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 第四十一章 十波羅蜜▪P2

  ..續本文上一頁哥被突然的地震驚呆了,他們一下子猜到他們的小弟一定是舍身飼虎了。

  “摩柯薩埵肯定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因爲他曾以仁慈的口吻說談起這件事。”摩柯提婆說。二人趕緊跑回來一看,他們完全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他們看到的不是他們心愛的弟弟,而是一堆沾滿鮮血的白骨,旁邊的一棵樹上,挂著他的衣服。

  他們痛哭得死去活來。稍微清醒一點後,他們帶著沈重的心情,趕回皇宮。

  就在菩薩舍身飼虎的當天,王後做了一個惡夢。她夢見自己死了,牙齒掉落,身體痛苦不堪,猶如被利器戳穿。另外,她夢見一只老鷹突然俯身沖下,叼走了棲息在屋頂上叁只美麗鴿子中的一只。

  王後被嚇得膽顫心驚,醒來之後,她才想起她的叁個王子到森林中遊玩未歸。她馬上來見國王,告訴他這一不祥之夢。

  聽說叁個王子不見了,她請求國王馬上派出使者前往尋找。

  早先被派遣去尋找的大臣們回來了,帶來叁王子己死的悲慘消息。一聽說此事,每一個人都按捺不住痛哭流涕。國王盡力安慰著王後,然後跨上大象,帶著侍隨,朝森林急奔而去,帶回其他兩個悲傷的兒子。

  他們悲痛欲絕,無法言語。過了好一會,他們鼓足了勇氣,向他們痛不欲生的母親講述了他們高貴弟弟的英勇事迹。

  大家依次來到那裏。一看到他們心愛兒子的根根白骨,沾滿了鮮血,零零碎碎地四處皆是,國王和王後再也忍受不住,昏死過去。一婆羅門趕緊在他們身上臉上潑一些香水,使他們蘇醒過來。

  國王立即命令大臣們收集所有的頭發、骨頭和衣服,堆在一起,以作禮拜,令他們建造一金塔供奉這些遺物,然後痛苦地回到自己的宮殿。

  後來這座塔被叫做嗡南無佛陀。

  這本生故事結束時說,這一座塔現在叫做那無羅。

  雖然兩種說法不盡相同,但是其中心點就是菩薩的無私奉獻,至于菩薩是以王子或以苦行僧的身份舍棄了自己的生命,這並不重要。

  正如在其它本生故事中一樣,事情的緣起(nidana)也在這一故事中出現。但是,在此本生故事的結尾,沒有對故事出現的人物加以認同。

  與梵文本相比,尼泊爾本生故事明顯地敘述詳細,而尼泊爾本生故事的來源還不大清楚。

  談到菩薩修習布施,在《行藏論疏》這部重要的經典中出現了一段很有意義的記載。

  在布施食物的同時,菩薩希望接受者獲得長壽,美麗,幸福,力量,智慧,乃至最高涅槃之果。他給予饑渴者飲料,以使熄滅情感的貪欲;給予他們衣服,以便獲得道德上的慚和愧;給予他們方便,以使修習神通;給予他們名聲,以便品味道德的芳香;給予他們鮮花和香油,以使得到佛陀善德的尊榮;給予他們座位,以使成就覺悟;給予他們住處,希望自己成爲世界的皈依處;給予他們光明,以使得到五眼,即:肉眼,慧眼,天眼,佛眼和知一切眼;給予他們相貌,以便具有佛陀的莊嚴;給予他們聲悅,以使修習美妙的梵音;給予他美味,以使深受大衆喜愛;給予他們親切,以使獲得佛陀妙相;給予他們醫藥,以使成就涅槃;解放奴隸,以使人們不再受情感的奴役;舍離自己的孩子,以使對一切衆生施以父母之情;舍離自己的妻子,以使成爲世界的主人;抛棄自己的國家,以使繼承真理王國。

  菩薩這些高尚的追求,除了表現出利益衆生的美德之外,同時也說明了他們努力不懈、平等公正地解救人類的品質。

  善德

  與菩薩這種不同凡俗的布施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善德行爲(sila)。巴利語sila意爲戒。它是由人們應該奉行(caritta)或應該遠離(varitta)之事構成。《善生童子經》詳細地講述了對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學生,老師,朋友,出家人,仆人等應盡的義務。

  經中列舉了一系列在家居士的義務,每一種有五:

