:“有人很富有,但仍然贪求,我一无所有,但也不求,他们虽有,但很贫穷,我虽无宝藏,但很富有。”
在《堪诃本生故事》本生故事(440)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天帝深深地被菩萨的完美善德感动,来到他的跟前,问他有何要求,并答应给予。由于天帝的友善要求,他表示了如下心愿:
1.愿我对我的亲邻没有恶意和嗔恨。
2.愿我不贪求他们财富。
3.愿我不对他人怀有情欲之情。
4.愿我具有离舍之平等。
这大大出于天帝的意料,虽然对如此表现出来的淡泊充满了赞赏,天帝又一次请求他选择另外一个愿望。他回答道:“无论我栖住森林,还是独居一处,没有病苦忧乱我的安祥,或分散我的禅悦。”
一听到这些,天帝想:“聪明的堪诃在选择愿望之时,不计与食物有关之事,他所挑选的一切,都与梵行有关。”
天帝又一次说:“再选一个。”
菩萨回答道:
“天帝,世间之主,愿你答应:
无有任何众生,于任何地方因我而受伤害, 无论于身体,或是于心灵。 天帝,这就是我的祈愿。”
菩萨如此修习布施功德,不仅愿意施舍财富和其它珍宝,即使是他的王国、手足,乃至他的妻儿都可以放弃,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只要这样的牺牲能给人类带来利益。
在《须大舒本生故事》中,当王子须大舒刚刚还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时,他就真诚地想:“如果有人需要我的心,我将剖开我的胸膛,扯下我的心脏,交给他;如果有人想要我的眼睛,我会将它们掏出,交给他;如果有人要我的肉体,我将割下他们所需的那一块。”
《虎本生故事》诩诩如生地描写了菩萨,为了他人的利益和快乐,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本生鬘》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当菩萨在一弟子陪同下,穿过一座森林时,他看见一只母虎和三只小虎崽由于饥饿而频临死亡。在悲悯之心的驱使下,他让弟子四处寻找喂养它们的食物。这只不过是借故支走他,他自己默默想道:
“我为什么要从其它众生之身获取肉食,我的整个身体不是现成的吗
再说,是否能找到其它肉食也要靠运气,更何况我也失去了行菩萨道的机缘。”
“这一肮脏的身体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智者乐于把它奉献给利益他人的事业。有两件事使人顾及不了他人的痛苦,即执著于自己的快乐和缺乏帮助他人的能力。但是,当别人受苦,而我又有力量帮助他时,我无法快乐。因此,我为什么要冷漠对待此事
”
“从这个悬崖上跳下去,我将牺牲这一痛苦的身体,喂养母虎,以此来阻止它吃掉其幼子,从而把这些虎崽从它们母亲口中挽救出来。”
“另外,我亦可如此为那些希望利益世界之人树立一个榜样,给弱者以勇气,使那些明白布施意义之人充满喜悦,启迪善德之人。再说,我曾经希望能有利益众生的机缘,奉献自己的手足。我现在获得了这样的因缘,愿我不久成就无上菩提。”
这样想着,他纵身跳下悬崖,为了那些无助众生的福益,他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尼泊尔有这样一个意义深远,又充满伤感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虔诚而又强大的国王,名叫摩柯罗陀。他生有三个儿子,分别叫摩柯波罗尸多,摩柯提婆,摩柯萨埵,个个都十分善良、孝顺。
一天夜里,明月当空,国王在众王子以及随从的陪同下,来到森林花园里观赏风光。年轻的王子们被花草树木的迷人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惭惭地走向密林深处。
侍从们发现王子们不见了,随即回报国王。国王当下命令大臣们前往寻找,自己则回到宫殿。
三位王子在森林中漫游,来到一座山顶。这时,大王子发现了一只将要饿死的母虎和它的五只幼崽。母虎自生下虎崽后,七天没有吃到任何东西。幼虎爬到母亲身边,试图吃奶,但是它没有奶水可以给它们充饥。很明显,母虎饥饿难忍,眼看着就要本能地吞食自己的幼子。
大王子第一个看到了这一悲惨的场面。他指着老虎对大家:
“看着这可怜的景象,兄弟,那只饿慌了的母虎就要吃下它的幼崽。这是多么的不幸啊!”
“大哥,他们通常吃些什么
”摩柯萨埵问道。
“血和肉是老虎和狮子的主要食物。”摩柯波罗奢陀作了回答。
“母虎看起来十分虚弱。很明显,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如果一个人为此而舍去自己的生命,这将是多么的高尚啊!”
“但是谁又愿意作出如此伟大的牺牲呢
”摩柯提婆评论道。
“可以肯定,没有任何人心甘情愿地这样做。”摩柯波罗奢陀说。
“我智慧浅薄,象我们这种愚昧众生不可能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或许一些广大慈悲的无私者将会自愿这样做。”摩柯萨埵仁慈地说道。
他们如此讨论了一番,然后望了一眼绝望的母虎,走开了。
摩柯萨埵这样想:
“为了此将要饿死的母虎,我必须抛弃这无常之躯。此身肮脏不堪,深受老死之苦。人们可以在身上涂上香料,精心打扮,但不久它就会发臭而消失。”
如此思惟,他让他的两个哥哥先走一步,借故有事要再次回到森林。
他按照原路,回到母虎躺着的地方。把身上的服装和首饰解下挂在树上,又一次想道:
“我必须利益一切众生,把悲悯施予一切众生,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之人,这是我们最神圣的责任。我要舍去这一不净之身,以此救度母虎和它的五个小崽,由此功德之举,愿我速证无上正等正觉,从生死之海中度化一切有情!愿每一众生快乐幸福!”
在无限慈悲的驱使下,在无私奉献精神的启迪下,他无畏地跳下悬崖,掉在母虎身边。
但是,他掉下后,并没有立即死去。母虎虽然嗜肉成性,但是对菩萨深感同情,甚至不愿动一动他的身体。
菩萨却不是这样认为,他想:“很明显。这只可怜的动物以至没有任何力气把我吃下去了。”
因此,他四处寻找工具,拣回一根尖尖的毛竹,割开自己的脖子,即刻倒在一片血泊之中。
饿极了的母虎贪婪的吸吮着鲜血,吞下一块块鲜肉,只留下一根根骨头。
据说,在菩萨献出身命时,大地震动,海水翻滚,天日无光,世界一片黑暗,天人齐喊“善哉”,般罗贾陀花如天雨般洒下。
两位哥…
《《觉悟之路》 第四十一章 十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