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性與佛性
譚民政
茶多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甯靜的自然環境,秉性高潔,不入俗流。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葉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古人認爲,茶能清心、陶情、去雜、生精。茶寄托著人類高潔清雅的情懷。佛教以滌淨心靈之凡塵,求得明心見性,了脫生死,自度度人爲目的宗教。兩者秉性有許多共通和重合之處。
一是“苦”。 “苦”是佛教“四谛”之首,而茶性也苦,故可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的同時,吟味人生,參破“苦”谛。略帶苦澀的茶,飲之能“破睡”,這是茶進入佛寺最直接的原因。進而在茶事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寫道:“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禅教,學禅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佛家認爲茶有“二德”: 能助人通夜不眠;滿腹時能幫助消化,輕神氣;叁是“不發”,能抑製性欲。所以,飲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的,茶葉成了佛教的“神物”,有“茶中有禅、茶禅一體、禅茶一味”之說。
二是“靜”。“靜”是達到澄懷觀道的必由之路,也是“戒、定、慧”的基礎。靜坐靜慮,茶能提神益思,成爲禅者最好的朋友,茶道與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屬于同一色調:陰柔、靜寂、清曠、安祥而又端肅,追求清雅,向往和諧。正所謂“爲飲滌塵煩”。據《茶經》載,僧人在兩晉時即以敬茶作爲寺院待客之禮儀。到唐朝,隨著禅宗的盛行,佛門嗜茶、尚茶之風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禮包括供養叁寶、招待香客兩方面。中晚唐時的百丈懷海和尚創立了《百丈清規》後,寺院的茶禮已趨于規範。在清寂、古樸的禅堂,以茶敬佛,以茶消心,以茶待客,所謂“焚香引幽步,酌茗開淨筵。”
叁是“凡”,佛的本質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從平凡的小事契悟大道。茶是一種普通的植物,平民百姓都可以栽植、製造、啜飲,從而獲得不同層面的感受。以茶入佛,是最適宜不過的。僧侶以茶布施做佛,以茶祭奠圓寂高僧,以茶參禅悟道,以茶代餐,舉行茶會、茶宴,以茶湯餞飨賓客等,已成爲禅禮風尚。許多重要的法事活動,規定必須鳴鼓集衆,由住持供茶,頂禮膜拜,宗教氛圍十分濃重,也容易被凡人俗子所接受。
四是“放”。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品茶同樣要“放”,做個無事人,把私心雜念放下,才能進入“正、消、和、雅”的境界。通過飲茶使人輕松、甯靜、平和、自在、喜悅,清除凡塵之雜念,使得身心安然。
摘自《燃燈》2012年第1期