  1.子女應如此照顧好父母:①資助他們;②履行義務;③維護家系;④精進努力,堪受財産;⑤爲去世親人,廣行供養。

  2.得到子女如此照顧的父母應如此對待子女:①勸阻行惡;②奉勸行善;③授以技業;④婚配適當;⑤適時交予財産。

  3.學生對老師應如此:①恭敬起立;②照顧起居;③注意聽講;④服侍左右;⑤恭敬受教。

  4.得到學生如此照應的老師應如此對待學生:①以最善法訓導;②授予自己已知善知識;③教以工藝和知識;④把他們介紹給朋友和同事;⑤確保他們的安全。

  5.丈夫應如此對待妻子:①禮貌;②不輕視;③忠實;④給予權力;⑤贈以用品。

  6.得到丈夫如此善待的妻子應如此對待丈夫:①井井有條地行使責任;②友好善待周圍之人;③忠貞;④保護好丈夫的所得;⑤持家勤勞不懶惰。

  7.年幼者應如此對待其朋友和相識:①慷慨;②言詞善美;③促其行善;④平等;⑤真誠。

  8.得到年幼者如此善待的朋友和相識應如是對待年幼者:①放逸時給予保護;②浪蕩之時保護其財富;③害怕之時充當其避難所;④危險之時不予抛棄;⑤時時想到他是孩子。

  9.主人應如此對待他的傭人和雇員:①量力給予工作;②給予飯食和工資;③生病時照顧他們;④給予佳肴;⑤適時予假。

  10.得到主人如此善待的傭人和雇員應如此對待主人:①在主人之前早起;②在主人之後睡覺;③僅拿取給予之物;④盡心盡職;⑤傳播主人之善名。

  11.在家人應如此對待梵修者:①善行;②善語;③善意;④敞開大門迎接他們;⑤財物供養。

  12.得到在家人如此善待的梵修者應如此對待在家人:①勸阻行惡;②奉告行善;③全心愛護;④講授未聞之法,澄清已聞之法;⑤指出升天之道。

  菩薩圓滿所有這些家庭義務(carittasila),真正成爲名副其實、品行兼優的謙謙君子。除了這些應做之事外,菩薩總是努力守持其它有關道德規範(varitta—sila),過著理想的佛教生活。

  菩薩正確地知見事情的因果,自覺自願地精進止惡行善。他總是認爲自己的職責就是利益自己和他人,從不損害他人,無論是人還是其它動物。

  所有衆生皆珍惜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人有任何權力剝奪他人的生命。因此,菩薩慈悲一切衆生,乃至爬在自己腳上的小蟲,從不傷害或使人傷害任何一有情。人們內在的野獸本能驅使他殘殺弱小的,並以它們的肉食爲生。無論是爲了滿足食欲,還是作爲一種消遣,不管是以殘暴還是以文明手段殺害或使人殺害無助的動物,這些都是非正義的。如果說殺戮動物是錯誤的,那麼屠殺人類生命更不必說了,不管這種殺人的出發點是多麼的高尚。

  另外,菩薩戒除一切形式的偷盜,無論是間接或直接的,修習誠實、可信和正直。菩薩戒除使高尚人格墮落的邪淫,在其性生活方面努力做到清淨純潔。遠離妄語、惡語、兩舌和绮語,菩薩只說真實語、甜蜜語、安祥之語,希望之語。他遠離迷人心性、使人糊塗的酒類,精進不放逸,知見敏銳。

  菩薩嚴格遵守這五項製約言行的原則,無論是順應自己的興趣,還是違逆自己的興趣。在適當的情況下,爲了其原則,他不僅會放棄自己的財富,而且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

  我們不應認爲,菩薩輪回此娑婆世界時總是完美無缺的。作爲一世間之人,他有其短缺和局限。有些本生故事,如《夾竹桃本生故事》把他描繪成一個令人厭惡的強盜。但這並不多見,而是極個別的事例;

  一個求證佛果之人極其重視持戒。這一點可以在《驗德本生故事》中明顯看出,其中,菩薩說:“離開持戒,智慧一文不值。”

  持戒爲一切其它高尚道德的基礎。在贊歎持戒時,覺音尊者在《清淨道論》中寫道:

  “什麼芳香與風共順逆?

  什麼樓梯帶她入天門

  

  什麼大門通往涅槃城

  

  以善德修身之聖行者,

  光耀遠勝于衣著華麗,珠寶加身的君王。

  行善者善德自會消除自責,獲取喜悅和贊歎。

  如此應知宣講善德力,功德母,罪惡鏟除的一切經典。

  出離

  菩薩修習出離(nekkhamma)的熱情更爲高漲,因爲他自性喜好寂靜。出離既指放棄世間之樂,以梵行爲生,又指以靜慮(jhana)暫時製服障礙(Nivarana)。

  菩薩既非自私者,亦非自我占有者,而是一位忘我的弘化者。爲了他人的利益,他時時樂意犧牲自己的快樂。

  雖然他可能會生活在榮華富貴之中,享受著世間的一切快樂,但是,他認識到世事無常,明了出離的價值。

  如此認識到物欲快樂的短暫,菩薩自覺地放棄世間的擁有,披上簡樸的架裟,努力以圓滿清淨的梵行爲生。在這裏,他的道德是如此的高尚,以至于在實踐過程中的一切行爲都沒有自私之念,不受任何誘惑,無論是名利、財富、榮譽,還是世間的擁有,都無法引誘他做一件有違心願之事。

  在《瑪诃提婆本生故事》中,第一根白發有時足以喚醒菩薩抛棄環境不宜的皇宮大院,追求獨立寂靜的出家生活。有些時侯,一滴露水,一片枯葉,也可以誘發他出家。

  不過。菩薩並不是一成不變地修習出離。

  例如,在《俱奢本生故事》(531)中,由于他無法抑製自己的欲望,曾試圖贏得美麗婆跋波提公主的歡心,但受到極大的汙辱。

  在《辟支佛本生故事》中(376),菩薩的好友,一辟支佛來到菩薩的跟前,說:

  “五欲之樂就是沼澤和泥坑,

  我叫它們叁重恐懼,

  我稱它們爲湮霧和灰塵,

  你應離此而出家。”

  他當即回答說:

  “我是多麼的迷戀,執著,而甘受染汙,

  無論梵行者怎樣認爲可怕,

  我熱愛生活,無法告離,

  于此而不斷地行善。”

  在沒有佛陀應世的時期內,菩薩將以梵行爲生,在清靜之處過著獨身的生活。如果出生在佛陀應世之時,他將現比丘相,嚴守比丘的清規戒律。一位理想的…

《《覺悟之路》 第四十一章 十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