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社會時代價值(智慧)

  《金剛經》的社會時代價值

  智慧

  從公元402年《金剛經》由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傳入內地,著名翻譯家鸠摩羅什首次把它譯成漢文,到公元702年唐代僧人義淨最後一次重譯,短短叁百年間,《金剛經》在中土先後有六種譯本問世,足見這部經典在中土受崇奉的程度。

  《金剛經》傳入中土時,正值魏晉玄學興起。中土學人認爲般若思想方法,與玄學可以相通,互爲發明,所以當時中土思想界十分重視以《金剛經》爲代表的般若經典,其程度遠勝于印度。《金剛經》在中土社會,既迎合了士人的情趣,又得到了統治者的扶持。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頒布《禦注金剛般若經》,把它和《孝經》、《道德經》一起頒行天下,明成祖編纂《金剛經集注》,敕令天下奉行等等,都是例證。

  在悠久深厚的文化史中,《金剛經》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隨處可見,直至近代和當代,寺院僧人日常課誦和講經說法,都依此經。在民間,連目不識丁的婦孺也可以隨意背出《金剛經》的一段或一句經文。

  《金剛經》可以說是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經典。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學說的精華,其以“性空幻有”、“掃相破執”爲主要內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

  《大智度論》中說:

  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爲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中說:

  摩诃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金剛經》也說: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人的一生,要面對種種複雜的生活問題需要解決,還要解脫現實中的煩惱……所以這個般若智慧就顯得太重要了!而《金剛經》的般若智慧則可以給我們帶來圓滿幸福的生活。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本分是敘述此經的啓建緣由,祗園法會由此揭開序幕。是佛陀演說般若法會的因緣。從如是我聞到佛陀入舍衛大城乞食……洗足已,敷座而坐。看起來和一般人一樣的去來行住、穿衣吃飯,日用家常生活無異,顯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說此經,令衆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間,去體會般若的生活。爲什麼卻以此經文來揭開甚深般若一會的序幕呢?我分四點分別講說它的內涵和意趣!

  一、六成就的重要;

  二、如是我聞的我;

  叁、一時師資合會;

  四、生活即是六度。

  這四點是了解啓建“金剛法會”因緣的眼目,也是般若妙用無窮的流露。經典上說:“見因緣法,即見佛。”若能由此信解法會因緣,那麼入般若室,得般若珍寶,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一、六成就的重要

  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就像世間的人事物的成就,其中的每一個因緣都不可或缺。比如:一個人的成長,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這過程必須有父母養護、師長教導,乃至各行各業供應衣食住行的因緣等等,一個人才可能平安健康的長大。因此世間的人事物都離不開彼此因緣依存的成就,更何況出世間的佛法呢?世尊每每在宣講法音妙谛時,首先必須具備六種因緣的成就,哪六種成就?

  1.大衆對佛法的信心已建立──信成就;2.大衆都已具備聽聞佛法的資糧──聞成就;3.講說的時***也最爲確當──時成就;4.講經的處所是非常的適合──處成就;5.說法主佛陀正歡喜宣講──主成就;6.聽衆都全部集合到齊──衆成就。

  要啓建一場法會,必須有六種因緣的成就。宇宙間無一事無一物是違背因緣法則,而可以單一的存在。《長阿含經》吹法螺的故事,可以引喻因緣和合的關系。

  二、如是我聞的我

  佛法諸多的經論都講“無我”,也都一再強調“我”是煩惱的根源。爲什麼佛經裏卻都要安置一句“如是我聞”的“我”呢?佛經裏的我,指的是阿難尊者,爲什麼不是其它的大弟子?因爲佛陀入滅之際,曾對多聞第一的阿難囑咐,經藏之卷首必須置有“如是我聞”,一是區別外道的經典。二表示是阿難聽聞佛陀親口所說的。

  這是事相上的“我”,指的是阿難尊者,但在一個真如理體上,不過是隨順世谛,假立賓主。我聞,主要是令衆生啓發信心,顯示般若實相。

  叁、一時師資合會

  佛經裏一概沒有交代講經的年月日,都用“一時”來交代。爲什麼佛陀不明確表明時間?因爲所謂的時間概念,不過是緣于衆生業感果報不同。例如:地球上每一個國家的時間都不一樣,北京的時間是下午一點鍾,美國已經是淩晨了。一個地球因爲地域不同,就有“時差”的分別,更何況佛經裏的“十法界”的時空,又哪裏能用娑婆世界的時間涵蓋得了?

  佛經的“一時”泯除衆生對有限時空的觀念。在諸法平等性中,只要我們和佛陀能師資合會,雖然只是“一時”感應,在法性裏卻是亘古無窮的受用。

  四、生活即是六度

  《金剛經》的第一分,主要敘述佛陀著衣持缽、次第乞食、洗足敷座等等日用尋常事。已經覺悟的佛陀具足有六種神通,爲什麼還要穿衣吃飯?吾人若欲信解《金剛經》,受持《金剛經》,圓滿《金剛經》,要能會得佛陀這一段般若風光,要能明白般若無二般,一切現成而已。

  佛陀于《金剛經》中示現的日用行住生活,旨要吾人打開昏矇的心眼,在穿街過巷,覓食求衣,當下那個即是,因爲生活即是六度,六度要在人間生活展現般若的光明。

  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完成五種波羅蜜。這些呈現于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從般若的“體”流露的,應用于生活的行住坐臥則是般若的妙用。

  六度以般若爲導,修行以般若爲炬,佛陀示現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沒有扭捏作怪的展現神通,是要我們自己往內心去覓求。如何過一個“放光”的般若生活,打破內在的黑闇執迷,而不是去依靠上師的灌頂加持;也不是求聖水符咒就能消災免難。《地藏經》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諸佛菩薩要成就度化的志業,是謙卑如地,含笑親手布施。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汙,清淨自在的。放光不是諸佛菩薩才有的,只要在生活裏,我們說柔軟的愛語,不也是口裏放光?能親手爲別人服務勞動,不也是手掌放光?對于他人的輕賤垢穢能含容不二,這難道不是通身放光嗎?《楞伽經》說:

  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這一念不生即是般若放光的生活。

  如何有般若,如何能開悟見性,別人代替你不得!我引用“不能代替”這則公案,做這一分的結語。

  道謙禅師與好友宗圓結伴行腳參學,途中宗圓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叁番兩次的鬧著要回去。

  道謙就安慰他說:“我們發心來參學,現在半途而廢實在可惜。我知道你很倦累,那麼從今以後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勞,只是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

  道謙笑答:“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道謙的話,宗圓終于領悟,這一切是代替不得啊!

  既然別人代替不得!那麼就從你我的生活中尋找吧!從中體悟佛法,感悟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